一种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肥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5295发布日期:2019-04-13 00:07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肥料。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传统复合肥及其施用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传统复合肥一般只含氮磷钾养分且养分含量基本相同,不能满足作物对多种营养的需要,特别是中微量元素,不能有针对的补充养分;其次,传统复合肥的养分为速效型,前期易流失,后期养分不足,作物脱肥不能保证作物生殖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要。近年来,土地流转加剧,传统的底肥加追肥的施肥方式无法满足种植大户需求,大田作物后期追肥需要更多物力财力投入,在劳动力成本高及人力短缺的情况下,传统施肥还存在肥料利用率低及环保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就传统复合肥而言,其肥料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与传统复合肥相比新型肥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新型肥的肥效更加长久,采用包膜控释技术肥效可以长达整个生育期;其次,根据作物对营养的需要规律合理改变养分的配比;同时,新型肥添加作物生长的其它中微量营养、生物促生素及调节剂等,营养更全面,具有多种功效。

新型肥已经发展多年,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也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同时越来越多种新型肥投入市场,如cn107266269a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稻、玉米的一次性专用肥,有效成分有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脲甲醛、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添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通过提高氮素的利用率,达到一次性施肥目的,它能满足水稻和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前期安全不烧根烧苗,后期不脱肥,但只适用于水稻及玉米。cn108440054a公开一种适用于水稻一次性施肥的肥料及其制备方法,由氮肥、磷肥、钾肥、锌肥配制成。它能有效地保证水稻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避免了前期烧苗、后期脱氮和养分不平衡的问题;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一次性施肥,节本增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但它也只针对水稻一种作物施用,所含的微量养分种类单一,在补存水稻所需营养上存在短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多方面相结合,旨在提供一种含有多种中微量营养元素,营养全面;养分逐步释放,肥效持久且利用率高,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营养需求;适用于水稻等多种大田作物,全程只施一次肥的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肥料。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方式为,一种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肥料,是将重量份数为:尿素25-40份、氯化铵15-20份、磷肥20-25份、氯化钾16-24份、颗粒硫酸锌3-6份、颗粒硼肥1-4份、硅肥3-8份、其它添加剂0.02-0.04份搅拌均匀所得肥料;

所述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1~2:0.5~1;

所述磷肥为颗粒磷酸二铵与颗粒过磷酸钙混合物,颗粒磷酸二铵与颗粒过磷酸钙的质量比为3:1;

所述氯化钾为普通氯化钾与释放周期70-90天的树脂包膜氯化钾,按质量比3:1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1~2混合成的混合物。

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能为大田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氮、磷、钾、钙、硼、锌等大中微量元素及禾本科作物所需的硅元素,营养全面;缓控释氮肥、钾肥,养分逐步释放,肥效持久且利用率高,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营养需求;

2、原料中的矮壮素等添加物质能有效控制营养生长过旺,合理调节养分分配,促进作物生殖生长;萘乙酸能增加水稻和小麦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促进籽粒饱满,增产显著;

3、做底肥用,全程只施一次肥,有效解决了施肥次数多、追肥难、田间作业繁重等问题,省工,节本增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本发明能施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能显著提高产量,具有节肥增产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将是将重量份数为:尿素25-40份、氯化铵15-20份、磷肥20-25份、氯化钾16-24份、颗粒硫酸锌3-6份、颗粒硼肥1-4份、硅肥3-8份、其它添加剂0.02-0.04份搅拌均匀所得肥料。

所用普通尿素氮含量为46%,树脂包膜尿素氮含量为44%-45%。

所用普通氯化钾中氧化钾含量为60%,树脂包膜氯化钾中氧化钾含量为59%。

所用颗粒硫酸锌中zn含量25%-30%,所用颗粒硼肥中b含量12.5%。

所用硅肥为黄磷炉渣为主要原料制备的一种枸溶性硅肥。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将重量份数为:尿素30份、氯化铵15份、磷肥21份、氯化钾21份、颗粒硫酸锌5份、颗粒硼肥4份、硅肥3.98份、其它添加剂0.02份搅拌均匀,得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的肥料。

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1:0.5;

所述磷肥为颗粒磷酸二铵与颗粒过磷酸钙混合物,颗粒磷酸二铵与颗粒过磷酸钙的质量比为3:1。

所述氯化钾为普通氯化钾与释放周期70-90天树脂包膜氯化钾按质量比3:1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1混合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2: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

将重量份数为:尿素30份、氯化铵16份、磷肥20份、氯化钾24份、颗粒硫酸锌4.97份、颗粒硼肥1份、硅肥4份、其它添加剂0.03份搅拌均匀,得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的肥料。

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2:0.5;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1混合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3:

将重量份数为:尿素40份、氯化铵15份、磷肥20份、氯化钾16份、颗粒硫酸锌3份、颗粒硼肥2.96份、硅肥3份、其它添加剂0.04份搅拌均匀,得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的肥料。

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1:1;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1混合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4:

将重量份数为:尿素32份、氯化铵18份、磷肥23份、氯化钾17份、颗粒硫酸锌3份、颗粒硼肥1.98份、硅肥5份、其它添加剂0.02份搅拌均匀,得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的肥料。

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1:0.5;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1混合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5:

将重量份数为:尿素25份、氯化铵20份、磷肥25份、氯化钾16份、颗粒硫酸锌5份、颗粒硼肥1.97份、硅肥5份、其它添加剂0.03份搅拌均匀,得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的肥料。

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2:0.5;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2混合成的混合物。

本申请人将本实施例所得的一种适宜于基施免追肥的肥料做了小麦基施大田试验。

试验材料:小麦(品种为明麦133),生育期206天。

试验方法:于2017年11月到2018年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小麦示范田进行对比试验,总示范基地面积6亩(标准亩666.7m2)。对照用地3亩,每亩施用120斤复合肥(45%)做底肥,后期每亩追施40斤尿素;试验示范田共3亩,每亩用80斤夲实施例所得肥料做底肥,后期不追肥。小麦成熟后于6月6日收获测量实际产量,并且考察产量性状及构成因子。

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麦各项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麦成熟期产量及构成因子对比

从表1可见,试验组虽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只施一次底肥,后期不再追施肥料,但与对照组相比,除小麦株高有所降低外,但小麦分蘖,亩穗数和千粒重方面有显著通过,最终收获测定实际产量每亩较对照多收80.5kg,说明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实施例6:

将重量份数为:尿素25份、氯化铵17份、磷肥20份、氯化钾22份、颗粒硫酸锌6份、颗粒硼肥1.96份、硅肥8份、其它添加剂0.04份搅拌均匀,得大田作物基施用免追肥的肥料。

尿素是普通颗粒尿素、释放周期30-4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一、释放周期60-7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二及释放周期100-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三的混合物,普通颗粒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一、二、三的质量比为5:2:1:0.5;

所述其它添加剂为矮壮素与萘乙酸按质量比3:2混合成的混合物。

本申请人将本实施例所得的一种适宜于基施免追肥的新型肥料做了水稻基施大田试验。

试验材料:水稻(品种为荃优822),生育期140天。

试验方法:于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五七大队水稻示范基地进行对比试验,对照每亩用80斤某品牌复合肥(48%)做底肥,后期每亩追施30斤尿素;试验田块每亩80斤该新型肥做底肥,后期不追肥。水稻成熟后于10月10日收获测量实际产量,并且考察产量性状及构成因子。

对照组和试验组水稻各项数据如表2所示:

表2对照组和试验组水稻成熟期产量及构成因子对比

从表2可见,试验组虽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只施一次底肥,后期不再追施肥料,但与对照组相比,除小麦株高有所降低外,但小麦分蘖,亩穗数和千粒重方面有显著通过,最终收获测定实际产量每亩较对照多收37.6kgkg,说明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