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74978发布日期:2019-11-08 21:20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肥料制备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化肥产业自1949年开始迅速发展,发展顺序是先氮肥、后磷肥、再钾肥、复合(混)肥,常规化肥品种的发展趋势基本遵循着世界化肥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即向高浓度和复合化方向迈进。目前,我国化肥的格局是:氮肥基本自给自足,磷肥少量靠进口,钾肥则大部分需要进口。

化肥历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0%。然而,长期以来化肥施用不合理,给耕地质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化肥实际利用率不足30%,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其中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此外,作物施肥后,通常是前期肥力效果好,但后期却是供应不济,因此通常需要多次施肥,费时费力,也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方便,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廉,且生产得到的复混肥料肥力好,肥效持久,对土壤无毒无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秸秆粉碎成0.1-0.5cm的秸秆粉,然后将其与尿素、草木灰、四水硝酸钙、磷酸二氢钾和植物激素混合均匀后,加水造粒,得到基底颗粒肥;其中,四水硝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协同作用,可以很好的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提高肥料的转化效率,从而提高肥力的使用效率;

(2)将催化肥碾成粉末后,加入微生物菌剂并混合均匀,得到催化液,再将催化液均匀喷洒在基底颗粒肥外表面,形成催化层,得到多层颗粒肥;

(3)将多层颗粒肥于阴凉潮湿处放置5-8日,得到复合颗粒肥;

(4)将潮湿泥土均匀混入落叶和粪便,并置于阴凉潮湿处放置10-30日,待落叶腐坏后,向其中投入蚯蚓饲料并混匀,然后再将蚯蚓投入其中,养殖30-40日后,将潮湿泥土置于光照环境下并挖散开来,蚯蚓在光照下会爬行阴凉处,当蚯蚓爬完后,收集得到剩下的蚯蚓粪土;

(5)将蚯蚓粪土造粒得到蚯蚓粪土颗粒,再将其与复合颗粒肥混合均匀,即得到复混肥料。

其采用蚯蚓粪土作为肥料的最大组分之一,其既可作为肥料的粘结剂使用,避免肥料一施用便肥力逐步散失,并且,蚯蚓粪土制备十分便利,只需逐层挖开有蚯蚓的泥土并收集即可,成本低廉,而蚯蚓粪土中的蚯蚓粪含氮磷钾分别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种氨基酸,丰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粪有105×8个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个),并具颗粒均匀、透气保水、无味卫生、肥效持久等特点。含水85%的蚯蚓粪在酷暑中晒15天,20厘米深处含水量仍达45%,大大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其配合草木灰的功效,可起到减少病虫害的作用。

具体的说,所述步骤(1)中,秸秆粉、尿素、草木灰、四水硝酸钙、磷酸二氢钾和植物激素的重量比为500-600:100-120:100-150:50-80:100-120:0.3-0.5。

具体的说,所述步骤(1)中,植物激素为赤霉酸或其盐,是因为赤霉酸或其盐具有调整细胞功能以及调节生长的作用,在本发明设定浓度即可起到促进细胞的生长和伸长并刺激萌芽种子的细胞以产生编码水解酶的mrna分子的作用,其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

更具体的说,所述步骤(2)中,微生物菌剂与催化肥的重量比为0.2-0.3:80-12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微生物菌剂为固氮类芽孢杆菌、紫云英根瘤菌、细黄链霉菌按照重量比(1-3):(1-2):(1-2)混制而成。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催化肥为沸石。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2)中,催化肥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原料:二氧化硅3-7份,氧化铝2-5份,氧化钠0.2-0.5份。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潮湿泥土、落叶和粪便之间的重量比为8-10:1-3:7-9。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潮湿泥土中投放的蚯蚓与潮湿泥土之间的体积比为1:4-5,且所述每100g蚯蚓粪土内含有至少10g蚯蚓粪便。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蚯蚓粪土颗粒与复合颗粒肥之间的体积比为1-2:1。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混肥料是通过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微生物菌剂和催化肥的协同作用,肥效好,初施之时肥力高,而后肥力缓慢释放,持续时间长,可满足作物的肥力及营养需求,且对土壤无毒无害。尤其是本发明微生物菌剂与催化肥协同作用,作为肥料中有机成分分解的催化剂,其微生物菌剂及其含量的设置可使本发明肥料在施加的短时期内边分解起作用,使作物能够得到较多的肥力,而后便是剩余的小部分微生物菌剂与催化肥协同作用,由于催化肥的促分解能力与微生物菌剂相比十分缓慢,因此可起到缓慢释放剩余肥料养分的作用,使本发明肥料虽非缓释肥,但后期依旧具备缓释肥的功能,该肥料肥力释放前期快后期慢,正符合了作物前期未施肥时急需肥力、而后期只需缓慢补充肥力的生长规律。此外,该设置还能够减少肥料养分(特别是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能减少施肥作业次数,节省劳力和费用,还能避免发生由于过量施肥而引起的对种子或幼苗的伤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制备得到肥力好、肥效持久、对土壤无毒无害的复混肥料,施用一次即可满足作物的肥力及营养需求,使用效果好且使用方便。其原材料均为农业肥料生产中常用的原料,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得,减少了生产成本,而其生产过程中仅用到破碎机、造粒机等常规生产设备,也进一步减少了生产成本;此外,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操作十分简单,无需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可降低人力成本,并且也可用于大规模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秸秆粉碎成0.1-0.5cm的秸秆粉,然后将其与尿素、草木灰、四水硝酸钙、磷酸二氢钾和植物激素混合均匀后,加水造粒,得到基底颗粒肥;

其中,秸秆粉、尿素、草木灰、四水硝酸钙、磷酸二氢钾和植物激素的重量比为500-600:100-120:100-150:50-80:100-120:0.3-0.5,且植物激素为赤霉酸或其盐。

(2)将催化肥碾成粉末后,加入微生物菌剂并混合均匀,得到催化液,再将催化液均匀喷洒在基底颗粒肥外表面,形成催化层,得到多层颗粒肥;

其中,微生物菌剂与催化肥的重量比为0.2-0.3:80-120;微生物菌剂为固氮类芽孢杆菌、紫云英根瘤菌、细黄链霉菌按照重量比(1-3):(1-2):(1-2)混制而成;而催化肥则可以是沸石,也可是由以下重量分数的原料配置而成:二氧化硅3-7份,氧化铝2-5份,氧化钠0.2-0.5份。

(3)将多层颗粒肥于阴凉潮湿处放置5-8日,有机质分解后,再将其风干即可得到复合颗粒肥;

(4)将潮湿泥土均匀混入落叶和粪便,并置于阴凉潮湿处放置10-30日,待落叶腐坏后,向其中投入蚯蚓饲料并混匀,然后再将蚯蚓投入其中,养殖30-40日后,将潮湿泥土置于光照环境下并挖散开来,蚯蚓在光照下会爬行阴凉处,当蚯蚓爬完后,收集得到剩下的蚯蚓粪土;

其中,潮湿泥土、落叶和粪便之间的重量比为8-10:1-3:7-9;而潮湿泥土中投放的蚯蚓与潮湿泥土之间的体积比为1:4-5,且所述每100g蚯蚓粪土内含有至少10g蚯蚓粪便。

(5)将蚯蚓粪土造粒得到蚯蚓粪土颗粒,再将其与复合颗粒肥混合均匀,即得到复混肥料。

本实施例生产方法生产的复混肥料为颗粒状,外形美观,便于包装和销售,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加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除步骤(5)以外,其余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步骤(5)为:将蚯蚓粪土晾晒干后,用破碎机粉碎,然后与复合颗粒肥混合,即得到本实施例的复混肥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1)中,并未将混合物进行造粒;步骤(2)中,仅将催化液与步骤(1)的混合物进行混合,再通过步骤(3)的操作后得到复合肥;且步骤(5)中,直接将复合肥与蚯蚓粪土进行混合,得到复混肥料。

本实施例中,微生物菌剂与催化肥协同作用,作为肥料中有机成分分解的催化剂,其微生物菌剂及其含量的设置可使本发明肥料在施加的短时期内边分解起作用,使作物能够得到较多的肥力,而后便是剩余的小部分微生物菌剂与催化肥协同作用,由于催化肥的促分解能力与微生物菌剂相比十分缓慢,因此可起到缓慢释放剩余肥料养分的作用,使本发明肥料虽非缓释肥,但后期依旧具备缓释肥的功能,该肥料肥力释放前期快后期慢,正符合了作物前期未施肥时急需肥力、而后期只需缓慢补充肥力的生长规律。此外,该设置还能够减少肥料养分(特别是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能减少施肥作业次数,节省劳力和费用,还能避免发生由于过量施肥而引起的对种子或幼苗的伤害。

本实施例主要成分尿素、秸秆、草木灰、蚯蚓粪土等,均成本低廉,取材容易,且草木灰、蚯蚓粪土还具有杀菌作用,可减少病虫害。

并且,本实施例采用蚯蚓粪土作为肥料的最大组分之一,其既可作为肥料的粘结剂使用,避免肥料一施用便肥力逐步散失,并且,蚯蚓粪土制备十分便利,只需逐层挖开有蚯蚓的泥土并收集即可,成本低廉,而蚯蚓粪土中的蚯蚓粪含氮磷钾分别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种氨基酸,丰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粪有105×8个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个),并具颗粒均匀、透气保水、无味卫生、肥效持久等特点。含水85%的蚯蚓粪在酷暑中晒15天,20厘米深处含水量仍达45%,大大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

而四水硝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协同作用,可以很好的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提高肥料的转化效率,从而提高肥力的使用效率。

本实施例还采用赤霉酸或其盐作为植物激素,赤霉酸或其盐具有调整细胞功能以及调节生长的作用,在本发明设定浓度范围内即可起到促进细胞的生长和伸长并刺激萌芽种子的细胞以产生编码水解酶的mrna分子的作用,其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

最后,本实施例的生产方法更为简单,农民在自己家中便可进行生产操作,并且该过程中并无任何危险性,制备的复混肥料肥力好,肥效长,成本低,可直接推广。

以下,为检验本发明生产的复混肥料的功效,分别以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的肥料来对小麦进行施肥,并观察并记录小麦生长状况,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数据。其中,对比例包括对比例1:“东平湖”尿素肥;对比例2:草木灰;对比例3:不用肥料。小麦选用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麦种,种植地选用同一地块的不同区域。实施例与对比例肥料的用量均相同。

表1

由此可见,相对于对比例而言,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复混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肥料效果好,肥效持久,符合作物生长规律,且一次施肥即可满足作物需求(根据实施例与对比例的比较可知)。上述实施中的三种生产方法具体而言,其最终作物产量、千粒重均只有微小差距,实施例1相比于实施例2和3而言,作物初期肥效较弱,但肥力更稳定、持续时间更长,最终产量更高,为本发明复混肥料的最佳生产方法。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