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4947发布日期:2020-02-18 13:5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肥料造粒包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肥料造粒可以把多种养分综合在同一颗粒中,简化施肥作业;施用颗粒肥料与施用粉肥相比,可减慢养分的溶出速率,并减少养分的损失等。

现有包膜肥料生产工艺是,先生产出粉末状肥料,之后用圆盘造粒机将粉末状肥料加工成颗粒型肥料,最后用包膜机对颗粒型肥料包膜制成包膜肥料,现有的生产包膜肥料的方法通常是将造粒与包膜分开操作,需要使用多种设备,购置设备成本高,浪费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包括

罐体和箱体;所述罐体通过固定柱连接在箱体的顶部外壁,所述罐体内连接有搅拌机构;

连接管,连接在罐体和箱体之间;

固定板,固定连接在箱体的内壁,且所述固定板上分别开凿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连接在固定板与箱体的顶部内壁之间,且所述第一挡板滑动连接在固定板与箱体的顶部内壁之间;

第一推杆,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的外壁,滑动连接在第二挡板上;

第二推杆,滑动连接在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上,且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均设有相配合的圆弧槽;

弹簧,连接在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之间,且套接在第二推杆的外壁;

包膜箱,连接在固定板的底部;

原料箱,连接在箱体内,且置于包膜箱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机构包括

第一步进电机,连接在罐体的顶部外壁;

螺旋搅拌片和搅拌杆,均连接在第一步进电机输出端的转动轴上,且所述搅拌杆之余螺旋搅拌片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

第二步进电机,连接在箱体的内壁;

半齿轮,连接在第二步进电机的输出端;

齿条,连接在第一挡板的外壁,且与半齿轮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挡片。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内壁还连接有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限位板,所述箱体的外壁设有转动门。

进一步地,所述包膜箱的底部设有与原料箱相对应的滤网,所述原料箱的顶部外壁连接有抽水电机,所述抽水电机的抽水端通过水管连接在原料箱内,所述抽水电机的出水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抽水电机的一端置于包膜箱内并连接有雾化喷头。

进一步地,所述罐体的顶部外壁连接有进料管,所述包膜箱的底部连接有出料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料管向罐体内注入肥料和需要对肥料进行造粒的添加剂,然后启动搅拌装置,使第一步进电机调动螺旋搅拌片和搅拌杆对肥料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使其通过连接管流进箱体内,连接管上可设置控制阀,方便控制肥料流出,然后肥料则会进入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启动第二步进电机,使第二步进电机带动输出端的半齿轮转动,从而使与之啮合的齿条移动,使其推动第一挡板在固定板和箱体的内壁之间移动,从而使第一挡板推动第一推杆,从而使第一推杆推动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的肥料,通过圆弧槽将肥料夹紧,使其形成颗粒状,同时第一推杆会推动第二推杆,从而使第二推杆在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上滑动,当第二推杆滑出第三挡板时,圆弧槽内颗粒状的肥料则会从第二凹槽内落下,从而流进包膜箱内,然后第二步进电机带动半齿轮与另一侧的齿条啮合时,第二推杆则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方便重复操作,然后启动原料箱上的抽水电机,使其抽取原料进入出水管内,然后从包膜箱内的雾化喷头喷出,从而对包膜箱内的颗粒状肥料进行包膜,原料流进包膜箱内后可从滤网回流至原料箱内,可循环利用,节省物料,且原料箱的外壁连接有投料管,方便放料,然后通过出料管可将其取出,抽水单机采用防腐蚀电机,使工作更稳定,然后拉动挡片,从而可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残留的肥料从第一凹槽内流至限位板上,然后通过转动门可将其取出,本实用新型可将造粒包膜一起操作,不需要使用单独的设备操作,操作方便,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整体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的剖视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的剖视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挡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01、进料管;102、第一步进电机;103、螺旋搅拌片;104、搅拌杆;105、连接管;2、箱体;201、固定板;202、第一挡板;203、第二挡板;204、第三挡板;205、第四挡板;206、限位板;3、第一推杆;301、第二推杆;302、挡片;303、弹簧;4、第二步进电机;401、半齿轮;402、齿条;5、包膜箱;501、出料管;502、滤网;6、原料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测土配方肥造粒包膜系统,包括

罐体1和箱体2;罐体1通过固定柱连接在箱体2的顶部外壁,罐体1内连接有搅拌机构;

连接管105,连接在罐体1和箱体2之间;

固定板201,固定连接在箱体2的内壁,且固定板201上分别开凿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第一挡板202、第二挡板203、第三挡板204和第四挡板205;均连接在固定板201与箱体2的顶部内壁之间,且第一挡板202滑动连接在固定板201与箱体2的顶部内壁之间;

第一推杆3,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202的外壁,滑动连接在第二挡板203上;

第二推杆301,滑动连接在第三挡板204和第四挡板205上,且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301上均设有相配合的圆弧槽;

弹簧303,连接在第三挡板204和第四挡板205之间,且套接在第二推杆301的外壁;

包膜箱5,连接在固定板201的底部;

原料箱6,连接在箱体2内,且置于包膜箱5的下方。

搅拌机构包括

第一步进电机102,连接在罐体1的顶部外壁;

螺旋搅拌片103和搅拌杆104,均连接在第一步进电机102输出端的转动轴上,且搅拌杆104之余螺旋搅拌片103的下方。

第二步进电机4,连接在箱体2的内壁;

半齿轮401,连接在第二步进电机4的输出端;

齿条402,连接在第一挡板202的外壁,且与半齿轮401相配合。

第一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挡片302。

箱体2的内壁还连接有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限位板206,箱体2的外壁设有转动门。

包膜箱5的底部设有与原料箱6相对应的滤网502,原料箱6的顶部外壁连接有抽水电机,抽水电机的抽水端通过水管连接在原料箱6内,抽水电机的出水端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远离抽水电机的一端置于包膜箱5内并连接有雾化喷头。

罐体1的顶部外壁连接有进料管101,包膜箱5的底部连接有出料管50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料管101向罐体1内注入肥料和需要对肥料进行造粒的添加剂,然后启动搅拌装置,使第一步进电机102调动螺旋搅拌片103和搅拌杆104对肥料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使其通过连接管105流进箱体2内,连接管105上可设置控制阀,方便控制肥料流出,然后肥料则会进入第二挡板203和第三挡板204之间,启动第二步进电机4,使第二步进电机4带动输出端的半齿轮401转动,从而使与之啮合的齿条402移动,使其推动第一挡板202在固定板201和箱体2的内壁之间移动,从而使第一挡板202推动第一推杆3,从而使第一推杆3推动第二挡板203和第三挡板204之间的肥料,通过圆弧槽将肥料夹紧,使其形成颗粒状,同时第一推杆3会推动第二推杆301,从而使第二推杆301在第三挡板204和第四挡板205上滑动,当第二推杆301滑出第三挡板204时,圆弧槽内颗粒状的肥料则会从第二凹槽内落下,从而流进包膜箱5内,然后第二步进电机4带动半齿轮401与另一侧的齿条402啮合时,第二推杆301则会在弹簧303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方便重复操作,然后启动原料箱6上的抽水电机,使其抽取原料进入出水管内,然后从包膜箱5内的雾化喷头喷出,从而对包膜箱5内的颗粒状肥料进行包膜,原料流进包膜箱5内后可从滤网502回流至原料箱6内,可循环利用,节省物料,且原料箱6的外壁连接有投料管,方便放料,然后通过出料管501可将其取出,抽水单机采用防腐蚀电机,使工作更稳定,然后拉动挡片302,从而可使第二挡板203和第三挡板204之间残留的肥料从第一凹槽内流至限位板206上,然后通过转动门可将其取出,本实用新型可将造粒包膜一起操作,不需要使用单独的设备操作,操作方便,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