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45296发布日期:2020-06-09 20:53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混肥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



背景技术:

有机-无机复混肥是一种既含有机质又含适量化肥的复混肥。它是对粪便、草炭等有机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无害化和有效化处理,并添加适量化肥、腐殖酸、氨基酸或有益微生物菌,经过造粒或直接掺混而制得的商品肥料。

随着无公害农业的普及,农业生产中有机-无机复混肥的需求迅速上升,其生产规模发展迅速。然而,现有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所生产的复混肥大多存在容易结块、颗粒均一性不好、造粒效果差等问题,导致复混肥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不易结块、颗粒均一性好、造粒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包括:

给料装置,给料装置用于将原料进行破碎、混合,并将原料输送到下一工序;

造粒装置,与给料装置的出料端连接,用于对经过破碎、混合后的原料进行造粒;

第一烘干装置,第一烘干装置的进料端通过一造粒出料带与造粒装置的出料端连接,第一烘干装置用于对经过造粒后的物料进行第一次烘干;

第一冷却机,第一冷却机的进料端通过一一烘出料带与第一烘干装置的出料端连接;

多级筛分装置,多级筛分装置与第一冷却机的出料端连接,多级筛分装置用于对冷却后的颗粒物料进行筛分,以筛选出粒度符合要求的颗粒物料;

第二烘干装置,第二烘干装置的进料端与多级筛分装置的出料端连接;

第二冷却机,第二冷却机的进料端通过一冷却提升机和一冷却进料带与第二烘干装置的出料端连接;

滚筒筛,滚筒筛通过一精筛进料带与第二冷却机的出料端连接,滚筒筛用于对经过第二次冷却后的颗粒物料进行精筛;

包膜机,包膜机的进料端通过一包膜进料带和一成品计量带与滚筒筛的出料端连接,包膜机的进料端还连接一扑粉喂料机。

进一步地,多级筛分装置包括:

细筛,细筛的进料端与一细筛进料带的出料端连接,细筛进料带的进料端与第一冷却机的出料端连接,细筛的底部设有一细返料带;

粗筛提升机,粗筛提升机的进料端与细筛的产品出料端连接;

粗筛,粗筛的进料端与粗筛提升机的出料端连接,粗筛的产品出料端连接一粗筛出料带,粗筛出料带的出料端与第二烘干装置的进料端连接,粗筛的筛网孔径大于细筛的筛网孔径。

进一步地,

第一烘干装置包括:

第一烘干机,第一烘干机的进料端与造粒出料带的出料端连接,第一烘干机的出料端与一烘出料带的进料端连接;

第一热风炉,通过一第一热风管道与第一烘干机的内腔连通,第一热风管道上安装一第一鼓风机;

第二烘干装置包括:

第二烘干机,第二烘干机的进料端与粗筛出料带的出料端连接,第二烘干机的出料端与冷却提升机的进料端连接;

第二热风炉,通过一第二热风管道与第二烘干机的内腔连通,第二热风管道上安装一第二鼓风机。

进一步地,给料装置包括:

立式破碎机,用于原料进行破碎;

立式搅拌机,与立式破碎机的出料端连接,立式搅拌机用于将破碎后的各原料混合均匀;

混料提升机,混料提升机的进料端与立式搅拌机连接,混料提升机的出料端与造粒装置的进料端连接。

进一步地,造粒装置包括:

机架;

造粒滚筒,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造粒滚筒的两端均为敞口结构,造粒滚筒的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进料端的高度高于出料端的高度,出料端处设有一出料挡圈,造粒滚筒内设有一内挡圈,内挡圈将造粒滚筒的内腔分隔成靠近进料端一侧的混料室和靠近出料端一侧的造粒室,混料室和造粒室相连通;

中心支撑管,沿造粒滚筒的长度方向穿设在造粒滚筒内,且中心支撑管的两端从造粒滚筒的两端伸出,中心支撑管内设有用于向混料室内加入水蒸气的水蒸气加入组件,中心支撑管的外侧还设有用于向混料室内分别加入液氨和稀硫酸的液氨加入组件和稀硫酸管。

进一步地,造粒装置还包括:

洗涤液管道,洗涤液管道从造粒滚筒的出料端伸入造粒滚筒内,且沿造粒滚筒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混料室内,洗涤液管道上设有洗涤液喷出口。

进一步地,水蒸气加入组件包括:

水蒸气加入管,穿设在中心支撑管内,水蒸气加入管从造粒滚筒的出料端伸入造粒滚筒内,且沿造粒滚筒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混料室内,水蒸气加入管上的支管从中心支撑管伸出;

水蒸气喷管,连接在支管从中心支撑管伸出的一端,水蒸气喷管朝向混料室的下部延伸。

进一步地,液氨加入组件包括:

液氨加入管道,液氨加入管道从造粒滚筒的出料端伸入造粒滚筒内,且沿造粒滚筒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混料室内;

液氨喷管,液氨喷管连接在液氨加入管道伸入至混料室内的部分,液氨喷管朝向混料室的下部延伸。

进一步地,中心支撑管的外侧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水蒸气喷管连接,第二支撑板与液氨喷管连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开设有洗涤液管安装孔和稀硫酸管安装孔,洗涤液管道和稀硫酸管分别穿设在洗涤液管安装孔内和稀硫酸管安装孔内;

进一步地,稀硫酸管从造粒滚筒的进料端伸入至混料室内,且稀硫酸管从进料端沿造粒滚筒的长度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稀硫酸管上设有稀硫酸加入孔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烘干装置、第一冷却机、第二烘干装置、第二冷却机,对颗粒物料进行多次烘干和冷却,有效降低了颗粒物料中的含水量,并且通过扑粉喂料机向颗粒物料中加入防结块剂进行,利用包膜机进行包膜,有效解决了颗粒状复混肥产品结块的问题,通过设置多级筛分装置和滚筒筛,分多次对颗粒物料进行筛分,提高了颗粒状复混肥产品的粒度均一性,提高了产品质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给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第一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第一冷却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多级筛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第二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冷却提升机、冷却进料带和第二冷却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滚筒筛和精筛进料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包膜机、扑粉喂料机、成品计量带和包膜进料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自动包装秤、成品输送带、出料输送带和码垛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的出料端端部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的进料端端部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第二支撑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第一支撑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造粒装置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液氨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中水蒸气喷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给料装置;11、立式破碎机;12、立式搅拌机;13、混料提升机;20、造粒装置;21、机架;22、造粒滚筒;23、中心支撑管;26、稀硫酸管;27、洗涤液管道;28、第一支撑板;29、第二支撑板;30、第一烘干装置;31、第一烘干机;32、第一热风炉;40、第一冷却机;50、多级筛分装置;51、细筛;52、粗筛提升机;53、粗筛;60、第二烘干装置;61、第二烘干机;62、第二热风炉;70、第二冷却机;80、滚筒筛;90、包膜机;100、自动包装秤;110、码垛机;120、造粒出料带;121、一烘出料带;122、冷却提升机;123、冷却进料带;124、精筛进料带;125、包膜进料带;126、成品计量带;127、扑粉喂料机;128、成品输送带;129、出料输送带;130、细筛进料带;131、细返料带;132、粗筛出料带;210、洗涤液管安装孔;211、稀硫酸管安装孔;212、滚筒驱动电机;213、减速机;214、驱动齿轮;215、托轮;216、齿圈;221、进料端;222、出料端;223、出料挡圈;224、内挡圈;225、混料室;226、造粒室;241、水蒸气加入管;242、水蒸气喷管;251、液氨加入管道;252、液氨喷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参见图1至图20,一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给料装置10、造粒装置20、第一烘干装置30、第一冷却机40、多级筛分装置50、第二烘干装置60、第二冷却机70、滚筒筛80、包膜机90、自动包装秤100和码垛机110。其中,给料装置10用于将原料进行破碎、混合,并将原料输送到下一工序;造粒装置20与给料装置10的出料端连接,用于对经过破碎、混合后的原料进行造粒;第一烘干装置30的进料端通过一根造粒出料带120与造粒装置20的出料端连接,该第一烘干装置30用于对经过造粒后的物料进行第一次烘干;第一冷却机40的进料端通过一根一烘出料带121与第一烘干装置30的出料端连接;多级筛分装置50与第一冷却机40的出料端连接,多级筛分装置50用于对冷却后的颗粒物料进行筛分,以筛选出粒度符合要求的颗粒物料;第二烘干装置60的进料端与多级筛分装置50的出料端连接;第二冷却机70的进料端通过一个冷却提升机122和一根冷却进料带123与第二烘干装置60的出料端连接;滚筒筛80通过一根精筛进料带124与第二冷却机70的出料端连接,滚筒筛80用于对经过第二次冷却后的颗粒物料进行精筛;包膜机90的进料端通过一根包膜进料带125和一根成品计量带126与滚筒筛80的出料端连接,包膜机90的进料端还连接一台扑粉喂料机127;自动包装秤100通过一根成品输送带128与包膜机90的出料端连接,自动包装秤100的出料端设置一根出料输送带129;码垛机110设于出料输送带129的出料端。

上述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通过设置第一烘干装置30、第一冷却机40、第二烘干装置60、第二冷却机70,对颗粒物料进行多次烘干和冷却,有效降低了颗粒物料中的含水量,并且通过扑粉喂料机127向颗粒物料中加入防结块剂进行,利用包膜机90进行包膜,有效解决了颗粒状复混肥产品结块的问题,通过设置多级筛分装置50和滚筒筛80,分多次对颗粒物料进行筛分,提高了颗粒状复混肥产品的粒度均一性,提高了产品质量。

具体来说,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多级筛分装置50包括细筛51、粗筛提升机52和粗筛53。其中,细筛51的进料端与一根细筛进料带130的出料端连接,细筛进料带130的进料端与第一冷却机40的出料端连接,细筛51的底部设有一根细返料带131;粗筛提升机52的进料端与细筛51的产品出料端连接;粗筛53的进料端与粗筛提升机52的出料端连接,粗筛53的产品出料端连接一根粗筛出料带132,粗筛出料带132的出料端与第二烘干装置60的进料端连接,粗筛53的筛网孔径大于细筛51的筛网孔径。如此设置,经过第一次烘干和冷却后的颗粒物料从细筛进料带130进入细筛51内进行筛分,筛分出的粒径合格的物料经粗筛提升机52进入粗筛53内再次进行筛分,留在筛网上的粒径合格产品经粗筛出料带132进入下一工序,经细筛51筛分后的细粉料落入细返料带131,输送至给料装置10重新利用。先经细筛51,颗粒物料中粒径过大的颗粒留在筛网上,粒径符合要求的颗粒落入中层,而细粉料则直接落到底部,再经粗筛53,颗粒物料中粒径较小的颗粒落下,而粒径适中的颗粒保留在筛网上,经粗筛出料带132输送至下一工序。细筛51和粗筛53的筛网孔径具体大小可根据产品要求具体设置。

参见图3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烘干装置30包括第一烘干机31和第一热风炉32。其中,第一烘干机31的进料端与造粒出料带120的出料端连接,第一烘干机31的出料端与一烘出料带121的进料端连接;第一热风炉32通过一根第一热风管道与第一烘干机31的内腔连通,该第一热风管道上安装一台第一鼓风机。第二烘干装置60包括第二烘干机61和第二热风炉62。其中,第二烘干机61的进料端与粗筛出料带132的出料端连接,第二烘干机61的出料端与冷却提升机122的进料端连接;第二热风炉62通过一根第二热风管道与第二烘干机61的内腔连通,该第二热风管道上安装有一台第二鼓风机。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给料装置10包括立式破碎机11、立式搅拌机12和混料提升机13。其中,立式破碎机11用于原料进行破碎;立式搅拌机12与立式破碎机11的出料端连接,立式搅拌机12用于将破碎后的各原料混合均匀;混料提升机13的进料端与立式搅拌机12连接,混料提升机13的出料端与造粒装置20的进料端连接。各原料经立式破碎机11充分破碎后,进入立式搅拌机12中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再经混料提升机13将混合好的物料送至造粒装置20。这样,可以提高各原料的细度和混合均匀性,提高产品质量。

具体地,参见图11至图20,在本实施例中,造粒装置20主要包括机架21、造粒滚筒22和中心支撑管23。其中,造粒滚筒22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21上,造粒滚筒22的两端均为敞口结构,造粒滚筒22的一端为进料端221,另一端为出料端222,进料端221的高度高于出料端222的高度,出料端222处设置有一个出料挡圈223,造粒滚筒22内设置有一个内挡圈224,该内挡圈224将造粒滚筒22的内腔分隔成靠近进料端221一侧的混料室225和靠近出料端222一侧的造粒室226,混料室225和造粒室226相连通;中心支撑管23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穿设在造粒滚筒22内,且中心支撑管23的两端从造粒滚筒22的两端伸出,中心支撑管23内设置有用于向混料室225内加入水蒸气的水蒸气加入组件,中心支撑管23的外侧还设置有用于向混料室225内分别加入液氨和稀硫酸的液氨加入组件和稀硫酸管26。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通过内挡圈224将造粒滚筒22的内腔分隔成混料室225和造粒室226,在造粒滚筒22内设置中心支撑管23,并在中心支撑管23内设置水蒸气加入组件,在中心支撑管23的外侧设置液氨加入组件和稀硫酸管26。该造粒装置工作时,将待造粒的粉状原料从进料端221放入混料室225内,通过液氨加入组件和稀硫酸管26分别向粉状原料中加入液氨和稀硫酸,通过水蒸气加入组件通入水蒸气,在造粒滚筒22的转动下粉状原料与液氨和稀硫酸充分混合均匀,利用液氨和稀硫酸的反应热及反应所产生的粘性物料对粉状原料进行造粒,通过水蒸气加入组件还可控制物料的含水量。该造粒装置20浆料与粉料混合均匀性好、物料不易结块、产品造粒质量好。

进一步的,参见图12,在本实施例中,造粒装置20还包括一根洗涤液管道27,该洗涤液管道27从造粒滚筒22的出料端222伸入造粒滚筒22内,且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混料室225内,洗涤液管道27上设有洗涤液喷出口。如此设置,在造粒完成后通过该洗涤液管道27可以方便地向造粒滚筒22内通入洗涤液,方便对造粒装置20进行清洗。

具体来说,参见图12、图13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水蒸气加入组件包括水蒸气加入管241和水蒸气喷管242。其中,水蒸气加入管241穿设在中心支撑管23内,水蒸气加入管241从造粒滚筒22的出料端222伸入造粒滚筒22内,且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混料室225内,水蒸气加入管241上的支管从中心支撑管23伸出;水蒸气喷管242连接在支管从中心支撑管23伸出的一端,水蒸气喷管242朝向混料室225的下部延伸。水蒸气加入管241伸入混料室225内的部分连接有多个水蒸气喷管242,多个水蒸气喷管242沿水蒸气加入管241的长度方向布置。由于水蒸气倾向于向上流动,将水蒸气加入管241设置为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更加有利于将水蒸气通入混料室225。

具体地,参见图12、图13和图15,在本实施例中,液氨加入组件包括液氨加入管道251和液氨喷管252。其中,液氨加入管道251从造粒滚筒22的出料端222伸入造粒滚筒22内,且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混料室225内;液氨喷管252连接在液氨加入管道251伸入至混料室225内的部分,液氨喷管252朝向混料室225的下部延伸。由于液氨在流过液氨加入管道251时会部分变为气态,将液氨加入管道251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更加有利于将液氨通入混料室225。

参见图15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心支撑管23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8和第二支撑板29,第一支撑板28与水蒸气喷管242连接,第二支撑板29与液氨喷管252连接,第一支撑板28和第二支撑板29上均开设有洗涤液管安装孔210和稀硫酸管安装孔211,洗涤液管道27和稀硫酸管26分别穿设在该洗涤液管安装孔210内和稀硫酸管安装孔211内。如此设置,可以将洗涤液管道27和稀硫酸管26可靠地安装在中心支撑管23的外侧。

参见图12,在本实施例中,稀硫酸管26从造粒滚筒22的进料端221伸入至混料室225内,且稀硫酸管26从进料端221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稀硫酸管26上设有稀硫酸加入孔。由于稀硫酸的密度较大,采用上述设置,将稀硫酸管26从进料端221沿造粒滚筒22的长度方向向下倾斜延伸,从进料端221引入稀硫酸,稀硫酸在自重作用下流入稀硫酸管26的下端。

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中,造粒装置20还包括一台滚筒驱动电机212,该滚筒驱动电机212的输出端连接一台减速机213,该减速机213的输出轴上安装一个驱动齿轮214,在造粒滚筒22的外壁上安装一个齿圈216,齿圈216与驱动齿轮214啮合,机架21上还安装有多组托轮215,造粒滚筒22滚动安装在托轮215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