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活性炭制备方法领域,尤其涉及食品添加剂用植物活性炭。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冶金等各个领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关注度的提高,各行业对活性炭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目前,制备活性炭的原料仍然以煤炭、木材、果壳为主,然而受到原料来源的限制,活性炭的供应价格居高不下。于是,开发廉价易得的活性炭原料,降低活性炭生产成本越来越受到重视。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纤维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使的秸秆成为一种潜在的、优质的活性炭制备原料。因此,开发芦竹制备活性炭技术,不仅是废弃物的再利用,同时能够解决现有活性炭生产资源紧张的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用植物活性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食品添加剂用植物活性炭,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物料粉碎:收集秸秆,将收集的秸秆经过阳光15-20天充分的干燥,通过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成粉碎为大小为40-50目的粒径,在粉碎后的秸秆内加入干燥粉碎后的褐煤,通过60目筛,得混合原料;
s2:物料成形:通过物料成型装置将s1中的混合原料挤压成块状物料;
s3:物料碳化:将s2中得到的秸秆粉碎物和褐煤粉碎物形成的混合原料的块状物料送至送至炭化炉中进行炭化,炭化炉温为450~650℃,炭化时间15~30min;
s4:活化:在炭化炉中继续通入活化剂对炭化产物进行活化,活化温度700~900℃,活化时间30~120min;
s5:炭块破碎:将冷却后的炭块破碎大小为40-50目的粒径的不定型颗粒状炭块;
s6:酸洗:向s5中得到的混合原料中加入采用质量浓度10~25%的盐酸溶液浸泡、酸洗15~60min;
s7:水化:在s5中酸洗过的溶液中加入总质量1-15倍的溶剂,浸渍2-32h后,过滤,再于100℃条件下干燥15-30h;
s8:干燥:将水洗后获得的活性炭干燥后获得活性炭成品。
优选的,所述炭化工序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
优选的,所述褐煤含碳量为65%-80%,视密度为1.0-1.4g/cm3,挥发成分大于35%。
优选的,所述s3中炭化炉的升温速度为4-10℃/min。
优选的,所述s7中的溶剂为质量分数为10%的koh溶液或者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
优选的,所述s8中活性炭成品含水量为10~12%。
优选的,所述活化剂为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水蒸气浓度为保持在5~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秸秆内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资源再次利用,这些矿物质盐经热化学转化后在灰分中富集,同时也在生物质炭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对炭化产物分布和产品理化特性产生影响。
2、本发明通过先对干燥的秸秆进行粉碎,再对碳化后的物料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的活性炭产品更加细腻,作用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s1:物料粉碎:收集秸秆,将收集的秸秆经过阳光15天充分的干燥,通过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成粉碎为大小为40目的粒径,在粉碎后的秸秆内加入干燥粉碎后的褐煤,通过60目筛,得混合原料;
s2:物料成形:通过物料成型装置将s1中的混合原料挤压成块状物料;
s3:物料碳化:将s2中得到的秸秆粉碎物和褐煤粉碎物形成的混合原料的块状物料送至送至炭化炉中进行炭化,炭化炉温为450℃,炭化时间15min;
s4:活化:在炭化炉中继续通入活化剂对炭化产物进行活化,活化温度700℃,活化时间30min;
s5:炭块破碎:将冷却后的炭块破碎大小为40目的粒径的不定型颗粒状炭块;
s6:酸洗:向s5中得到的混合原料中加入采用质量浓度10%的盐酸溶液浸泡、酸洗15min;
s7:水化:在s5中酸洗过的溶液中加入总质量1倍的溶剂,浸渍2-32h后,过滤,再于100℃条件下干燥15h;
s8:干燥:将水洗后获得的活性炭干燥后获得活性炭成品。
实施例2:
s1:物料粉碎:收集秸秆,将收集的秸秆经过阳光18天充分的干燥,通过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成粉碎为大小为45目的粒径,在粉碎后的秸秆内加入干燥粉碎后的褐煤,通过60目筛,得混合原料;
s2:物料成形:通过物料成型装置将s1中的混合原料挤压成块状物料;
s3:物料碳化:将s2中得到的秸秆粉碎物和褐煤粉碎物形成的混合原料的块状物料送至送至炭化炉中进行炭化,炭化炉温为550℃,炭化时间25min;
s4:活化:在炭化炉中继续通入活化剂对炭化产物进行活化,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80min;
s5:炭块破碎:将冷却后的炭块破碎大小为45目的粒径的不定型颗粒状炭块;
s6:酸洗:向s5中得到的混合原料中加入采用质量浓度18%的盐酸溶液浸泡、酸洗35min;
s7:水化:在s5中酸洗过的溶液中加入总质量1-15倍的溶剂,浸渍18h后,过滤,再于100℃条件下干燥25h;
s8:干燥:将水洗后获得的活性炭干燥后获得活性炭成品。
实施例3:
s1:物料粉碎:收集秸秆,将收集的秸秆经过阳光20天充分的干燥,通过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成粉碎为大小为50目的粒径,在粉碎后的秸秆内加入干燥粉碎后的褐煤,通过60目筛,得混合原料;
s2:物料成形:通过物料成型装置将s1中的混合原料挤压成块状物料;
s3:物料碳化:将s2中得到的秸秆粉碎物和褐煤粉碎物形成的混合原料的块状物料送至送至炭化炉中进行炭化,炭化炉温为650℃,炭化时间30min;
s4:活化:在炭化炉中继续通入活化剂对炭化产物进行活化,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120min;
s5:炭块破碎:将冷却后的炭块破碎大小为50目的粒径的不定型颗粒状炭块;
s6:酸洗:向s5中得到的混合原料中加入采用质量浓度25%的盐酸溶液浸泡、酸洗60min;
s7:水化:在s5中酸洗过的溶液中加入总质量15倍的溶剂,浸渍2-32h后,过滤,再于100℃条件下干燥30h;
s8:干燥:将水洗后获得的活性炭干燥后获得活性炭成品。
工作原理:物料粉碎:收集秸秆,将收集的秸秆经过阳光15-20天充分的干燥,通过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成粉碎为大小为40-50目的粒径,在粉碎后的秸秆内加入干燥粉碎后的褐煤,通过60目筛,得混合原料,物料成形:通过物料成型装置将s1中的混合原料挤压成块状物料,物料碳化:将s2中得到的秸秆粉碎物和褐煤粉碎物形成的混合原料的块状物料送至送至炭化炉中进行炭化,炭化炉温为450~650℃,炭化时间15~30min,活化:在炭化炉中继续通入活化剂对炭化产物进行活化,活化温度700~900℃,活化时间30~120min,炭块破碎:将冷却后的炭块破碎大小为40-50目的粒径的不定型颗粒状炭块,酸洗:向s5中得到的混合原料中加入采用质量浓度10~25%的盐酸溶液浸泡、酸洗15~60min,水化:在s5中酸洗过的溶液中加入总质量1-15倍的溶剂,浸渍2-32h后,过滤,再于100℃条件下干燥15-30h,干燥:将水洗后获得的活性炭干燥后获得活性炭成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