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醇制绒添加剂的配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44927发布日期:2021-07-06 19:0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醇制绒添加剂的配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绒添加剂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醇制绒添加剂的配料设备。


背景技术:

2.制绒添加剂是指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绒工艺过程中,添加有利于反应结果和产品性能的化学助剂,添加剂的配方以质量比计为:葡萄糖、葡萄糖酸钠或葡萄糖酸钾0.001%~3%,聚氧乙烯醚100ppb~8000ppb,乳酸钠或柠檬酸钠0.001%~2%,丙二醇0.001%~2%,硅酸钠0.01%~6%,碳酸钠或碳酸氢钠0.001%~2%,其余为水。将单晶硅片放入制绒液中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70℃~90℃,反应时间为10min~30min,现有的设备在配料过程中易造成原料损失,影响添加剂的成分配比,产生制绒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醇制绒添加剂的配料设备。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无醇制绒添加剂的配料设备,包括内筒和位于其外部的外筒,所述外筒的内壁固定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端部与内筒的外壁滑动接触,所述内筒的内部底侧贯穿有三个承接片,且承接片将内筒的内部封闭,所述承接片的一端与内筒活动连接,所述承接片的另一端绑扎有拉绳,且拉绳的端部延伸至内筒的外部连接有受力杆,所述受力杆的另一端通过拉绳与外筒的内壁连接,所述内筒的外壁安装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端部延伸至外筒的顶部通过绑绳连接有电液推杆,所述电液推杆的另一端通过绑绳与外筒的顶部连接,所述内筒的底部安装有环形阵列的伸缩杆,且伸缩杆的底端连接有漏斗状的底筒,所述底筒的顶部安装有重力传感器,所述内筒的外壁且位于外筒的上方安装有与重力传感器电性连接的显示屏,所述底筒的底部安装有三个环形阵列的架杆。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筒的底部连接有圆筒,且圆筒的正下方通过底杆固定有分散筒,所述分散筒的内部安装有底部马达,所述底部马达的输出轴延伸至圆筒的内部且安装有扇叶,底部马达带动扇叶的旋转,可对底筒的下方产生吸力,利于底筒内原料的及时排出,也方便将原料吹散,避免成团的原料落至液体内成疙瘩状不易溶解,利于提高添加剂的加工效率。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筒的顶部安装有固定架,且固定架的内部贯穿有“t”形状的下垂杆,所述下垂杆的外壁且位于固定架的上方套设有弹簧,所述下垂杆的底部连接有顶部马达,且顶部马达的输出轴端部连接有清洁杆,顶部马达带动清洁杆旋转,按压下垂杆控制清洁杆下降抵触承接片,可对承接片顶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方便多种原料混合,同时在承接片开启时可对其顶部进行清洁,减小了物料的损失。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筒的外壁安装有架板,且架板的顶部栓接有振动马达,振动马达可对底筒产生振动,防止物料依附在底筒内壁产生损失。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筒的内部开设有与承接片相适配的通槽,且通槽的内部设有纵杆连接内筒的上下两侧,所述通槽的内壁顶侧粘接有顶刷,顶刷可避免承接片顶部的物料通过通槽移动至内筒的外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散筒的顶部且半球状且外壁圆滑,可提高对物料的分散效果。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2.1、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电液推杆控制受力杆带动承接片旋转至内筒的外部,即可将承接片顶部的物料倾下,承接片在顶刷的作用下可将物料进行遮挡,保证物料完全落下,减小了物料配料过程中的损失,避免影响产品的原料配比,保证加工效果。
13.2、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按压下垂杆控制旋转的清洁杆下降抵触承接片,可对承接片顶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方便多种原料混合,同时在承接片开启时可对其顶部进行清洁,减小了物料的损失。
14.3、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底部马达带动扇叶的旋转,可对底筒的下方产生吸力,利于底筒内原料的及时排出,也方便将原料吹散,避免成团的原料落至液体内成疙瘩状不易溶解,利于提高添加剂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筒俯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圆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承接片与内筒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内筒、101纵杆、102顶刷、2外筒、3连接块、4承接片、5受力杆、6固定杆、7电液推杆、8伸缩杆、9重力传感器、10固定架、11下垂杆、12顶部马达、13清洁刷、14底筒、15架杆、16圆筒、17分散筒、18扇叶、19振动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21.参见图1

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醇制绒添加剂的配料设备,包括内筒1和位于其外部的外筒2,外筒2的内壁固定有连接块3,且连接块3的端部与内筒1的外壁滑动接触,内筒1的内部底侧贯穿有三个承接片4,且承接片4将内筒1的内部封闭,内筒1的内部开设有与承接片4相适配的通槽,且通槽的内部设有纵杆101连接内筒1的上下两侧,通槽的内壁顶侧粘接有顶刷102,顶刷102可避免承接片4顶部的物料通过通槽移动至内筒1的外部,承接片4的一端与内筒1活动连接,承接片4的另一端绑扎有拉绳,且拉绳的端部延伸至内筒1的外部连接有受力杆5,受力杆5的另一端通过拉绳与外筒2的内壁连接,内筒1的外壁安装有固定杆6,且固定杆6的端部延伸至外筒2的顶部通过绑绳连接有电液推杆7,电液推杆7的另一端通过绑绳与外筒2的顶部连接,内筒1的底部安装有环形阵列的伸缩杆8,且伸缩杆8的底端连接有漏斗状的底筒14,内筒1的顶部安装有固定架10,且固定架10的内部贯穿有“t”形状的下垂杆11,下垂杆11的外壁且位于固定架10的上方套设有弹簧,下垂杆11的底部连
接有顶部马达12,且顶部马达12的输出轴端部连接有清洁杆13,顶部马达12带动清洁杆13旋转,按压下垂杆11控制清洁杆13下降抵触承接片4,可对承接片4顶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方便多种原料混合,同时在承接片4开启时可对其顶部进行清洁,减小了物料的损失,底筒14的顶部安装有重力传感器9,内筒1的外壁且位于外筒2的上方安装有与重力传感器9电性连接的显示屏,底筒14的底部安装有三个环形阵列的架杆15,待配料的物料放置在承接片4上,重力传感器9可检测出物料的重量并在显示屏显示出,重量配好后开启电液推杆7伸长,使外筒2在内筒1的外部旋转,外筒2通过受力杆5带动承接片4旋转至内筒1的外部,即可将承接片4顶部的物料倾下,承接片4在顶刷102的作用下可将物料进行遮挡,保证物料完全落下,减小了物料配料过程中的损失,避免影响产品的原料配比,保证加工效果,底筒14的底部连接有圆筒16,且圆筒16的正下方通过底杆固定有分散筒17,分散筒17的顶部且半球状且外壁圆滑,可提高对物料的分散效果,分散筒17的内部安装有底部马达,底部马达的输出轴延伸至圆筒16的内部且安装有扇叶18,底部马达带动扇叶18的旋转,可对底筒14的下方产生吸力,利于底筒14内原料的及时排出,也方便将原料吹散,避免成团的原料落至液体内成疙瘩状不易溶解,利于提高添加剂的加工效率,底筒14的外壁安装有架板,且架板的顶部栓接有振动马达19,振动马达19可对底筒14产生振动,防止物料依附在底筒14内壁产生损失,内筒1的外壁安装有与顶部马达12、底部马达、电液推杆、重力传感器和振动马达电性连接的开关。
22.工作原理:
23.本装置在使用时,待配料的物料放置在承接片4上,重力传感器9可检测出物料的重量并在显示屏显示出,重量配好后开启电液推杆7伸长,使外筒2在内筒1的外部旋转,外筒2通过受力杆5带动承接片4旋转至内筒1的外部,即可将承接片4顶部的物料倾下,承接片4在顶刷102的作用下可将物料进行遮挡,保证物料完全落下,按压下垂杆11控制清洁杆13下降抵触承接片4,可对承接片4顶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方便多种原料混合,同时在承接片4开启时可对其顶部进行清洁,减小了物料的损失,底部马达带动扇叶18的旋转,可对底筒14的下方产生吸力,利于底筒14内原料的及时排出,也方便将原料吹散。
24.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