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66132发布日期:2021-06-15 20:1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



背景技术:

臭氧具有强氧化特性,是世界公认的高效杀菌剂,可分解或消除对环境或健康有危险的物质。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臭氧都受到广泛的应用,如用在饮用水消毒、医用水消毒领域。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目前,臭氧发生器主要是依靠放电单元中的高压电极与低压电极之间放电,对通过放电间隙的氧气进行电离生成臭氧。根据工作原理可知,放电间隙越小越有利于臭氧的转化,提高臭氧的产量。但实际中,放电间隙越小,越容易出现放电间隙不均的情况,而该情况将导致局部强放电,使放电热量堆积,但是由于臭氧的化学性质及其不稳定,当温度高于50℃时,臭氧将会重新分解为氧气,因此若没有很好的降温措施,会导致臭氧无法生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包括桶体、桶盖和设置在所述桶体内的电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管分为内电极管和外电极管,所述内电极管外壁上设有介质层,所述桶体内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桶体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外电极管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外电极管顶端与所述安装板顶端齐平,所述外电极管底端与所述桶体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极管、桶体和安装板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桶体之间形成集气腔,所述集气腔位于所述冷却腔上方;所述内电极管插接在所述外电极管内,且与所述外电极管间隙配合;所述外电极管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导热绝缘件,所述内电极管通过导热绝缘件与所述外电极管限位配合;

所述桶体侧壁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所述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均与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液进口上方;所述桶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桶体底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内电极管和外电极管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出气口开设在所述桶体侧壁上,且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集气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热绝缘件包括与所述外电极管固定连接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远离所述外电极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杆,所述导热杆末端固定连接有导热绝缘片,所述导热绝缘片与所述内电极管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电极管外壁上套设有导热绝缘网,所述导热绝缘片与所述导热绝缘网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热绝缘件螺旋布置在所述外电极管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上固定连接有吸热翅片。

优选的,所述吸热翅片为y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介质层为玻璃管或陶瓷管或搪瓷管。

优选的,所述内电极管为高压电极,所述外电极管为地电极。

优选的,所述桶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利用内电极管进行电离产生臭氧,内电极管在电离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绝缘件传递至外电极管,并由冷却腔内的冷却液带走,从而避免内电极管的温度过高,保证臭氧的产量。而且内电极管通过导热绝缘件进行支撑,使内电极管到外电极管之间的距离相同,避免出现局部强放电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极管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桶体、2-桶盖、3-内电极管、4-外电极管、5-介质层、6-安装板、7-冷却腔、8-集气腔、9-导热绝缘件、9.1-导热板、9.2-导热杆、9.3-导热绝缘片、9.4-导热绝缘网、9.5-吸热翅片、10-冷却液出口、11-冷却液进口、12-进气口、13-出气口、14-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包括桶体1、桶盖2和设置在所述桶体1内的电极管,所述电极管分为内电极管3和外电极管4,所述内电极管3外壁上设有介质层5,所述桶体1内设置有安装板6,所述安装板6与所述桶体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6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外电极管4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外电极管4顶端与所述安装板6顶端齐平,所述外电极管4底端与所述桶体1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极管4、桶体1和安装板6之间形成冷却腔7,所述安装板6与所述桶体1之间形成集气腔8,所述集气腔8位于所述冷却腔7上方;所述内电极管3插接在所述外电极管4内,且与所述外电极管4间隙配合;所述外电极管4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导热绝缘件9,所述内电极管3通过导热绝缘件9与所述外电极管4限位配合;

所述桶体1侧壁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10和冷却液进口11,所述冷却液出口10和冷却液进口11均与所述冷却腔7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10位于所述冷却液进口11上方;所述桶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所述进气口12位于所述桶体1底部,所述进气口12与所述内电极管3和外电极管4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出气口13开设在所述桶体1侧壁上,且所述出气口13与所述集气腔8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绝缘件9包括与所述外电极管4固定连接的导热板9.1,所述导热板9.1远离所述外电极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杆9.2,所述导热杆9.2末端固定连接有导热绝缘片9.3,所述导热绝缘片9.3与所述内电极管3接触连接。通过导热绝缘片9.3吸收内电极管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并通过导热杆9.2和导热板9.1将吸收的热量传递至外电极管4上,在由冷却腔7中的冷却液将外电极管4上的热量带走,从而起到对内电极管3的降温作用。

进一步的,为提高导热绝缘件9与内电极管3的接触面积,提高内电极管3的热交换作用,在内电极管3外壁上套设有导热绝缘网9.4,所述导热绝缘片9.3与所述导热绝缘网9.4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为实现对内电极管3的支撑限位,使内电极管3到外电极管4之间的距离相同,避免出现局部强放电的情况,将导热绝缘件9螺旋布置在所述外电极管4内壁上。

进一步的,为控制内电极管3和外电极管4之间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影响臭氧的生成,在导热板9.1上固定连接有吸热翅片9.5,所述吸热翅片9.5为y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介质层5为玻璃管或陶瓷管或搪瓷管。

进一步的,所述内电极管3为高压电极,所述外电极管4为地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桶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架1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臭氧发生器发生仓,在使用时,氧气由桶体1底部的进气口12进入到内电极管3和外电极管4之间的间隙内,利用内电极管3进行电离产生臭氧,内电极管3在电离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绝缘件9传递至外电极管4,并由冷却腔7内的冷却液带走,从而避免内电极管3的温度过高,保证臭氧的产量。而且内电极管3通过导热绝缘件9进行支撑,使内电极管3到外电极管4之间的距离相同,避免出现局部强放电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