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1821发布日期:2023-01-17 23:36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具体为一种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2.锅炉是人们常用到的一种将化学能、电能转化为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者有机热载体的一种能量转化设备。但是锅炉往往存在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燃烧杂质多等缺点,往往需要针对性进行锅炉减排改造。
3.而将h2o分解成h2和o2,需要高达3000℃以上的高温,这个过程是吸热反应需要提供大量的能耗,但另一方面h2本身又潜存有极高的比能量。热化学循环制氢是采用加热化学反应方法制氢的工艺。水热化学循环制氢指在含有催化剂的水系统中,在不同温度下,经历几个不同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过程。此过程只消耗水和一定热量,参与过程的催化剂可以再生和反复利用,整个反应过程构成一封闭循环系统。相较于水的直接热解制氢,热化学循环制氢每一步反应均在较低温度800~1000℃下进行,能源匹配、设备装置耐温要求以及投资成本等问题都较易解决,是一种能耗最低和最合理的制氢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燃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筒体、中空管、导热填充物、催化剂载体、筒身上法兰、封头法兰、筒身下法兰、焊接丝网、半锥体入口、半锥体出口、导向管、等离子腔体、等离子体出口、下椎体、下椎体顶面法兰、水蒸气进口、单向电磁阀、一分多接头、蒸汽管道、蒸汽泵;所述筒身上法兰安装在筒体外壁上侧;所述封头法兰安装在筒身上法兰上,配装螺栓固定;筒身下法兰安装在筒体外壁下侧;所述筒体内部设有若干中空管,安装时上侧贯穿筒身上法兰和封头法兰,下侧贯穿筒身下法兰,且中空管外壁与筒体内壁间使用导热填充物;所述催化剂载体填充在中空管内;所述焊接丝网焊接在中空管内部上下两端;所述半锥体入口焊接在中空管下端;所述半锥体出口焊接在中空管上端;所述导向管与半锥体出口连接;所述等离子腔体安装在封头法兰上,其顶部中央设有等离子体出口;所述下椎体通过长螺栓安装在筒身下法兰下侧,其下侧设有水蒸气进口;所述下椎体顶面法兰安装在下椎体上侧,其上设有两个螺孔;所述单向电磁阀安装在下椎体顶面法兰的螺孔上;所述一分多接头安装在单向电磁阀顶端,通过蒸汽管道与半锥体入口连通;所述蒸汽泵通过管路与水蒸气进口连接。
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筒身上法兰、封头法兰、筒身下法兰上均设有互相对正的通孔,通孔孔径与中空管外径相等且安装后进行密封焊接。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空管为无缝钢管,内部填充的催化剂载体为蜂窝状圆柱形结构,且催化剂载体中负载着主要成分为cr2o3、naoh的活性物质和非晶
态合金催化剂;所述导热填充物为钾钠合金。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分多接头每一个出口通过一个蒸汽管道连接一个半锥体入口,且两个一分多接头各通过蒸汽管道连接一半数量的中空管。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适用于燃煤、燃油、燃气、燃烧生物质等锅炉/窑炉的节能减排改造,可加装于锅炉/窑炉燃烧器内,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燃烧系统。锅炉/窑炉燃烧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将中空管内部加热至800℃以上,在高温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cr2o3、naoh、水蒸汽连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氧气,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氢、氧主要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上述化学反应可循环发生,形成一套循环不断的氢氧等离子体生产线。氢氧等离子体经等离子体出口喷出,接入燃烧器烧嘴进行燃烧,具有燃烧速度快、燃烧温度高、排放清洁排放物仅为h2o的特点,可代替部分原始燃料,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发明循环制氢的燃烧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筒体1、中空管2、导热填充物3、催化剂载体4、筒身上法兰5、封头法兰6、筒身下法兰7、焊接丝网8、半锥体入口9、半锥体出口10、导向管11、等离子腔体12、等离子体出口13、下椎体14、下椎体顶面法兰15、水蒸气进口16、单向电磁阀17、一分多接头18、蒸汽管道19、蒸汽泵20。
具体实施方式
11.实施例1
12.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燃烧装置,包括筒体1、中空管2、导热填充物3、催化剂载体4、筒身上法兰5、封头法兰6、筒身下法兰7、焊接丝网8、半锥体入口9、半锥体出口10、导向管11、等离子腔体12、等离子体出口13、下椎体14、下椎体顶面法兰15、水蒸气进口16、单向电磁阀17、一分多接头18、蒸汽管道19、蒸汽泵20;所述筒身上法兰5安装在筒体1外壁上侧;所述封头法兰6安装在筒身上法兰5上,配装螺栓固定;筒身下法兰7安装在筒体1外壁下侧;所述筒体1内部设有若干中空管2,安装时上侧贯穿筒身上法兰5和封头法兰6,下侧贯穿筒身下法兰7,且中空管2外壁与筒体1内壁间使用导热填充物3;所述催化剂载体4填充在中空管2内;所述焊接丝网8焊接在中空管内部上下两端;所述半锥体入口9焊接在中空管2下端;所述半锥体出口10焊接在中空管2上端;所述导向管11与半锥体出口10连接;所述等离子腔体12安装在封头法兰6上,其顶部中央设有等离子体出口13;所述下椎体14通过长螺栓安装在筒身下法兰7下侧,其下侧设有水蒸气进口16;所述下椎体顶面法兰15安装在下椎体14上侧,其上设有两个螺孔;所述单向电磁阀17安装在下椎体顶面法兰15的螺孔上;所述一分多接头18安装在单向电磁阀17顶端,通过蒸汽管道19与半锥体入口9连通;所述蒸汽泵20通过管路与水蒸气进口16连接。中空管2为无缝钢管,中空管内填充含cr2o3、naoh、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催化剂载体4,催化剂载体4为蜂窝状的圆柱形结构。中空管2两端焊接丝网8封闭,丝网外径8与中空管2外径相同,这样催化剂载体4就牢牢紧固在中空管2内。中空管2两端分别焊接半锥体入口9和半锥体出口10,半锥体入口9与蒸汽管道19相连,半锥体出口10连接有导向管11,通入等离子体腔12。导向管11出口方向在等离子体
腔12内呈对向设置,以使生成的氢氧等离子体能够充分混和。
1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发明中空管2外壁与筒体1内壁间填充有导热填充物3钾钠合金(nak),钾钠合金是热的良导体,通常用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不仅具有宽的液态温度范围,重要的是在真空环境中,nak有非常低的蒸汽压,导热量大且安全,节约了设备投资。水蒸汽进口16管道上设有蒸汽泵20,用于将蒸汽加压泵入。水蒸汽可由锅炉自身生产,也可由工艺余热回收利用生产,如采用超高温热泵利用低品位热源生产蒸汽。
14.两个单向电磁阀17交错接通,即某单向电磁阀17处于接通状态,另一个单向电磁阀17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1)未通入水蒸汽的中空管产生氢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2)通入水蒸汽的中空管产生氧气,氢气和氧气在等离子体腔12内混合在此高温条件下氢、氧主要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经等离子体13出口喷出,接入燃烧器烧嘴进行燃烧。
15.本发明中参与反应的活性物质为cr2o3、naoh,以非晶态合金mnsi2作为催化剂,mnsi2催化剂本身具有分散度高(达亚微米级、纳米级)、比表面积大、催化效率高的特点,且非晶态合金中由于金属原子的排列不再象金属那样排列有序,它的短程有序,含有很多配位不饱和原子,富有反应活性,从而具有更多表面活性中心;它的长程无序,其表面保持液态时,原子混乱排列,有利于反应物的吸附,特别催化剂载体蜂窝状的结构,接触面积更适合反应物的吸附,加大流通面积给流通带来畅通无阻,加快了反应速度。所用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主要由过渡金属中一元或多元和类金属b、si、p、c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金属的电负极性越小,催化活性越大,反之毒性越大,在同一周期电负极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本实施方式中选用mnsi2催化剂,主要考虑该催化剂资源相对丰富,易得,价格适中。所述的催化剂载体应采用高熔点,可以固定naoh的物质,如γ-al2o3、zsm-5分子筛等,cr2o3+naoh:载体=70%:30%质量分数,负载方式可选用现有技术。
16.cr2o3、naoh的质量分数=1:1.2-1.3,非晶态合金mnsi2催化剂质量分数3%-5%。热循环反应方程式如下:热循环反应方程式如下:按上述反应方程式,只要把cr2o3和naoh混和,加入mnsi2作为催化剂,当加热至800℃即可产出氢。产出氢后,通入水蒸汽,即可产出氧,同时na3cro4重新恢复为cr2o3和naoh,循环往复,不断生成氢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氢、氧主要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
1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0.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