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磁瓦制造的智能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88181发布日期:2022-04-30 21:49阅读:73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磁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磁瓦制造的智能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永磁电机已进入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磁瓦常用作永磁电机的励磁,是将锶铁氧体作为原料经过搅拌、压模、烧制、打磨、测量、筛选、充磁和复检包装等工艺流程后,制成的瓦片状的磁体。
3.磁瓦生产中的磁胚烧制,需要对磁胚降温冷却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艺。现有冷却方法主要采用自然冷却或是机械式冷却,前者对环境温度要求高,适应性低,易造成裂纹,且工作环境恶劣,后者降温效率高,但能耗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磁瓦制造的智能散热系统,解决了磁瓦烧制后冷却过程中存在工作环境差、冷却效率低、品质不易控制和监测困难等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适用于磁瓦制造的智能散热系统,包括主体框架、进料调节部分、散热调节部分、暂存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
7.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基座和隔热外壳。
8.所述基座包括长方体中空容器一。
9.所述隔热外壳包括长方体中空容器二;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一上底板上。
10.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右侧板上设置一个条形通孔一。
11.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左侧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条形通孔二。
12.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后侧板上设置两个圆形通孔一、两个圆形通孔二和若干个圆形通孔三。
13.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前侧板上设置两个观察通孔。
14.所述观察通孔内设置双层隔热玻璃。
15.所述进料调节部分包括进料限制机构和托盘调节机构。
16.所述进料限制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一、限位闸门和“l”形限位条。
17.所述伺服电机一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上底板上,且伺服电机一的转轴上通过减速齿轮箱设置一卷轴。
18.所述“l”形限位条设置两个,对称设置于条形通孔一的两侧。
19.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右侧板上设置限位块,且限位块分别位于“l”形限位条的下方。
20.所述限位闸门滑动连接于两个“l”形限位条之间。
21.所述限位闸门和卷轴之间通过绳链连接。
22.所述托盘调节机构包括电动升降装置一、伺服电机二、长方形框一和辊轴一。
23.所述电动升降装置一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下底板上。
24.所述长方形框一侧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圆形销孔。
25.所述辊轴一销轴连接于长方形框一上。
26.所述伺服电机二设置于电动升降装置一的活动端,且伺服电机二与辊轴一通过减速齿轮箱传动连接。
27.所述散热调节部分包括散热箱结构、监测箱结构和水冷结构。
28.所述散热箱结构包括长方形通管一、活动帘一、辊轴二和伺服电机三。
29.所述长方形通管一设置若干个,通过安装架等距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内。
30.所述长方形通管一下底板设置一个长方形凹槽一。
31.所述长方形通管一后侧板设置圆形通孔四。
32.所述辊轴二等距设置于长方形凹槽一内。
33.所述活动帘一销轴连接于长方形通管一开口端上。
34.所述伺服电机三通过安装架设置于基座上,且伺服电机三通过减速齿轮箱与辊轴二传动连接。
35.所述监测箱结构包括长方形通管二、活动帘二、辊轴三、测温弹片一和伺服电机四。
36.所述长方形通管二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下底板上。
37.所述长方形通管二后侧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圆形通孔五。
38.所述活动帘二销轴连接于长方形通管二开口端上。
39.所述辊轴三等距销轴连接于长方形通管二内。
40.所述伺服电机四通过安装架设置于基座上,且伺服电机四通过减速齿轮箱与辊轴三传动连接。
41.所述测温弹片一等距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二内。
42.所述水冷结构、长方形通管一和长方形通管二之间通过两个长方形框固连。
43.所述水冷结构包括分区降温机构和整体降温机构。
44.所述分区降温机构包括蓄液池一、增压泵一、电磁阀、降温主管和降温支管。
45.所述增压泵一设置于蓄电池一上;增压泵一的出水口设置降温主管。
46.所述降温主管穿过圆形通孔一后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内。
47.所述降温支管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一后侧板上,且降温支管一端通过电磁阀设置于降温主管上,另一端穿过圆形通孔二后设置于蓄液池一上。
48.所述整体降温机构包括蓄液池二、增压泵二和降温管。
49.所述增压泵二设置于蓄电池二上;增压泵二的出水口设置降温管。
50.所述降温管穿过圆形通孔一后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二后侧板上;降温管出口端设置于蓄液池二上。
51.所述暂存部分包括立体框、辊轴四、电磁铁和测温弹片二。
52.所述立体框由支柱和横柱构成。
53.所述横柱等距设置于支柱上。
54.所述立体框设置于基座上,且立体框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左侧。
55.所述辊轴四等距设置于横柱上。
56.所述测温弹片二设置于横柱上。
57.所述电磁铁设置于支柱上。
58.所述智能控制部分包括控制机构、反馈机构和提醒机构。
59.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启动按钮、暂停按钮和卸料按钮。
60.所述启动按钮和暂停按钮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后侧板上。
61.所述卸料按钮设置于立体框上。
62.所述反馈机构包括温度计、温度传感器模块一、温度传感器模块二、温度传感器模块三和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
63.所述温度计设置于双层隔热玻璃上。
64.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一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一内。
65.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二设置于测温弹片一上。
66.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三设置于测温弹片二上。
67.所述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设置于限位闸门上。
68.所述提醒机构包括蜂鸣器、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和微处理器。
69.所述蜂鸣器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前侧板上。
70.所述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设置于横柱上。
71.所述微处理器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一内。
72.所述伺服电机一、电动升降装置一、伺服电机二、伺服电机三、伺服电机四、增压泵一、电磁阀、增压泵二、电磁铁、启动按钮、暂停按钮、卸料按钮、温度传感器模块一、温度传感器模块二、温度传感器模块三、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蜂鸣器、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和微处理器之间电性连接。
73.进一步,在长方形通管一外壁增设“u”形隔热层。
74.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7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主体框架、进料调节部分、散热调节部分、暂存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的一体化设置,实现了对磁瓦的智能式分层冷却,冷却效率高,能耗低,易于监测,工作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综合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7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77.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78.图中:101.长方体中空容器一、102.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3.条形通孔一、104.条形通孔二、201.伺服电机一、202.限位闸门、203.“l”形限位条、204.卷轴、301.电动升降装置一、302.长方形框一、303.辊轴一、401.长方形通管一、402.活动帘一、403.辊轴二、404.伺服电机三、501.长方形通管二、502.活动帘二、503.辊轴三、504.测温弹片一、505.伺服电机四、601.蓄液池一、602.增压泵一、603.降温主管、701.蓄液池二、702.增压泵二、703.降温管、801.支柱、802.横柱、803.辊轴四、804.电磁铁、805.测温弹片二。
具体实施方式
79.实施例1,参照附图1-2,一种适用于磁瓦制造的智能散热系统,包括主体框架、进料调节部分、散热调节部分、暂存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
80.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基座和隔热外壳。
81.所述基座包括长方体中空容器一101。
82.所述隔热外壳包括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一101上底板上。
83.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右侧板上设置一个条形通孔一103。
84.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左侧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条形通孔二104。
85.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后侧板上设置两个圆形通孔一、两个圆形通孔二和若干个圆形通孔三。
86.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前侧板上设置两个观察通孔。
87.所述观察通孔内设置双层隔热玻璃。
88.所述进料调节部分包括进料限制机构和托盘调节机构。
89.所述进料限制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一201、限位闸门202和“l”形限位条203。
90.所述伺服电机一201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上底板上,且伺服电机一201的转轴上通过减速齿轮箱设置一卷轴204。
91.所述“l”形限位条203设置两个,对称设置于条形通孔一103的两侧。
92.所述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右侧板上设置限位块,且限位块分别位于“l”形限位条203的下方。
93.所述限位闸门202滑动连接于两个“l”形限位条203之间。
94.所述限位闸门202和卷轴204之间通过绳链连接。
95.所述托盘调节机构包括电动升降装置一301、伺服电机二、长方形框一302和辊轴一303。
96.所述电动升降装置一301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下底板上。
97.所述长方形框一302侧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圆形销孔。
98.所述辊轴一303销轴连接于长方形框一302上。
99.所述伺服电机二设置于电动升降装置一301的活动端,且伺服电机二与辊轴一303通过减速齿轮箱传动连接。
100.所述散热调节部分包括散热箱结构、监测箱结构和水冷结构。
101.所述散热箱结构包括长方形通管一401、活动帘一402、辊轴二403和伺服电机三404。
102.所述长方形通管一401设置若干个,通过安装架等距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内。
103.所述长方形通管一401下底板设置一个长方形凹槽一。
104.所述长方形通管一401后侧板设置圆形通孔四。
105.所述辊轴二403等距设置于长方形凹槽一内。
106.所述活动帘一402销轴连接于长方形通管一401开口端上。
107.所述伺服电机三404通过安装架设置于基座上,且伺服电机三404通过减速齿轮箱
与辊轴二403传动连接。
108.所述监测箱结构包括长方形通管二501、活动帘二502、辊轴三503、测温弹片一504和伺服电机四505。
109.所述长方形通管二501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下底板上。
110.所述长方形通管二501后侧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圆形通孔五。
111.所述活动帘二502销轴连接于长方形通管二501开口端上。
112.所述辊轴三503等距销轴连接于长方形通管二501内。
113.所述伺服电机四505通过安装架设置于基座上,且伺服电机四505通过减速齿轮箱与辊轴三503传动连接。
114.所述测温弹片一504等距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二501内。
115.所述水冷结构、长方形通管一401和长方形通管二501之间通过两个长方形框固连。
116.所述水冷结构包括分区降温机构和整体降温机构。
117.所述分区降温机构包括蓄液池一601、增压泵一602、电磁阀、降温主管603和降温支管。
118.所述增压泵一602设置于蓄电池一上;增压泵一602的出水口设置降温主管603。
119.所述降温主管603穿过圆形通孔一后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内。
120.所述降温支管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一401后侧板上,且降温支管一端通过电磁阀设置于降温主管603上,另一端穿过圆形通孔二后设置于蓄液池一601上。
121.所述整体降温机构包括蓄液池二701、增压泵二702和降温管703。
122.所述增压泵二702设置于蓄电池二上;增压泵二702的出水口设置降温管703。
123.所述降温管703穿过圆形通孔一后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二501后侧板上;降温管703出口端设置于蓄液池二701上。
124.所述暂存部分包括立体框、辊轴四803、电磁铁804和测温弹片二805。
125.所述立体框由支柱801和横柱802构成。
126.所述横柱802等距设置于支柱801上。
127.所述立体框设置于基座上,且立体框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左侧。
128.所述辊轴四803等距设置于横柱802上。
129.所述测温弹片二805设置于横柱802上。
130.所述电磁铁804设置于支柱801上。
131.所述智能控制部分包括控制机构、反馈机构和提醒机构。
132.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启动按钮、暂停按钮和卸料按钮。
133.所述启动按钮和暂停按钮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后侧板上。
134.所述卸料按钮设置于立体框上。
135.所述反馈机构包括温度计、温度传感器模块一、温度传感器模块二、温度传感器模块三和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
136.所述温度计设置于双层隔热玻璃上。
137.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一设置于长方形通管一401内。
138.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二设置于测温弹片一504上。
139.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三设置于测温弹片二805上。
140.所述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设置于限位闸门202上。
141.所述提醒机构包括蜂鸣器、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和微处理器。
142.所述蜂鸣器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前侧板上。
143.所述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设置于横柱802上。
144.所述微处理器设置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一101内。
145.所述伺服电机一201、电动升降装置一301、伺服电机二、伺服电机三404、伺服电机四505、增压泵一602、电磁阀、增压泵二702、电磁铁804、启动按钮、暂停按钮、卸料按钮、温度传感器模块一、温度传感器模块二、温度传感器模块三、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蜂鸣器、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和微处理器之间电性连接。
146.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147.第一步,预设置:
148.将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散热箱安装至电窑的出料口前端;对散热箱进行供电调试。
149.将磁瓦转运架移动至立体框上被电磁铁804吸附。
150.第二步,运作流程:
151.点按启动按钮,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伺服电机一201,伺服电机一201将限位闸门202打开,磁胚在垫板上通过电窑上的传送装置进入辊轴一303。
152.垫板进入长方体中空容器二102后,光电计数传感器模块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通过伺服电机关闭限位闸门202。
153.微处理器通过控制电动升降装置和伺服电机二,将垫板有序送往长方形通管一401内。
154.温度传感器模块开始监测长方形通管一401内的温度。
155.当磁胚的温度被分区降温机构降低至预设温度时,温度传感器模块二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伺服电机三404,伺服电机三404通过转轴二将垫板运送至长方形通管二501内。
156.当温度被整体降温机构降低至预设温度时,温度传感器模块三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伺服电机四505,伺服电机四505通过转轴三将垫板运送至立体框上。
157.温度传感器模块四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当垫板上温度降至室温,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显示绿色,方便操作人员转移。
158.第三步,调温流程:
159.其一、分区降温机构:
160.温度传感器模块二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增压泵一602和电磁阀,增压泵一602通过降温主管603和电磁阀对对应长方形通管一401进行降温,当对应长方形通管一401的温度降至预设温度,则微处理器通过电磁阀关闭降温流程。
161.其二、整体降温机构,
162.温度传感器模块三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增压泵二702,增压泵二702通过降温管703对长方形通管二501进行降温,当长方形通管二501的温度降至预设
温度,则微处理器关闭降温流程。
163.第四步,校验:
164.操作人员观测工作状态时的温度计示数,以验证工作状态是否出现问题。
165.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长方形通管一401外壁增设“u”形隔热层,使散热效果更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