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0726发布日期:2023-01-24 23:16阅读:3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双层玻璃通常利用胶水将两块玻璃紧密粘合,然后再利用固化炉对胶水进行加热固化使两块玻璃之间的胶水固化完全粘合。在进行加热固化前需要将玻璃放入上料架中使其平稳放置,玻璃放置好后上料架整体进入固化炉内加热固化。由于玻璃的重量较重容易破裂,并且不能依靠真空吸附设备进行输送,需要利用人手进行搬运上料,其过程耗时较长,当上料完成后需要固化炉进行加热固化,然后再卸料并重新上料,其过程耗时较长,不利于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可靠,可充分利用玻璃固化的时间装载玻璃,可提高效率的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
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包括固化炉,所述固化炉左右两侧均开有炉口,还包括有第一送料装置、第二送料装置、导轨总成;所述导轨总成包括有相互平行延伸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用于引导第一送料装置平移,所述第二导轨用于引导第二送料装置平移,该导轨总成贯通固化炉内部并延伸至两侧的炉口外以使该导轨总成从左至右依次形成有第一装卸工位、固化工位、第二装卸工位;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包括两左右连接的用于装载玻璃的第一装载小车,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包括两左右连接的用于装载玻璃的第二装载小车,所述第二装载小车的高度高于第一装载小车,并且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交替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其导轨总成设有第一装卸工位、固化工位、第二装卸工位,其中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设置于固化炉的两侧炉口外,固化工位位于固化炉内部。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交替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并且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在任意时刻均有一辆第一装载小车和第二装载小车占用固化工位,当玻璃在固化炉内进行加温固化时,位于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的第一装载小车和第二装载小车可以利用固化期间的时间进行装载玻璃,从而充分利用玻璃固化的时间,提高效率。
6.优选地,还包括有用于驱动第一送料装置平移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有第一齿条、第一齿轮、第一减速箱和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一送料装置固定并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减速箱的输入轴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同时第一减速箱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同轴连接。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一减速箱增大输出扭矩并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一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送料装置平移。
7.优选地,还包括有用于驱动第二送料装置平移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有第二齿条、第二齿轮、第二减速箱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二送料装置固定并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第二减速箱的输入轴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同时第二减速箱的输出轴与第二齿轮同轴连接。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减速箱增大输出扭矩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二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第二送料装置平移。
8.优选地,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导轨总成的内侧,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导轨总成的外侧。
9.优选地,所述固化炉的两侧炉口均铰接有外翻式的活门,同时在活门两侧设置有用于驱动活门开合的驱动液压缸。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装载小车和第二装载小车均设置有脚轮,所述脚轮中部开槽,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表面均设置有配合脚轮的凸条。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14.图4为图3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15.图5为图3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之一。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之二。
18.图8为本实用新型隐藏固化炉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固化炉,11-活门,12-驱动液压缸,2-第一送料装置,21-第一装载小车,3-第二送料装置,31-第二装载小车,4-导轨总成441-第一导轨,42-第二导轨, 43-凸条,51-第一齿条,52-第一齿轮,53-第一减速箱,54-第一驱动电机,61-第二齿条,62-第二齿轮,63-第二减速箱,64-第二驱动电机,7-脚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参见图1至图5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包括固化炉1、第一送料装置2、第二送料装置3、导轨总成4、用于驱动第一送料装置2平移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送料装置3平移的第二驱动机构。
22.所述固化炉1左右两侧均开有炉口,同时固化炉1的两侧炉口均铰接有外翻式的活门11,同时在活门11两侧设置有用于驱动活门11开合的驱动液压缸12。
23.所述导轨总成4包括有相互平行延伸的第一导轨41和第二导轨42,并且所述第一导轨41设置于导轨总成4的内侧,所述第二导轨42设置于导轨总成4的外侧。所述第一导轨41用于引导第一送料装置2平移,所述第二导轨42用于引导第二送料装置3平移,此外在第一导轨41和第二导轨42的上表面均成型有凸条43。该导轨总成4贯通固化炉1内部并延伸至
两侧的炉口外以使该导轨总成4从左至右依次形成有第一装卸工位、固化工位、第二装卸工位。
24.所述第一送料装置2包括两左右连接的用于装载玻璃的第一装载小车21,两第一装载小车21在导轨总成4上始终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固化工位、第二装卸工位中的两相邻工位。所述第二送料装置3包括两左右连接的用于装载玻璃的第二装载小车31,两第二装载小车31在导轨总成4上始终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固化工位、第二装卸工位中的两相邻工位。并且第一送料装置2和第二送料装置3交替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
25.所述第二装载小车31的高度高于第一装载小车21,同时并且所述第一导轨41设置于导轨总成4的内侧,所述第二导轨42设置于导轨总成4的外侧,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防止第一送料装置2和第二送料装置3之间不会碰撞。
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载小车21和第二装载小车31均设置有脚轮7,所述脚轮7中部开槽从而配合第一导轨41和第二导轨42上表面的凸条43,通过凸条43和脚轮7相互配合可引导第一送料装置2和第二送料装置3平移并防止其脱轨。
27.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有第一齿条51、第一齿轮52、第一减速箱53和第一驱动电机54,所述第一齿条51与第一送料装置2固定并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齿轮52与第一齿条5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减速箱53的输入轴与第一驱动电机54连接,同时第一减速箱53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52同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速箱53和第一驱动电机54的数量均为一,第一齿条51和第一齿轮52的数量均为二,第一减速箱53设有两输出轴分别与两第一齿轮52同轴连接。第一驱动电机54通过第一减速箱53增大输出扭矩并带动第一齿轮52转动,第一齿轮52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一齿条51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送料装置2平移。
28.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有第二齿条61、第二齿轮62、第二减速箱63和第二驱动电机64,所述第二齿条61与第二送料装置3固定并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齿轮62与第二齿条6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减速箱63的输入轴与第二驱动电机64连接,同时第二减速箱63的输出轴与第二齿轮62同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条61、第二齿轮62第二减速箱63和第二驱动电机64的数量均为二,第二驱动电机64通过第一减速箱53增大输出扭矩并带动第二齿轮62转动,第二齿轮62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二齿条61移动从而带动第二送料装置3平移。
29.现以某次工序循环作为例子对本实施例中固化炉交替式上料装置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30.s1.参见图6所示,第一送料装置2的两第一装载小车21分别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和固化工位,同时第二送料装置3的两第二装载小车31分别占用第二装卸工位和固化工位;固化炉1的活门11闭合,同时固化炉1内部对其内部装载于第一装载小车21和第二装载小车31上的玻璃进行加热使黏胶固化;在固化炉1进行加热固化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对处于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上的第一装载小车21和第二装载小车31进行玻璃装卸作业,将已完成固化的玻璃取出卸下并装载未加工的玻璃,由于第一装载小车21和第二装载小车31分别位于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上,两者之间不会相互阻碍。
31.s2. 参见图7所示,固化完成后,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第一送料装置2和第二送料装置3反向平移,平移到位后第一送料装置2的两第一装载小车21分别占用第二装卸工位和固化工位,同时第二送料装置3的两第二装载小车31分别占用第一装卸工位和固化工位。此时未加工的玻璃均已转移到固化炉1内,已加工的玻璃则转移至第一装
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上。固化炉1的活门11闭合,同时固化炉1内部对其内部装载于第一装载小车21和第二装载小车31上的玻璃进行加热使黏胶固化;在固化炉1进行加热固化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对处于第一装卸工位和第二装卸工位上的第一装载小车21和第二装载小车31进行玻璃装卸作业,将已完成固化的玻璃取出卸下并装载未加工的玻璃。
32.s3.固化完成后,返回步骤s1。
33.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