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409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



背景技术:

尼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电性能,又具有耐磨、耐油、耐溶剂、自润滑、耐腐蚀性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等优点,但是绝缘性、耐高温以及抗冲击能力都相对不理想。

聚氨酯材料是近三十年来发展的高分子材料之一;是应用十分普遍的防水材料,例如使用于屋顶的防水等。聚氨酯材料也被使用制造薄膜或人工皮革等制品;然而,无论是利用聚氨酯高分子颗粒热熔成型,或是使用聚氨酯高分子溶胶,或是水溶聚氨酯高分子散液所制成的成品,如防水膜、发泡棉、皮革弹性体、纤维等,都无法产生透气性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60-70份、硝化棉树酯15-20份、氧化锌2-6份、次磷酸镁14-20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9-13份、碳化硅6-12份、七钼酸铵3-7份、硬脂酸镁2-9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12-25份、乳酸1-3份、玻璃纤维23-29份、陶瓷纤维12-23份、三氧化二铝23-27份、钛白粉1-3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3-7份、N-苯基-α-萘胺4-10份、硫酸钡3-7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3-7份、三氧化二锑0.5-2份、十溴二苯醚2-5份、二甲基硅油1-5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1-2份。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60份、硝化棉树酯15份、氧化锌2份、次磷酸镁14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9份、碳化硅6份、七钼酸铵3份、硬脂酸镁2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12份、乳酸1份、玻璃纤维23份、陶瓷纤维12份、三氧化二铝23份、钛白粉1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3份、N-苯基-α-萘胺4份、硫酸钡3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3份、三氧化二锑0.5份、十溴二苯醚2份、二甲基硅油1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1份。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70份、硝化棉树酯20份、氧化锌6份、次磷酸镁20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13份、碳化硅12份、七钼酸铵7份、硬脂酸镁9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25份、乳酸3份、玻璃纤维29份、陶瓷纤维23份、三氧化二铝27份、钛白粉3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7份、N-苯基-α-萘胺10份、硫酸钡7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7份、三氧化二锑2份、十溴二苯醚5份、二甲基硅油5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2份。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65份、硝化棉树酯18份、氧化锌4份、次磷酸镁18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10份、碳化硅10份、七钼酸铵5份、硬脂酸镁6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18份、乳酸2份、玻璃纤维25份、陶瓷纤维18份、三氧化二铝25份、钛白粉2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4份、N-苯基-α-萘胺6份、硫酸钡5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5份、三氧化二锑1份、十溴二苯醚3份、二甲基硅油3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1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高分子材料分解成胶状体,再于该材料加入含阳离子的其它材料,借由阴离子与阳离子相互吸附而使高分子键结分子产生出离,进而形成可供空气分子通过,但水分子无法通孔的微小孔隙的材料,将该材料成型为厚度0.01mm以上的薄膜时,即可达到耐水压、防水、透气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60份、硝化棉树酯15份、氧化锌2份、次磷酸镁14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9份、碳化硅6份、七钼酸铵3份、硬脂酸镁2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12份、乳酸1份、玻璃纤维23份、陶瓷纤维12份、三氧化二铝23份、钛白粉1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3份、N-苯基-α-萘胺4份、硫酸钡3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3份、三氧化二锑0.5份、十溴二苯醚2份、二甲基硅油1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1份。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2

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65份、硝化棉树酯18份、氧化锌4份、次磷酸镁18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10份、碳化硅10份、七钼酸铵5份、硬脂酸镁6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18份、乳酸2份、玻璃纤维25份、陶瓷纤维18份、三氧化二铝25份、钛白粉2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4份、N-苯基-α-萘胺6份、硫酸钡5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5份、三氧化二锑1份、十溴二苯醚3份、二甲基硅油3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1份。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3

一种耐磨透气的导热塑胶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尼龙65份、硝化棉树酯18份、氧化锌4份、次磷酸镁18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10份、碳化硅10份、七钼酸铵5份、硬脂酸镁6份、3-乙氧基丙酸乙酯18份、乳酸2份、玻璃纤维25份、陶瓷纤维18份、三氧化二铝25份、钛白粉2份、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4份、N-苯基-α-萘胺6份、硫酸钡5份、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5份、三氧化二锑1份、十溴二苯醚3份、二甲基硅油3份、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1份。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