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6156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针叶树植株的栽培,具体地,涉及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球森林资源中,针叶树占世界总林分面积的60%(narenderetal,2005),主要分属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柏科(cupressaceae)、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红豆杉科(taxaceae)等,多为高大乔木;在我国森林资源中,针叶树占全国林分总蓄积面积的56.2%,大多分属松科、杉科、柏科等,常形成单纯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长期以来,林木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一直滞后于主要农作物及其它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林木生长周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再生困难,生根更难。相对于阔叶树来说,针叶树遗传转化难度更大,难点在:⑴组织培养进展缓慢,高效再生系统匮缺;⑵抗生素敏感性高,转化外植体分化频率低;⑶抗性芽生根困难;⑷选择压低,假阳性率高。这些困难严重阻碍了针叶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近年来,尽管不断涌现出有关针叶树遗传转化的报道,但大多数物种尚停留在瞬时表达阶段(ellisetal.,1991;heyetal.,1994;hagmanetal.,1997;hamaraetal.,1999;fernandoetal.,2000)。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可有效制备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制备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包括步骤:

(a)对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进行萌发处理,从而获得幼苗;

(b)对所述幼苗进行去根处理,从而获得经去根的幼苗;

(c)将所述经去根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经培养的幼苗;

(d)对所述经培养的幼苗的下胚轴进行切取,获得下胚轴切段;

(e)将所述的下胚轴切段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进行转基因处理,从而获得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和

(f)任选地,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再生,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中,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子步骤:

(f1)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在递增的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f2)对愈伤组织进行出芽处理,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f3)对抗性不定芽进行生根处理,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筛选压力是针对抗性基因的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1)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3、4、5、6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3级或4级。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1)中,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级)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级)筛选压力条件、第三(级)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在单级或递增的筛选压力进行出芽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3、4、5、6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级、3级或4级。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级)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级)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的第一(级)筛选压力与步骤(f1)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相当(或相近)或相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所述单级的筛选压力等同于或高于步骤(f1)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即按抗生素浓度计算,单级的筛选压力与步骤(f1)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的比值为0.9-1.3,较佳地0.9-1.2,更佳地1.0-1.2)。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中,在单级或递增的筛选压力进行生根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在单级的筛选压力进行生根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中所述单级的筛选压力等同于或高于步骤(f2)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即按抗生素浓度计算,所述单级的筛选压力与步骤(f2)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的比值为0.9-1.3,较佳地0.9-1.2,更佳地1.0-1.2)。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种子进行萌发出苗5-15天,优选6-10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对所述去根的幼苗进行消毒的步骤。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将所述去根的幼苗转入无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步骤。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培养基为ms培养基。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切段为紧贴顶芽的下胚轴切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切段为1-3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切段的长度为1-5mm,较佳地,2-4m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外源基因选自下组:抗性基因、标记基因、新霉素转移酶基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抗性基因包括卡娜霉素。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标记基因选自下组:gus(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hyg(潮霉素)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转入外源基因的方法选自下组:农杆菌法、电穿孔法、基因枪法、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中,用农杆菌进行转基因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中,用含有乙酰丁香酮(as)的感染液进行转基因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感染液中,所述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20-500μmol/1,较佳地,50-400μmol/1,更佳地,100-300μmol/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还包括步骤:

(e1)构建带有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cambia2301;

(e2)将步骤(e1)的质粒pcambia2301转入所述外胚轴切段中,从而获得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包括步骤:

(i)从含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培养平板上挑取含有质粒pcambia2301的根癌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含有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y培养基培养,经活化后离心分离,收集菌体,重悬于液体共培养(dcr+10g/l葡萄糖)基本培养基中,其中,

所述质粒pcambia2301带有35s启动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35s启动的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

(ii)将所述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3-100mg/l(较佳地,5-80mg/l,更佳地,10-60mg/l)卡那霉素(kan,kanamycin)、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

(iii)将步骤(ii)筛选获得的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于光照(80μmol.m-2.s-1)16h/d,培养温度25±2℃,0.5-3周(较佳地,0.8-2周)后进行筛选培养;

(iv)将筛选获得的下胚轴置于含有乙酰丁香酮的感染液中,之后置于共培养培养基(ms培养基)中,在室温下,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6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针叶树选自下组的属:松属、柏属、杉属、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针叶树选自下组:杂交松、油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松柏、杉木、马尾松、台湾杉、福建融水杉、贵州融水杉、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选自下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头孢霉素抗性基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为4级,分别为第一筛选压力、第二筛选压力、第三筛选压力和第四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筛选压力≤第二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筛选压力≤第三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筛选压力≤第四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四筛选压力≥第三筛选压力≥第二筛选压力≥第一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外源目的基因和抗性筛选基因位于同一质粒上。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外源目的基因和抗性筛选基因位于农杆菌质粒上。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农杆菌质粒为pcambia230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一筛选压力为5-5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二筛选压力为10-7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三筛选压力为15-8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四筛选压力为20-10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中,将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置于含有5-50mg/l的卡那霉素、10-70mg/l的卡那霉素、15-8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4周,从而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中,将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置于含有15-80mg/l的卡那霉素、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6周,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包括步骤:

(f1)对获得的抗性不定芽进行培养,获得抗性芽;

(f2)将获得的抗性芽进行生根培养,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1)中,将获得的抗性不定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周,获得抗性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2)中,将获得的抗性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6周,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叶树植物繁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将所述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萌发获得幼苗;

(b)将步骤(a)获得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幼苗的下胚轴;

(c)以步骤(b)所述的下胚轴作为受体,转入外源基因,从而获得转基因的下胚轴;

(d)分别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筛选压力条件、第三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e)将步骤(d)获得的所述抗性愈伤组织,分别在针对所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三筛选压力条件、第四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获得抗性不定芽;

(f)将步骤(e)获得的所述抗性不定芽在第四筛选压力调节下进行培养,生根获得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a)包括对所述幼苗苗去根,进行消毒的步骤。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种子出苗5-15天,优选6-10天后,进行去根、消毒。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将所述无菌苗置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培养2-8天,优选3-7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所述下胚轴为切段的下胚轴。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为紧贴顶芽的下胚轴切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所述下胚轴为1-3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所述下胚轴的长度为1-5mm,较佳地,2-4m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包括步骤:

(c1)构建带有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cambia2301;

(c2)将步骤(c1)的质粒pcambia2301转入所述外胚轴中,从而获得所述转基因的下胚轴。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包括步骤:

(c1)从含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培养平板上挑取含有质粒pcambia2301的根癌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含有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y培养基培养,经活化后离心分离,收集菌体,重悬于液体共培养(dcr+10g/l葡萄糖)基本培养基中,其中,

所述质粒pcambia2301带有35s启动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35s启动的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

(c2)将所述下胚轴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3-100mg/l(较佳地,5-80mg/l,更佳地,10-60mg/l)卡那霉素(kan,kanamycin)、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

(c3)将步骤(c2)筛选获得的下胚轴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于光照(80μmol.m-2.s-1)16h/d,培养温度25±2℃,1周后进行筛选培养;

(c4)将筛选获得的下胚轴置于含有乙酰丁香酮的感染液中,之后置于共培养培养基中,在室温下,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6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4)中,所述感染液中,所述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20-500μmol/1,较佳地,50-400μmol/1,更佳地,100-300μmol/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d)中,将所述转基因外胚轴置于含有5-50mg/l的卡那霉素、10-70mg/l的卡那霉素、15-8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4周,从而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中,将步骤(d)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置于含有15-80mg/l的卡那霉素、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6周,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包括步骤:

(f1)对步骤(e)的抗性不定芽进行培养,获得抗性芽;

(f2)将步骤(f1)获得的抗性芽进行生根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1)中,将步骤(e)获得抗性不定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周,获得抗性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2)中,将步骤(f1)获得的抗性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6周,获得转基因植株。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基因材料,所述转基因材料由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步骤(a)-(e)制得。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农杆菌介导的杉木遗传转化体系,其中,图a共培养1d的下胚轴切段;图b共培养2d的下胚轴切段的gus染色(左为对照);图c抗性愈伤组织(15mg/lkan);图d抗性愈伤组织的gus染色(20mg/lkan,右为对照);图e抗性愈伤组织(25mg/lkan);图f抗性愈伤组织起始分化(25mg/lkan);图g抗性愈伤组织分化(30mg/lkan);图h抗性不定芽(30mg/lkan);图i抗性芽伸长(30mg/lkan);图j抗性芽生根(30mg/lkan);图k转化植株针叶的gus染色(左为对照);图l稳定的转基因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地研究,首次以针叶树植物的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使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方法,并结合梯度筛选,可得到非常高的转化效率,获得大量抗性芽,高效获得针叶树转基因植株。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dcr培养基

本文所用的dcr培养基(gupta&durzan,1985)是指常规的针叶树专性培养基,用于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配方配制dcr培养基即可。

无激素的ms培养基

本文所用的无激素的ms培养基(murashige&skoog,1962)是指常规的通用培养基,适用物种宽泛,用于消毒处理后的起始外植体材料(带下胚轴的针叶树实生苗)。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配方配制无激素的ms培养基即可。

根癌农杆菌及其工程菌

农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与植物基因转化有关的有2种类型: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和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es),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由于根瘤农杆菌具有趋化性,侵染受体时,在植物受伤组织产生的一些糖类和酚类物质诱导下,向受伤组织集中,通过供体和受体特异互作,农杆菌细胞识别并附着到植物细胞表面,将ti质粒上的一段t2dna片段导入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常以单拷贝或者低拷贝的形式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转育周期短、重复性好、基因沉默现象少、组织培养简单,但是转化和再生受材料基因型限制。

根癌农杆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是一种能诱发植物产生肿瘤的细菌。农杆菌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长生冠瘿瘤或法状根。

本发明的一优选例中,对农杆菌进行改造,将带有35s启动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35s启动的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cambia2301导入到农杆菌中,经筛选得到根癌农杆菌工程菌,用以浸染胚尖。其中,质粒pcambia-2301是常用于植物表达的载体(如参见cn102337291a),可在在农杆菌里复制,该载体特性有大肠杆菌卡那霉素抗性;植物卡那霉素选择标记;含有报告基因gus。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是dna吸附在微载体(钨粉或金粉粒子)表面,然后以高压气体或高压放电为动力,金属微粒被射入受体植物细胞,实施转化。基因枪法技术主要以大豆幼胚的胚轴、茎尖、胚性悬浮细胞和未成熟胚茎尖为转化受体,通过潮霉素筛选转化植株。基因枪转化法不受基因型的限制、产生的微创有利于基因转移、具有较高的转化率、能够转移多拷贝的重组dna或者dna片段。但比农杆菌介导法耗资大,技术难,在植物基因组中拷贝数高,易引起基因沉默。

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包括步骤:

(a)对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进行萌发处理,从而获得幼苗;

(b)对所述幼苗进行去根处理,从而获得经去根的幼苗;

(c)将所述经去根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经培养的幼苗;

(d)对所述经培养的幼苗的下胚轴进行切取,获得下胚轴切段;

(e)将所述的下胚轴切段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进行转基因处理,从而获得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和

(f)任选地,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再生,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包括:

1.本发明首次以温室萌发7-15天的针叶树(如杉木)实生苗下胚轴为起始材料,经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并通过pcr、southernblot分析等方法检测,证实成功获得转基因苗,本发明为针叶树的遗传转化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实现针叶树的性状改良,获得优良的针叶树种苗,而且这种种苗的发生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常年生产。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优良针叶树种苗的大量种植,从而起到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作用。

3.本发明首次使用针叶树植物(如杉木)的下胚轴成功培育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植株,为改良针叶树性状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方法。

4.本发明方法快速高效,重复性好。

5.利用本发明方法能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

6.获得的植株遗传稳定,产量高。

7.明显缩短针叶树遗传育种周期,省时省力。

8.加速新优品种(系)培养进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如sambrook等人,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newyork: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press,1989)中所述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

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说明书中所用的材料和试剂均为市售产品。

通用方法

(1)转化植株的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gus检测)

按照jefferson等(1987)的方法,取共培养1-5d的下胚轴切段、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的抗性愈伤组织和抗性植株的针叶,分别浸入到x-g1uc溶液(含na2edta10mmol/l,磷酸缓冲液100mmol/l,ph7.0,亚铁氰化钾0.5mmol/l,高铁氰化钾0.5mmol/l,20%甲醇(v/v)和0.1%x-gluc(w/v))中,37℃保温过夜。洗涤后组织转入95%乙醇中脱色,观察染色情况。

(2)pcr检测

pcr扩增nptⅱ基因的引物为:p1和p2,可扩增出710bp的pcr产物。pcr扩增gus基因的引物为:p3和p4,可扩增出900bp的pcr产物(引物p1、p2、p3和p4序列同cn201310210870.7)。每个反应体积为50μl,其中上下游引物各0.4μm,4种dntp各200μm,10×buffer5μl,taqdna聚合酶2u,最后加水至50μl。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1min,54℃复性1min,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5-10μlpcr产物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观察拍照。

(3)转化植株的southernblot分析

dna片段向杂交膜的转移(碱法转移)和固定

对pcr阳性的转化植株和未转化植株每个样品各取40μgdna经hindⅲ完全消化后,在含eb的0.8%琼脂糖凝胶上,小于1v/cm电泳过夜。在紫外下观察酶切及电泳效果,拍照记录。凝胶切去无用部分,切去一角作为标记。在数倍体积碱性转移液(0.4mnaoh,1mnacl)中浸泡1h,不断温和振,其间更换碱性转移液一次。通过毛细管作用把dna片段转移到hybond-n+上,转移缓冲液为上述碱性转移液。

dna转移完全后,在数倍体积中和缓冲液(0.5mtris-hcl(ph7.2),1mnacl)中轻摇中和30min,其间更换一次中和液。将尼龙膜在80℃烤箱中烘烤2h,固定dna。尼龙膜冷至室温,用保鲜膜包裹,4℃保存备用。

探针dna的标记

以常规的pcambia2301为模板,经pcr扩增的nptⅱ基因片段(710bp)和gus基因片段(910bp)。采用随机引物法(takara试剂盒)用[α-32p]dctp进行探针标记。

southernblot

用2×ssc溶液(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湿润尼龙膜。将尼龙膜装入盛有适量(200μl/cm2)预杂交液(6×ssc,5×denhardt's,0.5%sds,100μg/ml变性鲑鱼精子dna,50%甲酰胺)的杂交管中,使尼龙膜展开紧贴于管壁,盖紧杂交管,42℃预杂交4h。

将探针置于加热平台95℃加热5min,迅速置冰浴中5min。

取下杂交管,更换预杂交液,将变性后的探针加入预杂交液中,杂交炉内65℃旋转杂交24h。

倒出放射性杂交液,取出尼龙膜,迅速置洗膜液ⅰ(2×ssc,0.5%sds)中,室温下漂洗5min。

将膜转入洗膜液ⅱ(2×ssc,0.1%sds)中,室温下漂洗15min。

将膜转入洗膜液ⅲ(0.1×ssc,0.5%sds)中,杂交炉中37℃旋转洗膜30min。

将膜转入新鲜洗膜液ⅲ中,杂交炉中68℃旋转洗膜30min。

从杂交管中取出尼龙膜,用0.1×ssc室温短暂漂洗尼龙膜,滴尽多余液体后用保鲜膜包好。

压x-光片,-70℃放射自显影3d。

实施例1

(1)基本培养基为dcr(gupta&durzan,1985)培养基,ph5.8,121℃灭菌15-25分钟。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均使用该培养基。

(2)选取成熟饱满的杉木种子,用自来水浸泡24h,播种于温室(25±2℃),播种基质为泥炭、蛭石和珍珠岩等【2:2:1(v/v)】。种子出苗7d后,选取生长健壮的幼苗,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去根后用70%酒精消毒30s,0.1%升汞浸泡4min,无菌水冲洗5次,再将无菌苗转入无激素的ms(murashige&skoog,1962)培养5d后取下胚轴切段受试。

(3)所用的双元载体质粒pcambia2301(市售质粒)的t-dna上构建了nptⅱ基因,因此卡那霉素(kan)成为该实验的筛选剂将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分别添加0-5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0-30mg/l卡那霉素(kan,kanamycin)且附含2mg/lba、0.2mg/lnaa和0.008mg/ltdz的dcr培养基上,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将经农杆菌感染后共培养5d的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分别添加0-5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且附含2mg/lba、0.2mg/lnaa和0.008mg/ltdz的dcr培养基上,光照(80μmol.m-2.s-1)16h/d,培养温度25±2℃,1周后考察农杆菌生长状况。确定出适合本实验的头孢霉素(cef)浓度为300mg/l,卡那霉素(kan)浓度为30mg/l。

(4)为了探讨乙酰丁香酮(as)对杉木转化的影响,本研究在杉木转化过程中以三种方式添加as:只在感染液中添加as;只在共培养基中添加as;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都添加as。添加的浓度依次为:0、100、200、300μmol/1乙酰丁香酮。通过实验对照,并综合考虑as对杉木遗传转化的促进作用及其对外植体的毒害作用,as的适宜添加浓度应为200μmol/1。

(5)将杉木下胚轴切段(2mm)浸入制备好的感染液,在28℃摇床(100rpm)放置5-40min。取出切段,用灭菌纸吸干表面菌液,放到共培养培养基上,在22℃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6d(图1,图a)。

(6)在共培养培养基上共培养4d,即可完成t-dna向杉木受体细胞的转移(图1,图b)。

(7)将转化外植体在筛选培养基上,用15mg/1kan筛选2周、20mg/1kan筛选2周、25mg/1kan筛选4周,获得了一定数量的kan抗性愈伤组织(图1,图c-e)。

(8)将kan抗性愈伤组织转接在分化培养基上,用25mg/1kan筛选2周(图1,图f)、30mg/1kan筛选4-6周后(图1,图g),可见一定数量的不定芽从抗性愈伤组织上分化出来(图1,图h)。

(9)抗性不定芽在附含30mg/1kan的伸长培养基上能有效伸长(图1,图i),并于筛选4周后获得可直接用于生根培养的抗性芽。

(10)将抗性芽转接到附含30mg/1kan的生根培养基上筛选4-6周后根系形成(图1,图j),炼苗1周后将抗性小植株到温室的花盆中生长,最终获得假定的转基因植株(图1,图l)。

(11)提取所有抗性植株的dna,进行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的pcr分析,结果得到32株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均为阳性的杉木转化植株。pcr阳性检出率约为70%。pcr初步检测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杉木基因组中。

(12)取32株pcr阳性植株的幼嫩针叶进行gus染色实验。经95%乙醇脱色后,所有针叶叶面上均可见到蓝色的斑点或条带(图1,图k)。

(13)随机选取5株经经pcr检测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均呈阳性的转化植株,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dna,用hindⅲ酶切,以pcr扩增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片段为探针,对转化植株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blot分析。其中有3株显示单一条带,1株显示两个条带,另一株显示3个条带,表明外源基因在基因组大多数呈单位点整合。

重复三次试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杉木)植株系25个,pcr和southernblot检测阳性株系15个,转化效率为12.5%,生根频率10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采用马尾松。

实验步骤重复三次,累计从10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马尾松)植株系12个,pcr和southernblot检测阳性株系9个,转化效率为7.5%,生根频率为10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采用落叶松。

实验步骤重复三次,累计从11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落叶松)植株系8个,pcr和southernblot检测阳性株系8个,转化效率为7.4%,生根频率为100%。

对比例1

种子出苗3天后,去根消毒,重复三次实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杉木)植株系3个,pcr和southernblot检测阳性株系0个,转化效率为0%,生根频率为0。

对比例2

种子刚发芽,取下胚轴进行转基因植株的培育,重复三次实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落叶松)植株系0个,pcr和southernblot检测阳性株系0个,转化效率为0%,生根频率为0。

对比例3

下胚轴切段长度为10mm,重复三次实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植株系5个,pcr和southernblot检测阳性株系3个,转化效率为2.5%,生根频率为50%。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