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97223阅读:15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柱状田头菇,是一种食药用菌,菌盖细嫩、柄脆、味纯香、鲜美可口,因野生于油茶树的枯干上也得名茶树菇。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部之外)白色,中实,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菌柄中实,长10厘米左右,柄粗1-2厘米、黄白色。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菌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淡褐色。

茶树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特别是含有人体所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葡聚糖、菌蛋白、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其菇柄脆嫩爽口,味道清香,还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如铁、钾、锌、硒等元素都高于其它菌类。经检验,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28.9克,氨基酸含量高达25.56克。中医认为该菇具有补肾、利尿、治腰酸痛、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其味道鲜美,脆嫩可口,又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

茶树菇具有以下功效:1.抗肿瘤,研究发现,柱状田头菇多糖、活性蛋白组分yt及柱状田头菇凝集素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癌活性;2.抗氧化(抗衰老),研究发现,茶树菇中含有的很多组分,如多糖、吲哚衍生物等,都具有明显的消除自由基,抗氧化的能力;3.抗菌,柱状田头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及其热水浸提液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有效地抑制格兰氏阳性(g+)、格兰氏阴性(g-)细菌、酵母和霉菌的生长;4.免疫调节,柱状田头菇多糖具有免疫调节等作用;5.缓解小儿尿床,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尤其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疗效。

茶树菇接菌后进入发菌期,现有技术接菌后大约需要45-50天方可发菌成熟,发菌时间过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室消毒

培养室在使用前,用甲醛-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熏蒸消毒,熏蒸后培养室强制通风;

(2)发菌期管理

茶树菇接菌后1-6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8-30℃,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6-28℃;

茶树菇接菌后7-17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4-25℃,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2-24℃;

茶树菇接菌17天以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9-21℃,直至菌丝发满;

(3)杀虫

步骤(2)发菌期间,每隔7-10天喷洒一次杀虫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培养室消毒时室内湿度控制在60-6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甲醛的浓度为30wt%,甲醛用量按培养室空间确定,具体为9-10ml/m3,高锰酸钾与甲醛的质量体积比为2-3g/10ml。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熏蒸时间为6-8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强制通风时间为3-4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发菌期避免阳光直射进培养室,培养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5%以下,发菌期每隔5-7天清除杂菌及异常菌丝。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茶树菇接菌后的0-17天,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2-3h,通风换气强度为2-3次/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茶树菇接菌17天以后,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4-5h,通风换气强度为3-4次/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茶树菇接菌17天以后,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在菌袋上已发菌丝处刺孔通风。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杀虫剂为50%氯氰菊酯2000倍稀释液。

本发明的茶树菇发菌期管理方法,通过控制培养室内的昼夜温差刺激菌丝生长,发菌期避免阳光直射、定时对培养室通风为发菌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喷洒杀虫剂能防治蚊蝇幼虫、螨类害虫对菌丝的危害。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通过不同时期培养室昼夜温差的刺激加快茶树菇发菌过程,为茶树菇营造适宜的发菌条件,40天左右即可完成发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室消毒

培养室在使用前,用甲醛-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消毒时室内湿度在60-65%之间,熏蒸时间7h,熏蒸后培养室强制通风4天。甲醛-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依据为:以培养室空间容积为依据,30wt%甲醛用量为10ml/m3,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g/10ml。

(2)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避免阳光直射进培养室,培养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5%以下,发菌期每隔6天清除杂菌及异常菌丝。

茶树菇接菌后1-6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8-30℃,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6-28℃,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2h,通风换气强度为3次/h。

茶树菇接菌后7-17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4-25℃,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2-24℃,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2h,通风换气强度为3次/h。

茶树菇接菌17天以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9-21℃,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5h,通风换气强度为3次/h,直至菌丝发满,若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在菌袋上已发菌丝处刺孔通风。

(3)杀虫

发菌期间,每隔8天喷洒一次50%氯氰菊酯2000倍稀释液,防治虫害。

本实施例的方法接菌后38天菌丝发满、成熟。

实施例2

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室消毒

培养室在使用前,用甲醛-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消毒时室内湿度在60-65%之间,熏蒸时间8h,熏蒸后培养室强制通风4天。甲醛-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依据为:以培养室空间容积为依据,30wt%甲醛用量为9ml/m3,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3g/10ml。

(2)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避免阳光直射进培养室,培养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5%以下,发菌期每隔5天清除杂菌及异常菌丝。

茶树菇接菌后1-6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8-30℃,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6-28℃,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2h,通风换气强度为3次/h。

茶树菇接菌后7-17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4-25℃,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2-24℃,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h,通风换气强度为2次/h。

茶树菇接菌17天以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9-21℃,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5h,通风换气强度为3次/h,直至菌丝发满,若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在菌袋上已发菌丝处刺孔通风。

(3)杀虫

发菌期间,每隔7天喷洒一次50%氯氰菊酯2000倍稀释液,防治虫害。

本实施例的方法接菌后41天菌丝发满、成熟。

实施例3

一种茶树菇发菌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室消毒

培养室在使用前,用甲醛-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消毒时室内湿度在60-65%之间,熏蒸时间6h,熏蒸后培养室强制通风3天。甲醛-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依据为:以培养室空间容积为依据,30wt%甲醛用量为2ml/m3,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g/10ml。

(2)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避免阳光直射进培养室,培养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5%以下,发菌期每隔7天清除杂菌及异常菌丝。

茶树菇接菌后1-6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8-30℃,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6-28℃,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h,通风换气强度为2次/h。

茶树菇接菌后7-17天,白天控制培养室温度24-25℃,晚上控制培养室温度22-24℃,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h,通风换气强度为2次/h。

茶树菇接菌17天以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9-21℃,每隔2h对培养室强制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4h,通风换气强度为4次/h,直至菌丝发满,若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在菌袋上已发菌丝处刺孔通风。

(3)杀虫

发菌期间,每隔10天喷洒一次50%氯氰菊酯2000倍稀释液,防治虫害。

本实施例的方法接菌后40天菌丝发满、成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