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及其编码蛋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2184发布日期:2018-07-24 22:43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基因序列和应用领域,具体涉及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及其编码蛋白。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引起的水稻重要病毒病害,rbsdv由介体灰飞虱以持久不经卵方式传播。水稻被感染后,表现出典型的矮缩、分蘖少,叶色浓绿,叶背部、叶鞘甚至茎秆上有蜡白色至暗褐色条状脉肿等症状。21世纪以来,由于主推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不足,江浙地区该病害的发生日益严重,特别是早播的单季晚稻秧田。该病害在江苏、浙江和河南的水稻产区呈爆发流行趋势。如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首次在江苏粳稻上普遍发生,重病田连片绝收,2008年发病面积达2.67×105hm2,2009年则进一步上升到3.33×105hm2,给江苏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防治传毒介体灰飞虱,然而由于介体灰飞虱种群数量大,防治困难,而且随着用药时间变长,介体昆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并且使用农药存在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因此发掘抗性资源、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虽然到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抗性qtl,但是由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病资源少、抗性呈现数量遗传特征,且抗性包括抗虫性和抗病性,所以迄今为止尚无抗性基因被克隆的报道。

基因功能注释获得抗病基因是挖掘抗性基因的有效办法。通过对抗性qtl上的基因注释直接筛选出可能的候选基因,在抗、感亲本中比较候选基因的差异后再在f2群体中验证,并对结构和功能预测,从而筛选和分离抗性候选基因。之后对候选基因转化进行转基因验证,从而确定抗病基因能否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个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用于扩增上述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一对引物。

本发明目的之三是提供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cdna序列。

本发明目的之四是提供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编码蛋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才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为序列表中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seqidno:2为与序列表中seqidno:1所示序列90%以上同源性且具有与序列表中seqidno:1所示序列相同功能的核苷酸序列。

本发明涉及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是利用抗感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克隆获得的。本发明选择感病品种淮稻5号和抗病品种乌壳,构建f2和f2:3遗传群体,结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f2表型鉴定结果,对抗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借助水稻全基因组测序gramene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和高通量测序报告(http://www.gramene.org/http://blast.ncbi.nlm.nih.gov/http://www.uniprot.org/),对抗性qtls区段存在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和电子筛查,重点筛选r基因和防卫相关的抗病基因。对筛选到的基因在抗、感亲本和f2抗感群体中克隆并测序比对,都存在差异的选为候选目的基因。

用于扩增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一对引物,分别具有序列表中seqidno:4和seqid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本发明根据已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结合利用smart在线预测(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预测基因结构,并根据预测结果的起始和终止编码序列,设计基因全长扩增引物一对分别为:序列表中seqidno:4和seqid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利用抗、感亲本的总rna反转录后第一链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的抗、感亲本中基因rbsdv-6c的cdna,在抗/感材料中的基因rbsdv-6c的cdna(mrna)序列分别为序列表中seqidno:1(抗病亲本)和seqidno:2(感病亲本),对抗、感亲本中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rbsdv-6ccdna序列在抗、感亲本中存在4个位点差异。

上述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cdna序列。

上述seq所示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编码蛋白为序列表中的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本发明涉及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氨基酸序列是利用rbsdv-6c基因在抗/感材料中的cdna(mrna)序列,对抗、感亲本中rbsdv-6c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rbsdv-6c在抗、感亲本中存在4个核苷酸的差异,分别经过editseq软件翻译获得抗/感材料中rbsdv-6c氨基酸(蛋白)序列seqidno:3(抗病亲本)和seqidno:4(感病亲本),并对抗、感亲本中rbsdv-6c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rbsdv-6c在抗、感亲本中存在1aa的差异,推测该差异导致抗病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的抗病性发生变化。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基因功能注释的方法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病基因rbsdv-6c进行精细定位和克隆,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并研究该基因在抗、感亲本以及f2抗感群体中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在抗、感亲本中的差异,通过转基因验证该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功能。本发明提供的抗病基因rbsdv-6c具有重要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淮稻5号/乌壳f2群体中rbsdv抗性qtl分析图。

图2为rbsdv-6c在抗感亲本中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图a为核苷酸差异;图b为氨基酸差异)。

图3为rbsdv-6c的抗性转基因t1代单株的基因表达量和病毒含量(图a为rbsdv-6c基因的转录水平;图b为病毒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获得

一、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初定位

具体的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定位研究亲本及遗传群体:

分别选择乌壳(父本)和淮稻5号(母本)为抗感亲本,构建超过2000株的f2群体和100个f2:3家系。

(2)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

将淮稻5号、乌壳和超过2000株的f2群体种子置于培养皿中,浸种催芽2d,分别播于500ml的一次性烧杯中,每杯播40粒,待苗长至2叶龄左右时,剔除弱苗,留下35株长势良好的苗用于接种,每个品种重复3次。根据灰飞虱的带毒率,按有效接种虫量4头/苗计算出实际接种虫量,接入带毒灰飞虱。接虫3d后扫出灰飞虱,缓1天后移栽到大田。一个月后开始调查发病情况,每7d调查一次,连续调查3次,准确计算发病率,分析乌壳的抗性遗传模式。

按照上述方法对100个f2:3家系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准确计算发病率。

(3)抗性qtl精细定位

两亲本及f2群体的100个单株高通量测序(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laf-seq技术快速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图谱slaf标记数量为3835个,连锁群中相邻两标记遗传距离小于5cm的区域占总区域数比例为99.51%,总图距为1726.024cm,平均图距为0.45cm。结合f2:3家系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在6号染色体上定位到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qrbsdv-6c。

表1抗性qtlqrbsdv-6c的染色体定位及统计学特征

二、候选基因的获得

(1)qtl区域候选基因的电子筛查

抗性qtlqrbsdv-6c通过遗传距离soap比对到基因组位置,获得400多个候选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报告中给出的5个数据库基因功能注释信息(cog、go、kegg、swissprot、nr)初筛抗病相关基因,主要在go数据库中查看各种分子功能和参与的生物过程,在swiss-prot数据库查看编码蛋白类型,在kegg数据库中查看参与的信号通路,在cog数据库中查看其最相似蛋白。在gramene(http://www.gramene.org/)网站中获得基因序列,包括内含子、外显子、cdna、cds、5’utr和3’utr;blastp(http://blast.ncbi.nlm.nih.gov/)在ncbi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和保守结构域搜索;在smart(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网站中预测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域;在uniprot(http://www.uniprot.org/)网站中获得综合的蛋白质信息,如蛋白质功能、酶学特性、功能结构域及位点、基因家族、翻译后修饰情况、亚细胞定位及同一蛋白的所有相关报道的归纳总结。在候选区段内共筛查出78个与抗病相关的基因。

(2)候选基因的克隆、测序

根据gramene网站上获得的候选基因cdna或cds序列,在primerprimer5中设计引物,所设引物包含候选基因的全部cds区。为方便下一步构建表达载体,设计引物时分别在引物上、下游添加了合适的酶切位点。

采用trizol(reagent)提取感病亲本淮稻5号和抗病亲本乌壳的总rna时,利用试剂盒primescripttmrtreagentkitwithgdnaeraser进行反转录,获得第一链cdna。分别以获得的淮稻5号和乌壳的cdna为模板,以各候选基因的上下游引物进行pcr,根据cds的片段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酶扩增,产物<2000bp用普通taqdna聚合酶或extaqdna聚合酶扩增,产物>2000bp使用lataq或primerstargxl聚合酶扩增。各自的反应体系如下:

1)普通taqdna聚合酶pcr体系:

2)extaqdna聚合酶pcr体系:

3)primerstargxldna聚合酶pcr体系:

4)lataqdna聚合酶pcr体系:

其各自的反应程序如下:

1)普通taq、extaq和lataq聚合酶pcr反应程序:

2)primerstargxl聚合酶pcr反应程序:

pcr反应完毕后,primerstargxl酶额外加a尾才能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8t上,即向含有pcr产物的薄壁离心管中再加入0.5μltaq酶和1.0μl(10mmeach)dntp,72℃延伸15min。最后,pcr产物在由0.5×tae缓冲液配制成的1%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150v电泳20min,溴化乙锭(eb)中染色10-15min,紫外灯下察看拍照后,切下含有目的片段的凝胶。用多功能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回收目的片段,连接至pmd-18t克隆载体,热击法将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细胞悬液均匀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含amp抗生素)上,37℃培养12-15h。挑取若干个大小适中、饱满圆滑的菌落,在含有500μl加有amp抗生素的lb液体培养基的2ml离心管内扩大培养,150rpm摇床37℃振荡培养3-5h。以培养后的菌液为模板,采用各候选基因对应的引物进行pcr验证,pcr反应体系如下:

1%凝胶中电泳检测pcr扩增结果,有正确目的片段且条带亮的即为阳性克隆。取200μl新鲜菌液送南京金斯瑞生物技术公司测序。为保证结果可靠性,每个样品至少送3管菌液,分别测序。

测序后,同时比对一个候选基因在3个样品中的基因序列,即淮稻5号、乌壳和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日本晴,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序列比对在软件clustalx2.0中进行,比对结果在分析软件genedoc中查看。经统计分析发现有21个基因核苷酸未发现具有差异性,14个基因核苷酸有差异性但氨基酸未发现差异性,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都存在但是突变不在功能区的有18个,多次设计引物仍扩不到正确的乌壳基因的有13个,最终筛选到12个候选基因。

三、候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预测

对抗、感亲本间存在氨基酸差异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分析差异对其结构或功能域的影响,初步推测其对抗性可能的影响。分析包括:(1)差异是否改变蛋白同源序列:在ncbi网站的blastp中分析;(2)差异是否发生在结构或功能位点:通过interproscan数据库(http://www.ebi.ac.uk/interpro/scan.html)中的功能位点进行判断;(3)差异对结构域的影响:在smart网站中,比较氨基酸突变前后基因序列的结构域,判断其对结构域的影响。分析发现12个候选基因的抗感氨基酸差异影响基因结构或发生在功能位点内。

进一步验证候选基因在淮稻5号/乌壳的f2代极抗和极感群体是否发生遗传交换,通过双重验证确定氨基酸差异的可靠性。从f2代的100株作图群体中各取10株经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为极抗(发病率<33%)和极感黑条矮缩病(发病率>80%)的单株叶片,ctab法提取单株叶片的总dna。按照碱基或氨基酸差异的位点,在基因dna序列差异位点的两侧翼设计引物,选择目的片段大小合适且包含差异位点的引物。分别以双亲本和f2代中选取的各抗、感单株的dna为模板,以包含突变位点的dna片段为上下游引物,采用普通dnataq酶体系进行pcr,t-a克隆并测序,序列比对与结果分析分别在软件clutalx2.0和genedoc中进行,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判断遗传交换的发生。进一步验证了12个候选基因氨基酸突变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四、候选基因转化水稻和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基于双重验证和功能预测的结果,将12个候选基因分别插入经改造的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潮霉素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1,构建植物转化载体,经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候选基因转化至感病亲本淮稻5号,成功收到8个转基因株系。

五、转基因植株的验证

得到转基因植株后,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植物总rna,利用去基因组反转录试剂盒反转录得到第一链cdna,用潮霉素特异性引物和目的基因引物筛选获得阳性植株,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转基因t0代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根据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低,挑选出表达量较高的和表达量较低的t1代进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转化基因qrbsdv-6c的1个line的发病率与转基因受体淮稻5号相比有显著差异,抗性显著提高。同时测定这个line中抗病单株的候选目的基因转录水平和病毒含量,结果显示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病毒含量变化相关。

上述阳性植株筛选所用扩增反应的反应体系(20μl)中含有:2μl模板第一链,10μl2×pcrmix,0.5μm上游引物,0.5μm下游引物,7μlddh2o。

pcr反应程序为:阶段1:94℃预变性5min;阶段2:94℃45s,56℃45s,72℃90s,共35个循环;阶段3:72℃延伸10min;阶段4:4℃保存。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反应体系(20μl)中含有:2μl模板第一链,10μl2×sybr,0.5μm上游引物,0.5μm下游引物,7μlddh2o。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程序为:阶段1:95℃预变性15min;阶段2:94℃15s,58℃30s,79℃30s,共45个循环;阶段3:65℃30s,共61个循环。

表3qrbsdv-6c的部分t1代人工抗性鉴定结果

注:上述上标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05),上述上标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性(p<0.0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