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裂褶菌xt-1及其栽培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属。又名白参(云南)、树花(陕西)、白花、鸡毛菌(北方)。该菌含有较强活性的纤维素酶,并能产生苹果酸,菌丝深层发酵时可产生大量有机酸,还可产生促生素吲哚乙酸。本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化学等方面应用广泛。
裂褶菌包括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成熟后产生孢子。裂褶菌子实体小型。菌盖直径0.6-4.2cm,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绒毛或粗毛,扇形或肾形,具多数裂瓣,菌肉薄,白色,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时淡紫色,沿边缘纵裂而反卷,柄短或无。裂褶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内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甘肃、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裂褶菌多在春至秋季节生长,属于木腐生菌,野生于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枯枝倒木上,有的也发生在枯死的禾本科植物、竹类或野草上。
裂褶菌幼时质嫩味美,具有特殊的浓郁香味,在云南是有名的食用菌,同时又是我国著名的药用菌。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和镇静作用,可治疗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头昏耳鸣和出虚汗等症。国内外医药研究表明,裂褶菌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具有抗肿瘤、抗炎作用的裂褶菌多糖。裂褶菌的液体发酵物含有活性较强的纤维素酶,并能产生苹果酸,菌丝深层发酵时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和促生长素吲哚乙酸,均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化学和医药卫生等领域。
目前裂褶菌人工栽培方法大量出菇较难,人工培育生长情况不好,产量低。优良的菌种是决定裂褶菌产量与质量提高与稳定的关键,裂褶菌的获得主要是利用野生裂褶菌子实体进行分离与纯化,然后直接用于裂褶菌菌种的培养与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栽培相对简单,出菇相对高产,可进行大面积大棚栽培的裂褶菌菌株xt-1及其栽培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从湖南省永顺县响塘村野生松树裂褶菌组织分离获得,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性质和its-rna分析(seqidno:1),该菌株命名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xt-1,属于裂褶菌科,裂褶菌属,现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cgmccno.12871,保藏日期2016年8月8日。
本发明的裂褶菌xt-1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性质为:该菌株菌落在9cm直径的pda平板培养基上25℃培养6天即可长满平板,菌落呈白色绒毛状,蓬松,无色素产生,菌丝无隔。
本发明裂褶菌xt-1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三级菌种的制备:一级种为pda试管菌种(母种),二级种为马铃薯粒菌种(原种),三级种为麦粒菌种(栽培种);
s2、裂褶菌的栽培及出菇管理。
其中,pda试管菌种的制备方法为:将裂褶菌xt-1的菌丝体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25℃培养进行配对融合,制成食用菌试管菌种。
所述pda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为: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取200克切丝后加水1100ml左右煮沸15分钟,纱布过滤,取滤1000ml,添加琼脂20g煮溶后,再加入葡萄糖20g,定容1000ml趁热分装于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度的1/5,塞上棉塞,于0.105mpa灭菌30分钟后趁热摆成斜面备用。
马铃薯粒菌种的制备方法为:
①马铃薯粒培养基的制作:将去泥沙、挖芽眼的马铃薯切成1.5cm×1.5cm×1cm大小的方粒,晒至半干或晒干复水至半干后分装至500ml体积的玻璃瓶内,每瓶装50-100粒,塞好棉塞于0.105mpa灭菌1小时备用;
②接种培养:将pda试管菌种接入马铃薯粒培养基内,常温培养至菌丝体长满每个马铃薯粒,制成马铃薯粒菌种。
麦粒菌种的制备方法为:
①麦粒培养基的制作:先将干麦粒加水浸泡8-12小时,然后用沸水烫煮至无白心时迅速捞出、晾干,添加0.5%的轻质碳酸钙拌匀后,分装至广口菌种瓶内,封口或塞上棉塞,于0.105mpa灭菌1.5小时备用;
②接种培养:将马铃薯粒菌种接入麦粒培养基内,常温培养至菌丝体长满整个麦粒,制得麦粒菌种。
裂褶菌的栽培及出菇管理具体如下:
s21、装袋培养
将配制好的食用菌固体培养料(碎木屑60%、玉米芯粉20%、麸皮10%、石灰1%、葡萄糖1%和水60%)进行灭菌(0.105mpa灭菌3小时)后,待料温降至45-50℃时,将栽培种与培养料充分拌匀后,装入15cm×50cm或17cm×55cm规格的聚乙烯无菌袋内;菌棒烙口后摆放于地面或层架上培养,低温季节采用井字型垒叠保温培养;高温季节采用单层间隔培养,防止料温太高烧棒。培养室要求适温、干燥、透气、避强光。培养条件为:最适温度25-28℃,最高温不超过32℃,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
s22、出菇管理
待裂褶菌菌丝体长满整个菌棒,控制温度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光照100-300lux进行催蕾;在菇蕾尚未分化菌盖前,菌棒上要少喷水,避免划口处积水造成菇蕾发育受阻,减少出菇污染杂菌,主要是向空中喷雾状水增湿,喷水要少量多次,次数视天气及环境湿度而定;裂褶菌从播种到采收在15天左右;随着菇蕾逐渐长大,对菌棒的喷水量也要相应增加;当子实体菌盖平展时即可采收;采收前4小时停止喷水,至菌盖中的菌丝体回长出白色茸毛时采收;采收后停止2天向菌棒上喷水,生息养菌,随后的管理同前,催蕾、促长、采收。
本发明还提供利用上述栽培方法得到的裂褶菌子实体。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裂褶菌xt-1及其子实体在制备裂褶菌粗多糖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裂褶菌xt-1菌株可作为母种栽培生产裂褶菌子实体,用于袋料栽培后头批菇出菇时间为15-20天,较其他裂褶菌出菇时间(20-25天)短,且出菇整齐,出菇管理得当,可采收4-5潮菇,产量较高。每个菌包每批次岀菇的毛利润为7元左右,规模化生产后应用价值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裂褶菌xt-1装袋培养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裂褶菌xt-1长好的子实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均按照常规实验条件,如sambrook等分子克隆实验手册(sambrookj&russelldw,molecularcloning:alaboratorymanual,2001),或按照制造厂商说明书建议的条件。
本发明中涉及到的百分号“%”,若未特别说明,是指质量百分比;但溶液的百分比,除另有规定外,是指100m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克数。
实施例1裂褶菌xt-1的分离及栽培方法
1.菌株的分离与保藏
在野外将野生松树枯枝上的裂褶菌子实体组织采下后,在超净工作台内将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上,于25℃培养箱中暗培养,每天观察记录,挑取无污染长势良好的菌株进行转接,连续转接培养后挑取菌落进行保存。
2.菌株xt-1的鉴定
采用真菌基因组dna抽屉试剂盒提取xt-1菌丝体dna,以its4、its5为引物进行its-pcr,对获得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后,结果见seqidno:1。
经genbank序列blast比对分析,与数据库中已发表的schizophyllumcommunedo17和schizophyllumcommunewb033等裂褶菌菌株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99%,确定该分离的菌株为schizophyllumcommune,命名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xt-1。
3.菌种制作
用于xt-1食用菌生产繁殖的菌种可分为三级菌种,一级种为pda试管菌种(母种),二级种为马铃薯粒菌种(原种),三级种为麦粒菌种(栽培种)。
(1)pda试管菌种的制作
①培养基制作: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取200克切丝后加水1100ml左右煮沸15分钟,三层纱布过滤,取滤1000ml,添加琼脂20g煮溶后,再加葡萄糖20g,定容1000ml趁热分装于试管内,装量约为试管长度的1/5,随后塞上棉塞,于0.105mpa灭菌30分钟后趁热摆成斜面备用。
②接种培养:采用无菌操作将分离培养的多个食用菌单孢子菌丝体接入pda空白斜面上,25℃培养进行配对融合,制成食用菌试管菌种。
(2)马铃薯粒菌种的制作
①马铃薯粒培养基的制作:将去泥沙、挖芽眼的马铃薯切成1.5cm×1.5cm×1cm大小的方粒,晒至半干或晒干复水至半干后分装至500ml体积的玻璃瓶内,每瓶装50-100粒,塞好棉塞于0.105mpa灭菌1小时备用。
②接种培养:采用无菌操作将食用菌试管菌种接入马铃薯粒培养基内,常温培养至菌丝体长满每个马铃薯粒,制成二级菌种。
(3)麦粒菌种的生产
①麦粒培养基的制作:先将干麦粒加水浸泡8-12小时,然后用沸水烫煮至无白心时迅速捞出、凉干,添加0.5%的轻质碳酸钙拌匀后,分装至广口菌种瓶内,封口或塞上棉塞,于0.105mpa灭菌1.5小时备用。
②接种培养:采用无菌操作将马铃薯粒菌种接入麦粒培养基内,常温培养至菌丝体长满整个麦粒,制得食用菌三级种,即栽培种。
4.装袋培养
将配制好的食用菌固体培养料(碎木屑60%、玉米芯粉20%、麸皮10%、石灰1%、葡萄糖1%和水60%)进行灭菌后,待料温降至45-50℃时,将食用菌麦粒菌种与培养料充分拌匀后,用装袋机将其装入25cm×45cm×10cm规格的全氧菌包无菌袋内,松紧适度。用封口机将菌包封口后摆放于地面或层架上培养,菌包四周间隔2-8厘米,培养至菌丝体长满,一般15-25天。培养室要求适温、干燥、透气、避强光。最适宜温度为25-28℃,最高温不超过32℃,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图1)。
5.出菇管理
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裂褶菌7-10天菌丝体可长满整个菌棒,控制温度在25-28℃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光照100-300lux进行催蕾。在菇蕾尚未分化菌盖前,菌棒上要少喷水,避免划口处积水造成菇蕾发育受阻,减少出菇污染杂菌,主要是向空中喷雾状水增湿,喷水要少量多次,次数视天气及环境湿度而定。随着菇蕾逐渐长大,对菌棒的喷水量也要相应增加。裂褶菌从播种到采收在15天左右。当子实体菌盖平展时即可采收,长好的子实体如图2所示。采收前4小时停止喷水,至菌盖中的菌丝体回长出白色茸毛时采收。采收后停止2天向菌棒上喷水,生息养菌,随后的管理同前,催蕾、促长、采收。出菇管理得当,可采收3-4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30-50%。采收的鲜菇要尽早鲜销,或及时干制,晒干或烘干,鲜干比为4:1左右,干燥后要及时用食品袋密封包装,防止吸潮霉变。
实施例2裂褶菌xt-1子实体粗多糖含量测定
取裂褶菌xt-1子实体干样200g,在80℃的烘箱中烘至发脆后粉碎过20目筛,不能通过筛子的部分研磨后再次过筛直至全部通过筛子为止。过筛后的样品装入清洁的广口瓶中保存,备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676-2008)食用菌中粗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xt-1子实体粗多糖含量测定,测得多糖含量为2.73%。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序列表
<110>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20>裂褶菌xt-1及其栽培方法与应用
<130>khp171114748.4
<160>1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629
<212>dna
<213>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
<400>1
taggggactgcggacgacattaacgaatcaaacaagtccatcttgttctgatcctgtgca60
ccttatgtagtcccaaagccttcacgggcggcggttgactacgcctacctcacaccttaa120
agtatgttaacgaatgtaatcatggtcttgacagaccctaaaaagttaatacaactttcg180
acaacggatctcttggctctcgcatcga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atgt240
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accttgcgccctttggtattc300
cgaggggcatgcctgtttgagtgtcattaaataccatcaaccctcttttgacttcggtct360
cgagagtggcttggaagtggaggtctgctggagcctaacggagccagctcctcttaaatg420
tattagcggatttcccttgcgggatcgcgtctccgatgtgataatttctacgtcgttgac480
catctcggggctgacctagtcagtttcaataggagtctgcttctaaccgtctcttgaccg540
agactagcgacttgtgcgctaacttttgacttgacctcaaatcaggtaggactacccgct600
gaacttaagcatatcaataaagcggagga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