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2063发布日期:2018-07-24 22:41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合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新化合物,属于聚酮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是当机体受到外源性的感染,机体采取的自我组织修复,排除损伤细胞和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然而这种免疫反应必须迅速且可控,防止发生进一步的炎症紊乱,从而造成严重组织损伤。据报道,炎症跟肥胖,糖尿病,血栓,甚至癌症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炎药主要有两类:非甾体抗炎药和甾体类抗炎药。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炎效果,但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和耐受性,如胃粘膜损伤、肝脏损伤、肾脏损害等。为解决药物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寻找新的抗炎药物以及相关新颖骨架类型的药物成为抗炎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

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由于其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广泛的生物活性,是药物的重要的药源分子。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在1981年到2014年期间,大约有62%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或者来源于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物。海洋真菌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菌的代谢途径多样,代谢产物丰富,具有可持续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一直是药物筛选的重要源头。其次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酶抑制等多种活性。目前,从海洋真菌中寻找新的药源分子已成为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类新的海洋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该系列新化合物可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产生,起到显著的抗炎作用,在制备抗炎药物中具有远大的市场前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i和ii。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所述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在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株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已于2017年8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保藏号为gdmccno:60217。

一种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结构式如下式(i,ii)所示:

另外,所述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是从所述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具体方法如下:

s1.真菌种子培养:

将权利要求1所述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接种斜面培养基,培养3天后,接入马铃薯葡萄糖水培养基,培养3~7天得种子液;

s2.真菌发酵培养:

将种子液接入固体大米发酵培养基中,于25~35℃静置1个月;

s3.粗提:将步骤s2发酵培养后的产物用甲醇提取3次,浓缩提取液,将获得的浓缩浸膏用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粗提物;

s4.分离纯化:将乙酸乙酯粗提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分离用10%、20%、30%、40%、50%、60%、100%的乙酸乙酯/石油醚梯度淋洗,收集20%~60%乙酸乙酯/石油醚洗脱液,将30%的乙酸乙酯/石油醚的洗脱液,旋干后,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再以凝胶sephadexlh-20层析,用体积比为1:1的甲醇-氯仿为洗脱剂分离,纯化,即得到化合物i和ii。

其中,优选地,步骤s1所述斜面培养基的配方为:以质量比计,葡萄糖0.3%,酵母提取物0.1%,蛋白胨0.1%~0.5%,琼脂1.5%~2.5%,氯化钠1.5%~4%,水补足100%。

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斜面培养基的配方为:以质量比计,葡萄糖0.3%,酵母提取物0.1%,蛋白胨0.5%,琼脂2.5%,氯化钠3%,水98%。

优选地,步骤s1所述培养的条件为28~35℃培养4~10天。

优选地,步骤s2所述固体大米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以质量比计,大米:海水=1:1~2。

优选地,步骤s2中28℃静置1个月。

优选地,步骤s3所述甲醇提取的次数为3次。

更优选地,步骤s4中石油醚/乙酸乙酯是指30%石油醚的混合物。

另外经过实验证实,所述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具有显著抑制lps诱导的no的产生,具有抗炎治疗的临床应用潜力,可用于制备抗炎药物。

因此,该类海漆内生真菌来源的聚酮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备能够抑制lps诱导no产生的药物中的应用,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从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中分离得到一类聚酮化合物,该类新化合物具有显著抑制lps诱导的no的产生,其ic50分别为:9.0μm(i),18.6μm(ii),具有抗炎治疗的临床应用潜力,可用于制备抗炎药物,应用前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的获得

发明人团队从广东珠海海域红树林植物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l.的新鲜叶子中分离得到一株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并于2017年8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号为gdmccno:60217。实施例2化合物的分离

从海漆内生真菌diaporthesp.sysu-hq3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新型聚酮化合物。

具体方法如下:

(1)真菌diaporthesp.sysu-hq3的种子液培养:培养基组成按重量比为:葡萄糖0.3%,酵母提取物0.1%,蛋白胨0.5%,琼脂2.5%,氯化钠3%,水98%;制成试管斜面,挑取菌株接入斜面,培养3天后,接入马铃薯葡萄糖水培养基,培养3~7天得种子液

(2)真菌diaporthesp.sysu-hq3的发酵培养:利用固体大米发酵培养基:大米:海水=1∶1;将种子液中的菌株转接入发酵培养基中,于室温28℃静置1个月;

(3)将上述发酵培养后的产物用甲醇提取3次,浓缩提取液,将获得的浓缩浸膏用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粗提物。

(4)将乙酸乙酯粗提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分离用10%、20%、30%、40%、50%、60%、100%的乙酸乙酯/石油醚梯度淋洗,收集20%~60%乙酸乙酯/石油醚洗脱液,将30%的乙酸乙酯/石油醚的洗脱液,旋干后,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再以凝胶sephadexlh-20层析,用体积比为1:1的甲醇-氯仿为洗脱剂分离,纯化,即得到化合物i和ii。

实施例3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对新化合物i和ii进行结构测试解析,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新化合物i:c25h28o6,hresi-ms:425.1965[m+h]+(计算值425.1964)。

新化合物ii:c26h31o7,hresi-ms:455.2068[m+h]+(计算值455.2070)。

化合物i和ii的nmr数据见表1。

表1.化合物i和ii的nmr数据(cdcl3,500mhz/125mhz,ppm)

化合物i和ii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实施例4化合物i和ii的抗炎细胞筛选模型

1、细胞的培养与处理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使用含10%fbs的dmem高糖培养基,在37℃、5%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进行常规维持培养和传代。

2、化合物干预

(1)实验方法

调整raw264.7细胞密度为1×105cells/孔并处于对数生长期,加入lps(终浓度1μg/ml)诱导巨噬细胞处于炎症状态。

使用dmso将化合物i和ii或吲哚美辛配成不同的药物浓度,每个浓度设3个平行复孔,并设置阳性对照孔(只加lps),阴性对照孔(细胞和培养基),空白对照孔(培养基)。

培养24小时后,取细胞上清液50μl加入新的96孔板中,加入no检测试剂盒的试剂i和ii各50μl,利用griess法测定no的含量。

抑制率=([no2-]lps-[no2-]lps+sample)/([no2-]lps-[no2-]untreated)×100

(2)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显示了较强的抗no产生的活性,其ic50分别为9.0,18.6μm,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ic5037.5μm)。

3、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mtt可被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色结晶,并沉积在活细胞中,而死细胞并无此功能。

(1)实验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按1×105cells/孔接种于96孔板,100μl每孔。加入lps(终浓度1μg/ml)诱导巨噬细胞处于炎症状态。

使用dmso将化合物1-6或吲哚美辛配成不同的药物浓度,每个浓度设3个平行复孔,并设置阳性对照孔(只加lps),阴性对照孔(细胞和培养基),空白对照孔(培养基)。

培养24小时后,每孔加入1mg/ml的mtt溶液50μl,培养4小时后,吸出培养基,在向每孔加入150μl的dmso。震荡摇匀。用酶标仪测定在49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存活率表示,存活率越高,表示药物毒性越低。

存活率(%)=[(a1–a0)/(a2-a0)]×100%,其中a0空白对照的吸光度值,a1为样品的吸光度值,a2为阳性对照孔的吸光度值。

测定5个浓度的样品,绘制剂量-抑制率曲线,得出其cc50值。每个样品重复测定三次。

(2)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在50μm浓度下,不显示有细胞毒活性,说明其具有很好的潜力进一步临床前研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