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培养微生物及细胞的摇瓶。
背景技术:
微生物在化工、医药、食品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工业上,微生物通常需要通过摇瓶(即三角瓶)培养,进行扩增后,再在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培养。
溶氧是好氧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重要的控制参数之一,三角瓶的通气及溶氧量主要是通过瓶口的进气获得的,然而三角瓶具有口径小,瓶底深且直径大的结构特点,严重限制了气体流通。且三角瓶在摇床上摇动时,培养物以瓶底中轴为轴心进行圆周旋转,这种趋于层流的运动方式不利于氧气的传递,容易导致培养物溶氧量不足、菌体生长不好,甚至出现溶菌的现象。
目前最常用的增氧三角瓶大部分是通过高温熔融三角瓶侧壁玻璃后焊接挡片或直接做内凹处理而制成(如公开专利:CN202246687U、CN202576417U、CN202576418U和CN204058463U),这在工艺上要求较高且技术参数不稳定,直接导致制造成本高且稳定性差。而公开专利:CN205295317U使用扭力弹簧制作的增氧装置不仅制造成本高,而且各个扭力臂之间扭力弹簧弹力的细微偏差都会造成该装置的安装或固定问题。另外,上述的增氧装置在进行多次干热灭菌或湿热灭菌后,会变得更加的不稳定,如通过熔融固定在瓶壁上或直接做内凹处理的挡板会因为多次的受热膨胀及冷却收缩而造成大部分三角瓶破裂,扭力弹簧则会因为多次高温处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扭力减弱而影响固定,从而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增氧效果好,结构简单,制造使用简便,成本低且耐受长期干热或湿热灭菌,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的培养微生物及细胞的摇瓶。
为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培养微生物及细胞的摇瓶,包括摇瓶本体和在摇瓶本体内被抵触支撑设置的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包括一中间连接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设置在中间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部包括一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二侧部包括一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相向设置且不与瓶底平行,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摇瓶的绕周方向上,所述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更朝瓶底的中轴,从而分别将绕瓶底中轴做圆周运动的液体导流向中轴处而产生碰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与瓶底的夹角为70度-130度,优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与瓶底的夹角为100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与瓶底圆周的夹角为20度-70度,优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与瓶底圆周的夹角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增氧装置由弹性的金属片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部形状为长条状的平行四边形,其相对的两棱边分别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下表面与瓶底接触。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为三角形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其中一边分别与中间连接部相对的两棱边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相对面分别为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上分别设有若干通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侧翼部,所述增氧装置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侧翼部弹性抵住摇瓶本体的侧壁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增氧装置由一长条的矩形钢片弯折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增氧效果好,结构简单,制造使用简便,成本低,耐受长期干热或湿热灭菌,稳定性好,且由于增氧装置只与瓶底和内壁表面通过面与面的接触而固定,金属片弯曲形变需要的力远小于其挤破摇瓶瓶壁需要的力,因此,即使增氧装置受热膨胀率大于摇瓶,也会先通过金属片自身形变吸收膨胀力并在降温后恢复形变,不会造成摇瓶破裂,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弯折以形成增氧装置的钢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培养微生物及细胞的摇瓶,包括摇瓶本体1和在摇瓶本体1内被抵触支撑设置的增氧装置2,具体的,所述增氧装置2与摇瓶本体1的瓶底至少有三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接触点,这样增氧装置2才不会在摇瓶摇动过程中翻倒,所述增氧装置2的两端与分别弹性抵住摇瓶本体1的侧壁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通过瓶底的中轴,这样,在摇瓶本体1摇动过程中,增氧装置2不会随着液体一起做相对于瓶底的转动。
所述增氧装置2包括一中间连接部21、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所述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分别设置在中间连接部2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部22包括一第一导流面221,所述第二侧部23包括一第二导流面231,所述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相向设置且不与瓶底平行,所述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顺着绕瓶底的中轴做圆周运动的液体的流向分别具有第一端223、233和第二端224、234,所述第二端224、234相对于第一端223、233朝瓶底的中轴靠近且第一端223、第二端224和瓶底中轴不在一条直线上,同时第一端233、第二端234和瓶底中轴也不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分别将绕瓶底的中轴做圆周运动的液体导流向中轴处而产生碰撞。
本具体实施例中,中间连接部21、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采用具有弹性的薄金属片制成,优选为薄钢片,薄钢片的厚度优选为0.3mm。
本具体实施例中,中间连接部21优选为长条状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长方形、弧形或其它各种形状,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优选为三角形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四边形、五边形或其它各种形状,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的底边(其中一三角边)分别与中间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棱边连接固定,中间连接部21的下表面与瓶底进行面接触(至少有三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接触点),所述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的相对面分别为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中间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棱边也可以分别与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的底部以上的其它部位连接,图4给出了另一种增氧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当然还可以进行各种简单变化,此是本领技术人员可以轻易实现的,不再详细说明。
优选的,为了使增氧效果好,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与瓶底的夹角为70度-130度,更优选为100度,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与瓶底圆周的夹角为20度-70度,更优选为45度(定义导流面与瓶底圆周相切时,其夹角为0度,导流面沿瓶底径向时,其与瓶底圆周的夹角为90度)。
进一步的,为了使制造简便且增氧效果更好,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溶氧量,所述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上分别设有若干通孔222和232,优选通孔222和232的直径为1mm,液体经过通孔222和232变成柱状液流,从而增加了其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其溶氧增加。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增氧装置2与摇瓶本体1的侧壁之间的固定力,使整个增氧装置2不会倾斜或倾倒或随液体转动,还设有两侧翼部24和25,两侧翼部24和25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部22和第二侧部23的外侧,并与摇瓶本体1的侧壁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面接触而抵住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的增氧装置2可以由图3所述的长方形的薄钢片经弯折形成,图中虚线表示弯折处,制造简便,成本低。
在摇动摇瓶本体1时,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31将培养液引流至瓶子中央,由此产生液体碰撞形成液滴,大大增加培养液与瓶内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培养液的溶解氧。
由于薄金属片的可塑性、弹性及耐热性能优异,制作成的增氧装置2可以在保持最优性能的基础上永久使用。另外,由于增氧装置2只与摇瓶本体1的瓶底和内壁表面通过面与面的接触而固定,且薄金属片弯曲形变需要的力远小于其挤破摇瓶瓶壁需要的力,因此,即使增氧装置2受热膨胀率大于摇瓶,也会先通过薄片自身形变吸收膨胀力并在降温后恢复形变,不会造成摇瓶破裂。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