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628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药品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检测可以用来判定其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与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测定食品与药品中的微生物菌落总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食品与药品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以获得标准、统一、准确、公平、公正的检测结果。然而,在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检测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人工在实验室进行检测,这就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性、熟练性及细腻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哪怕检测人员一个极小的不规范的操作或操作过程中一个极小的外界因素干扰都有可能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测结果的客观性难免有时会被质疑。为此,业界迫切需要一种自动化检测设备能代替人工操作,不仅减少检测过程对人力技能的依赖,而且能减少人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让检测结果更准确、更标准、更具有大众信服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包括试剂组件、微生物培养箱、支架和编制有微生物菌落总数计算程序的控制器;

所述支架架设于所述试剂组件和微生物培养箱上方,所述支架上活动设置有移液组件和夹取组件;

所述试剂组件包括装有待测样品的试剂瓶、稀释单元和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所述稀释单元包括若干试管及试管架;

所述微生物培养箱中设置有若干培养皿和用于采集培养皿中图像信息的照相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移液组件、夹取组件及微生物培养箱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移液组件移取试剂组件中的液体至培养皿中,所述控制器控制夹取组件开闭培养皿上盖,待测样品经过培养期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照相机采集的图像信息并处理,计算出待测样品的菌落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微生物培养箱的箱体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培养室、采集室和温控室;所述培养室由箱体的周壁、上盖与摇床组成,所述摇床位于培养室底部,用于分隔所述培养室与采集室;所述上盖与摇床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摇床上设置有至少8个培养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集室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照相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温控室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的恒温气浴发生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培养皿数量至少为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移液组件包括数量为2的移液枪,所述移液枪包括1mL移液枪和20mL移液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夹盖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还包括恒温水浴锅,用于放置所述锥形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还包括漩涡振荡器,设置于所述试管架下方,用于摇匀试管内样液。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控制器控制检测操作,减少了检测过程对人力技能的依赖,避免了人为的操作失误;

(2)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可自动化操作,使检测过程操作简单化、自动化、统一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微生物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请查阅图1,一种菌落总数自动检测装置,包括试剂组件、微生物培养箱、支架3和编制有微生物菌落总数计算程序的控制器4;图1为方便描述,将所述微生物培养箱绘示为俯视图,实际操作中,微生物培养箱、试剂组件均放置于超净操作台上;

所述支架3架设于所述试剂组件和微生物培养箱上方,所述支架3上活动设置有移液组件 32和夹取组件;所述移液组件32和夹取组件悬挂于支架上,其活动范围覆盖所述试剂组件和微生物培养箱;

所述试剂组件包括装有待测样品的试剂瓶11、稀释单元和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15;所述稀释单元包括若干试管12及试管架13;

请查阅图2,所述微生物培养箱中设置有若干培养皿25和用于采集培养皿25中图像信息的照相机22;

所述控制器4与所述移液组件32、夹取组件及微生物培养箱电连接,所述控制器14控制移液组件32移取试剂组件中的液体至培养皿25中,所述控制器14控制夹取组件31开闭培养皿25上盖,待测样品经过培养期后,所述控制组件14控制照相机22采集的图像信息并处理,计算出待测样品的菌落总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微生物培养箱的箱体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培养室26、采集室27和温控室28;所述培养室26由箱体的周壁、上盖24与摇床23组成,所述摇床23位于培养室26底部,用于分隔所述培养室26与采集室27;所述上盖24与摇床23与控制器4电连接。所述摇床23上设置有至少8个培养皿25及培养皿25槽。所述采集室27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4电连接的照相机22。

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加检测量和检测成果的可靠性,所述培养皿25数量至少为8。

为保证微生物培养所需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所述温控室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的恒温气浴发生器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液组件包括数量为2的移液枪,所述移液枪包括1mL移液枪和20mL 移液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夹盖器31,主要用于夹取培养皿25盖。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恒温水浴锅16,用于放置所述锥形瓶15,可以保证锥形瓶15中个培养基维持在一定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漩涡振荡器14,设置于所述试管架13下方,用于使试管12内样液分布均匀。

利用本实施例装置实现对食品、药品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自动检测,其实现方式为:

(1)前期准备:取上述装置1套,其中包括装有样液的试剂瓶11,样液为由固体、半固体或液体的待测样品预处理而成的1:10样品匀液;试管12六支,编号1-6;无菌培养皿25八个,编号1-8;装有PCA培养基的锥形瓶15放入设置温度为46℃的恒温水浴锅16中;

检测人员严格按国家标准中的要求进行各种器材、试剂的无菌化处理。本装置中的试剂瓶、 1-6号试管、装有PCA培养基锥形瓶、培养皿、配套移液枪的1mL玻璃枪头和20mL玻璃枪头等按要求进行灭菌前包装,然后于高压蒸汽灭菌锅121度灭菌20分钟,最后于烘干箱中烘干;将上述灭过菌的未拆包的器材及试剂,连同本装置,外加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市售),一同置于超净工作台;开启超净工作台,进行操作环境及其内物品、气流等的洁净、消杀;检测人员预先对样品污染状况作评估,选择2~3个稀释梯度的样品匀液进行微生物菌落总数检测,并在本装置的控制器中进行此项参数设置。

(2)待测样品处理:

①检测人员启动上述装置,通过控制器4控制移液枪分别精确移取9mL无菌生理盐水于 1-6号试管12内;

②控制夹盖器31将1号培养皿盖夹起;

③控制1mL移液枪精确移取1mL无菌生理盐水于1号培养皿25内中心位置,用作空白对照;

④控制夹盖器31盖上1号培养皿盖;

⑤重复步骤②-④于2号培养皿25内中心位置移加1mL无菌生理盐水,用作空白对照;

⑥通过控制器4控制1mL移液枪精确移取1mL试剂瓶11中的样品匀液于1号试管12中;

⑦控制启动漩涡振荡器14对1号试管12内液体进行混匀,制成1:100样品匀液,而后自动关闭漩涡振荡器14;

⑧控制1mL移液枪的玻璃枪头插入1号试管12液体内,通过反复吸吹1号试管12内液体 5次,对1mL移液枪的玻璃枪头进行润洗;

⑨重复步骤⑥-⑧,分别于2号试管12中制得1:1000样品匀液,于3号试管12中制得1:10000 样品匀液,于4号试管12中制得1:100000样品匀液;

⑩控制1mL移液枪的玻璃枪头插入4号试管12液体内,通过反复吸吹4号试管内液体5 次,对1mL移液枪的玻璃枪头进行润洗;

重复步骤②-④于3号和4号培养皿25内中心位置移加1mL4号试管内1:100000样品匀液;

重复步骤⑥-⑧,分别于5号试管12中制得1:1000000样品匀液,于6号试管12内制得 1:10000000样品匀液;

在步骤的同时,重复步骤②-④,分别于5号和6号培养皿25内中心位置移加1mL5 号试管内1:1000000样品匀液;于7号和8号培养皿25内中心位置移加1ml 6号试管内 1:10000000样品匀液;

控制启动微生物培养箱内的摇床进行顺时针轻轻摇动;

控制夹盖器31将1号培养皿盖夹起;

控制20mL移液枪移取20mL锥形瓶内的PCA培养基,慢慢加入1号培养皿中心位置,并在摇床的作用下,使PCA培养基于培养皿25内的样品匀液混合均匀;

控制夹盖器31盖上1号培养皿盖;

重复步骤往2-8号培养皿25中缓慢加入PCA培养基,并在摇床的作用下,使 PCA培养基于培养皿25内的样品匀液混合均匀;

控制关闭微生物培养箱内的摇床摇动,静置冷却20min,使培养皿25内PCA培养基凝固;

控制关闭微生物培养箱的上盖;

(3)培养与检测:

将上述培养皿25置于微生物培养箱内培养预定时间,培养过程中控制器4可对恒温气浴发生器21的启闭和温度进行设置;经过预定时间后,控制启动照相机22对1-8号培养皿25 进行拍照,并将采集到的照片信息反馈至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中编制有微生物菌落总数计算程序,可自动计算出每克或每毫升所检测样品中含有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控制器4上设置有显示屏,可以直接显示计算结果,也可以与打印机、外接USB设备或计算机连接,打印或传输计算结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