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2540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生物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



背景技术:

神经干细胞是存在于胚胎或成体脑、脊髓等组织中的一种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可通过不对等的分裂方式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神经组织的各类细胞,也可转分化成血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一般呈悬浮状态,不贴壁,并有形成神经球的特性。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物筛选测试、临床应用研究等领域。

而目前的细胞培养瓶都存在着一个技术瓶颈,即细胞培养瓶一次培养细胞的量无法满足实验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个以上的细胞培养瓶来进行细胞培养,造成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过程中成本的增加,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些装置存在操作麻烦、细胞密度小、条件(如气体成分及浓度、以及营养液浓度)不易控制、细胞或组织产物浓度较低和易于丢失、污染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对神经干细胞培养瓶内部的材质和形状进行了优化和改良,通过向通透性管道内通入气体或液体,使得气体和液体能够透过通透性管道进入瓶体的细胞培养空间内,从而能够补充细胞所需的气体及营养物质,解决了传统的加液加气所带来的不变及易污染等问题,同时提高了培养细胞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瓶、瓶盖、侧盖和通透性管道,其中:培养瓶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瓶口、进料口和出料口,瓶口通过螺纹连接与瓶口相适配的瓶盖,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通过螺纹连接与进料口、出料口相适配的侧盖,所述侧盖上开设有安装孔,培养瓶内部设置有用于气体和液体渗入细胞培养空间内的通透性管道,所述通透性管道包括进料端和出料端,进料端与进料口的安装孔连通,出料端与出料口的安装孔连通;所述瓶盖包括盖体和顶盖,顶盖的一侧通过转轴连接盖体,顶盖的另一侧通过锁扣连接盖体,盖体内部设置有PTFE组培膜,所述PTFE组培膜为孔径小于0.15um的微孔主体网状结构;所述培养瓶的内壁设置有白蛋白包被层,所述白蛋白包被层以物理吸附或共价交联的方式附着在培养瓶的内壁上,所述白蛋白包被层为人血白蛋白包被层。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瓶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台,培养瓶的内腔中固定有环形的细胞贴壁介质层,细胞贴壁介质层与培养瓶的内壁分离,细胞贴壁介质层为无纺布褶皱层,无纺布褶皱层由安装台固定在瓶体的内腔向。

进一步的,所述通透性管道是由具有多孔结构的选择性通透膜制成的,选择性通透膜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进一步的,所述无纺布褶皱层所使用的无纺布的厚度为1-1.5mm,且是由聚酯纤维编织而成的,所述聚酯纤维的直径为15-18μm。

进一步的,所述瓶体的内壁和无纺布褶皱层的两面均经过真空等离子表面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涉及细胞生物学领域,该神经干细胞培养瓶包括培养瓶、瓶盖、侧盖和通透性管道,培养瓶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瓶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培养瓶内部设置有用于气体和液体渗入细胞培养空间内的通透性管道,瓶盖包括盖体和顶盖,盖体内部设置有PTFE组培膜,所述培养瓶的内壁设置有白蛋白包被层。本实用新型对神经干细胞培养瓶内部的材质和形状进行了优化和改良,通过向通透性管道内通入气体或液体,使得气体和液体能够透过通透性管道进入瓶体的细胞培养空间内,从而能够补充细胞所需的气体及营养物质,解决了传统的加液加气所带来的不变及易污染等问题,同时提高了培养细胞的数量。

与传统平底细胞培养容器相比,培养瓶的内壁表面添加一层白蛋白包被层减少了可立培养容器内壁对神经干细胞的吸附,从而极大降低了神经干细胞在可立培养容器的残留率,有利于阻止神经干细胞贴壁、维持神经干细胞的悬浮状态,更加易于形成神经球。同时,由于在细胞培养瓶的瓶体的内腔中增加了细胞贴壁介质层,增加了细胞培养瓶内能够进行细胞贴壁培养的表面积,因此,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在细胞培养瓶内贴壁的密度增加,从而提高细胞培养瓶一次培养细胞的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的瓶盖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数字标号的名称分别是:1-培养瓶、2-瓶口、3-瓶盖、4-进料口、5- 出料口、6-侧盖、7-通透性管道、8-安装台、9-细胞贴壁介质层、10-白蛋白包被层、31-盖体、32-顶盖、33-转轴、34-锁扣、35-PTFE组培膜。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包括培养瓶1、瓶盖3、侧盖 6和通透性管道7,其中:培养瓶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瓶口2、进料口4和出料口5,瓶口2通过螺纹连接与瓶口2相适配的瓶盖3,进料口4和出料口5分别通过螺纹连接与进料口4、出料口5相适配的侧盖6,所述侧盖6上开设有安装孔,培养瓶1内部设置有用于气体和液体渗入细胞培养空间内的通透性管道7,所述通透性管道7包括进料端和出料端,进料端与进料口4的安装孔连通,出料端与出料口5的安装孔连通。

具体的,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通过向通透性管道7内持续或间断通入气体和/或营养物质等,从而能够及时补充瓶体内的气体和营养物质的浓度,以维持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培养条件,解决了现有技术培养瓶1中的气体及营养物浓度调控不变,操作复杂易污染等问题。

如图2所示,瓶盖3包括盖体31和顶盖,顶盖32的一侧通过转轴33连接盖体31,顶盖32的另一侧通过锁扣34连接盖体31,盖体31内部设置有PTFE 组培膜35,所述PTFE组培膜35为孔径小于0.15um的微孔主体网状结构。

具体的,PTFE组培膜在保证空气交换的条件下,同时可以避免细菌以及病毒进入瓶内,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

所述培养瓶1的内壁设置有白蛋白包被层10,所述白蛋白包被层10以物理吸附或共价交联的方式附着在培养瓶1的内壁上,所述白蛋白包被层10为人血白蛋白包被层10。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制造或实现:(1)使用模具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聚苯乙烯制作瓶身和瓶盖3成如图1、2所示的形状;(2)将用DPBS配制的3%人血白蛋白溶液灌入瓶内,在40℃的温箱中过夜使人血白蛋白充分附着在内壁上以形成包被层,然后用超纯水洗涤、晾干。

具体的,所述培养瓶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台8,培养瓶1的内腔中固定有环形的细胞贴壁介质层9,细胞贴壁介质层9与培养瓶1的内壁分离,细胞贴壁介质层9为无纺布褶皱层,无纺布褶皱层由安装台8固定在瓶体的内腔向。

具体的,所述通透性管道7是由具有多孔结构的选择性通透膜制成的,选择性通透膜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具体的,所述无纺布褶皱层所使用的无纺布的厚度为1-1.5mm,且是由聚酯纤维编织而成的,所述聚酯纤维的直径为15-18μm。

具体的,所述瓶体的内壁和无纺布褶皱层的两面均经过真空等离子表面处理。

具体的,采用所述无纺布褶皱层的原因在于:无纺布的渗透性和透气性能都很好,能够保证在所述无纺布褶皱层的内壁和外壁,以及瓶体的内壁上贴壁的细胞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或氧气的供应都能获得很好的满足,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成活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干细胞培养瓶1,涉及细胞生物学领域,该神经干细胞培养瓶1包括培养瓶1、瓶盖3、侧盖6和通透性管道7,培养瓶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瓶口2、进料口4和出料口5,培养瓶1内部设置有用于气体和液体渗入细胞培养空间内的通透性管道7,瓶盖3包括盖体31和顶盖32,盖体31 内部设置有PTFE组培膜,所述培养瓶1的内壁设置有白蛋白包被层10。本实用新型对神经干细胞培养瓶1内部的材质和形状进行了优化和改良,通过向通透性管道7内通入气体或液体,使得气体和液体能够透过通透性管道7进入瓶体的细胞培养空间内,从而能够补充细胞所需的气体及营养物质,解决了传统的加液加气所带来的不变及易污染等问题,同时提高了培养细胞的数量。

与传统平底细胞培养容器相比,培养瓶1的内壁表面添加一层白蛋白包被层10减少了可立培养容器内壁对神经干细胞的吸附,从而极大降低了神经干细胞在可立培养容器的残留率,有利于阻止神经干细胞贴壁、维持神经干细胞的悬浮状态,更加易于形成神经球。同时,由于在细胞培养瓶1的瓶体的内腔中增加了细胞贴壁介质层9,增加了细胞培养瓶1内能够进行细胞贴壁培养的表面积,因此,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在细胞培养瓶1内贴壁的密度增加,从而提高细胞培养瓶1一次培养细胞的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