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3715发布日期:2019-07-13 09:28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益生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益生菌是一种有利于机体健康的微生物,因其能够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从而发挥有益的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益生菌通过口服进入人体肠道,与肠道上皮细胞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特异性展粘连,和正常菌群一起构成生物屏障,保护胃肠道黏膜。同时,益生菌还能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起到抑制作用,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维持肠道上皮细胞的内环境。在治疗细菌、病毒以及饮食不当所导致的胃肠道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益生菌培养液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搅拌并使其均匀,以使得单位培养液内活性菌的数量大致相当,现有的搅拌方式一般多为采用螺旋叶片旋转搅拌;而厌氧益生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常见的厌氧益生菌有鼠李糖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培养,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通过现有的螺旋叶片旋转搅拌不能够有效的达到其厌氧环境的效果,并且螺旋叶片搅拌,容易对益生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后续益生菌粉末的活性菌含量降低;并且现在的益生菌培养装置在使用的时候,无法调整装置的水平,导致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不佳。

通过检索发现下类似专利:

1、一种用于厌氧微生物培养的实验装置(申请号201220193690.3),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部设置旋盖,设置于旋盖上部的真空表和导气管,所述旋盖与罐体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套管,套管上配置有培养皿,与导气管相连的橡胶管,所述橡胶管的回路上配置有止水夹,所述罐体为塑料透明状,使用时,打开厌氧罐旋盖,将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依次放入套筒中,然后将套筒放入厌氧罐罐体中,盖上橡胶密封圈和旋盖,用真空泵抽气口连接橡胶管,打开止水夹,当真空泵显示至一定真空后,关闭止水夹,断开真空泵和橡胶管的连接,将整个厌氧罐放入培养箱中,设定培养条件,即可进行厌氧培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简易型厌氧菌培养装置,包括第一透明袋、第二透明袋、内部管、外部管、进气管、第一单向流动阀、第二单向流动阀、第三单向流动阀以及配合接头,所述第一透明袋置于所述第二透明袋的内部,所述内部管连通所述第一透明袋的内部和第二透明袋的内部,所述外部管连通所述第二透明袋的内部和外界空气,所述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一透明袋的内部和外界空气,所述配合接头设在所述进气管的外端,所述第一单向流动阀设在所述进气管上,所述第一所述第二单向流动阀设在所述内部管上,所述第三单向流动阀设在所述外部管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成本低下,保证了无氧环境营造的成功率,而且对营造后的厌氧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通过仔细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与上述专利存在本质的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支耳,所述支耳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连接有旋转把手、下端连接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连接有支撑垫,所述底板的上侧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下侧设有空腔,所述空腔铰接有平开门,所述壳体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侧连接有培养箱,所述培养箱连接有原料进管,所述原料进管螺纹连接有原料进管盖,所述培养箱内安装有若干氮气气管,所述氮气气管上设有若干曝气头,所述氮气气管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管,所述培养箱的上侧设有大小头结构,所述大小头结构的上端连接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螺纹连接有排气口盖,所述培养箱的下侧设有若干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设有排液控制阀,所述隔板的上侧连接有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电连接有加热控制机构,所述壳体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有控制阀。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使用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的时候,先通过旋转把手来调整螺纹杆的位置,从而对整个益生菌培养装置进行调平;将装置调平后,向壳体内加入水,通过原料进管加入原料,通过加热管和加热控制机构控制水的温度,从而控制到原料的温度,通过进气管向培养箱内通入氮气,从而可以使培养箱内达到无氧状态的环境,使得厌氧益生菌能够有效的进行发酵,当发酵一定程度需要对原料进行搅动的时候,通过进气管通入氮气,曝气头可以将原料进行搅动,从而减去了现有的搅拌结构,在氮气和曝气头的作用下,厌氧益生菌能够有效的进行流动,这样既可以保证厌氧的环境,也能够保证流动性,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氮气的进入的速度控制流动的速率;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使用工具放置在空腔内。

进一步限定,所述原料进管设有过滤网,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对原料进行过滤,保证了原料的纯度。

进一步限定,所述进气管可拆卸连接有堵头,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不使用益生菌培养装置的时候,可以通过堵头堵住进气管,从而减少进气管的污染。

进一步限定,所述平开门为亚克力板,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平开门的使用寿命较长。

进一步限定,所述旋转把手为梅花型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旋转把手的时候,操作舒适度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进气管向培养箱内通入氮气,从而可以使培养箱内达到无氧状态的环境,使得厌氧益生菌能够有效的进行发酵,当发酵一定程度需要对原料进行搅动的时候,通过进气管通入氮气,曝气头可以将原料进行搅动,从而减去了现有的搅拌结构,在氮气和曝气头的作用下,厌氧益生菌能够有效的进行流动,这样既可以保证厌氧的环境,也能够保证流动性,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氮气的进入的速度控制流动的速率;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使用工具放置在空腔内。

2、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使用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的时候,先通过旋转把手来调整螺纹杆的位置,从而实现对整个益生菌培养装置进行调平。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底板1、支耳11、螺纹杆12、旋转把手13、滚动轴承14、支撑垫15、壳体2、空腔21、平开门22、隔板23、加热管24、排水管25、控制阀26、培养箱3、原料进管31、过滤网311、原料进管盖32、氮气气管33、曝气头34、进气管35、过滤管36、大小头结构37、排气口38、排气口盖39、出液口4、出液管41、排液控制阀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支耳11,支耳11设有螺纹孔,螺纹孔连接有螺纹杆12,螺纹杆12的上端连接有旋转把手13、下端连接滚动轴承14,滚动轴承14连接有支撑垫15,底板1的上侧连接有壳体2,壳体2的下侧设有空腔21,空腔21铰接有平开门22,壳体2设有隔板23,隔板23的上侧连接有培养箱3,培养箱3连接有原料进管31,原料进管31螺纹连接有原料进管盖32,培养箱3内安装有若干氮气气管33,氮气气管33上设有若干曝气头34,氮气气管33连接有进气管35,进气管35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管36,培养箱3的上侧设有大小头结构37,大小头结构37的上端连接有排气口38,排气口螺纹连接有排气口盖39,培养箱3的下侧设有若干出液口4,出液口4连接有出液管41,出液管41设有排液控制阀42,隔板23的上侧连接有若干加热管24,加热管24电连接有加热控制机构,壳体2连接有排水管25,排水管25设有控制阀26。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一种益生菌培养装置的时候,先通过旋转把手13来调整螺纹杆12的位置,从而对整个益生菌培养装置进行调平;将装置调平后,向壳体2内加入水,通过原料进管31加入原料,通过加热管24和加热控制机构控制水的温度,从而控制到原料的温度,通过进气管35向培养箱3内通入氮气,从而可以使培养箱3内达到无氧状态的环境,使得厌氧益生菌能够有效的进行发酵,当发酵一定程度需要对原料进行搅动的时候,通过进气管35通入氮气,曝气头34可以将原料进行搅动,从而减少了现有的搅拌结构,在氮气和曝气头34的作用下,厌氧益生菌能够有效的进行流动,这样既可以保证厌氧的环境,也能够保证流动性,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氮气的进入的速度控制流动的速率;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使用工具放置在空腔21内。

优选原料进管31设有过滤网311,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对原料进行过滤,保证了原料的纯度。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原料的过滤结构。

优选进气管35可拆卸连接有堵头,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不使用益生菌培养装置的时候,可以通过堵头堵住进气管35,从而减少进气管35的污染。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

优选平开门22为亚克力板,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平开门22的使用寿命较长。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平开门22的结构及型号。

优选旋转把手13为梅花型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旋转把手13的时候,操作舒适度更佳。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旋转把手13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