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6917发布日期:2019-10-15 21:04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属于生物基因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红曲菌又称“红曲霉”,在真菌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红曲菌科,红曲霉属。红曲菌可以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如红曲色素、monacolink、γ-氨基丁酸和桔霉素等,其中许多代谢产物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色素、医药、酿酒等方面,monacolink又称“洛伐他汀”,是红曲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聚酮类物质。研究发现,monacolink具有抑制胆固醇合成中关键酶hmg-coa活性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抑制胆固醇合成,因此,monacolink被国内外视为降胆固醇的理想药

laea基因是近些年来被发现的一种丝状真菌中的全局调控因子,它对多种次级代谢基因簇的表达都具有调控作用,例如: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菌体的生长及形态变化等。虽然laea基因完整的作用机制还尚未清楚,但是部分结构已被发现。bob等人发现构巢曲霉中的laea基因含有一个内含子和3个假定的aflr结合位点,且还具有一个保守功能结构域,其功能主要与核蛋白甲基转移酶硫腺苷甲硫氨酸结合位点相似。随后的研究发现,laea基因在多种丝状真菌中都普遍存在,例如:黄曲霉、橘青霉、炭黑曲霉等。

目前,laea基因在红色红曲菌和丛毛红曲菌中均已发现,但在紫色红曲菌中还尚未有报道。所以本研究先对紫色红曲菌m1的转录组进行laea基因的克隆,以探究紫色红曲菌m1中是否存在laea基因。将laea基因与过表达质粒pbc-hygro连接,采用电击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紫色红曲菌m1中,利用潮霉素抗性平板筛选阳性转化子,通过hplc检测和潮霉素基因组的扩增,筛选出laea基因过表达的目的工程菌株。对筛选出的工程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菌丝体形态及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从而探究laea基因在紫色红曲菌m1中对代谢、生长及基因表达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设计了一对引物laea-f和laea-r,

2)通过pcr扩增紫色红曲菌基因组中的laea基因;

3)将扩增得到的laea基因连接到pbc-hygro原核表达载体上,筛选出两个单酶切位点quickcutxbai和quickcutxhoi,扩增的laea靶基因经双酶切连接,构建pbc高表达质粒;

然后对重组质粒进行验证。(1)重组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5μl的重组质粒。(2)双酶切:利用quickcutxbai和quickcutxhoi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如果酶切产物有两个条带,条带大小与质粒大小和目标片段大小一致,则成功构建重组质粒。

4)制备红曲菌原生质体,并通过电击转化的方法将过表达质粒导入到红曲菌原生质体中,得到laea过表达菌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成功的克隆出了紫色红曲菌中的全局调控基因laea,通过与ncbi比对发现紫色红曲菌中的laea基因与丛毛红曲菌的同源性为99%,与红色红曲菌同源性为92%。将得到的laea基因在紫色红曲菌中进行过表达,从而探究laea基因在紫色红曲菌中的功能。

通过hplc检测和潮霉素基因组的扩增,筛选出laea基因过表达的目的工程菌株。对筛选出的工程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菌丝体形态及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从而探究laea基因在紫色红曲菌m1中对代谢、生长及基因表达的作用。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工程菌株和m1菌株的红曲红色素、红曲橙色素和红曲黄色素。工程菌株的三种色素产量均高于普通m1菌株。在第12d时,工程菌株三种色素的产量与m1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73.5%,74.5%和77.1%。

附图说明:

图1是laea基因pcr产物电泳图。泳道1:dl2000dnamarker;泳道2,3:laea基因pcr扩增产物。

图2是laea基因序列比对图,左图:与丛毛红曲菌序列对比结果图;右图:与红色红曲菌序列对比结果图。

图3是laea基因树。

图4是pbc-hygro-laea重组质粒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图5是红曲菌m1菌株对潮霉素b的耐受浓度

图6是导入质粒菌株的筛选结果,第一行:m1菌株;第二行:加入质粒的m1菌株

图7是导入pbc-hygro-laea质粒的红曲菌转化子monacolink产量分析

图8是l3菌株潮霉素转录组的pcr电泳图,泳道1:dl2000dnamarker;泳道2:m1菌株;泳道3,4,5:l3菌株。

图9是l3和m1菌株monacolink产量检测

图10是l3菌株色素产量检测,a:红曲红色素;b:红曲橙色素;c:红曲黄色素

图11是l3菌株生物量检测

图12是l3与m1菌株在不同倍率下扫描电镜图。a:m1菌株5000×;b:l3菌株5000×;c:m1菌株10000×;d:l3菌株10000×。1:凹陷;2:颗粒;3:褶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设计了一对引物laea-f和laea-r,具体如下:

上游引物:tgcgttggcctgatgtttggac

下游引物:tcaattggaaattggcttccgtgct

2)通过pcr扩增紫色红曲菌基因组中的laea基因;

3)将扩增得到的laea基因连接到pbc-hygro原核表达载体上,筛选出两个单酶切位点quickcutxbai和quickcutxhoi,扩增的laea靶基因经双酶切连接,构建pbc-hygro-laea高表达质粒;

然后对重组质粒进行验证。(1)重组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5μl的重组质粒。(2)双酶切:利用quickcutxbai和quickcutxhoi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如果酶切产物有两个条带,条带大小与质粒大小和目标片段大小一致,则成功构建重组质粒。

4)制备红曲菌原生质体,并通过电击转化的方法将过表达质粒导入到红曲菌原生质体中,得到laea过表达菌株。

实施例2重组质粒验证

一、laea基因的扩增

以红曲菌m1的cdna为模板,以laea-f、laea-r为上下游引物通过pcr扩增laea基因片段,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所示。pcr扩增后得到一条大小为1200bp左右的单一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将产物进行测序再与ncbi上公布的laea基因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得到该目的片段序列与丛毛红曲菌中laea基因(ncbiaccession:dq178028.1)的同源性为99%,与红色红曲菌中laea基因(ncbiaccession:km401564.1)的同源性为92%。再通过mega6软件构建基因树,根据基因树进一步鉴定,结果如图3所示,该目的片段为laea基因。

二、重组质粒的验证

构建重组质粒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的片段条带大小对重组质粒进行初步验证,再用quickcutxhoⅰ和quickcutxbaⅰ进行双酶切验证。结果如图4所示,经过双酶切后得到大小在6800bp左右和1200bp左右的两段目的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证明过表达质粒构建成功

实施例3本发明制备的laea过表达菌株的验证

3.1红曲菌m1菌株潮霉素b浓度筛选

取100μl红曲菌m1菌株孢子悬液涂布于0μg/ml,5μg/ml,10μg/ml和15μg/m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潮霉素b抗性平板上,从而筛选最佳抑制浓度。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随着潮霉素b浓度的增长,红曲菌m1菌株的菌落数逐渐减少,当潮霉素b浓度为10μg/ml时,红曲菌生长的较少,只有单一菌株出现;当潮霉素b浓度为15μg/ml时,红曲菌m1菌株无菌落生长。因此,选取潮霉素b浓度为15μg/ml为筛选抑制浓度。

根据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红曲菌原生质体,并通过电击转化的方法将过表达质粒导入到红曲菌原生质体中,再结合上述潮霉素b浓度筛选浓度结果,筛选导入过表达质粒的转化子。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中看出,随着潮霉素b浓度的增加,加入质粒和未加入质粒的红曲菌m1菌株的菌落数都逐渐减少;当潮霉素b浓度为10μg/ml时,加入质粒的红曲菌m1菌株的菌落数明显多于未加入质粒红曲菌m1菌株;当潮霉素b浓度为15μg/ml时,加入质粒的红曲菌m1菌株有菌落生长,而未加入质粒的红曲菌m1菌株则无菌落生长。因此,挑取潮霉素b浓度为15μg/ml抗性板上的菌落,从而成功获得具有潮霉素b抗性的转化子。将获得的转化子在具有潮霉素b抗性的平板上传5代,再进行发酵培养,对其monacolink的产量以及潮霉素b基因组进行测定,以筛选出目的转化子。

3.2高产monacolink的红曲菌转化子菌株筛选

将潮霉素b抗性平板上挑取的转化子进行传代培养后,得到13个遗传稳定的转化子,分别命名为l1-l13。对13株转化子进行发酵培养12d后,通过hplc进行monacolink产量的检测,筛选目的红曲菌转化子。结果如图7所示,l3菌株monacolink产量最高,为240.26mg/l。与原始菌株m1相比monacolink产量提高了1.5倍。除l3菌株外,l1、l8、l11菌株monacolink产量也明显提高,分别为207.80mg/l,225.32mg/l和216.85mg/l。所以,选取l3菌株为目的菌株,对其进行潮霉素b基因组pcr验证。

3.3过表达菌株l3潮霉素基因的pcr验证

通过hplc初步筛选出高产monacolink的转化子l3后,对l3菌株进行潮霉素基因的pcr验证。分别提取红曲菌m1菌株和l3菌株的rna,再将其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hygro-f和hygro-r为引物进行扩增潮霉素基因。结果如图8所示,对照菌株红曲菌m1菌株未能扩增出明显条带,而l3菌株能扩增出明显条带,说明l3菌株中成功的导入了过表达质粒,laea过表达菌株构建成功。

3.4过表达菌株l3的monacolink产量检测

将l3菌株和m1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培养,通过hplc分别检测两种菌株5,8,12,15d时monacolink产量,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可知,12d时过表达l3菌株与m1菌株相比monacolink产量提高了48.6%;达到了165.16mg/l,15d时提高了25.3%,产量为210.18mg/l。

3.5过表达菌株l3的红曲色素产量检测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2,5,8,12,15d的l3菌株和m1菌株的红曲红色素、红曲橙色素和红曲黄色素。结果如图10所示,由图得三种色素的产量变化总体呈现一致性,均是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第12d时产量达到最高。通过对比l3和m1菌株发现,l3菌株的三种色素产量均高于普通m1菌株。在第12d时,l3菌株三种色素的产量与m1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73.5%,74.5%和77.1%。

3.6过表达菌株l3生物量的检测

通过比较l3菌株和m1菌株在不同阶段的红曲菌菌丝体干重量的差异,研究laea基因的过表达对红曲菌菌丝体干重的影响。结果如图11所示,由图可知,l3菌株和m1菌株菌丝体变化趋势一致,且差异并不明显。

3.7过表达菌株l3微观菌体形态的检测

通过扫描电镜检测l3菌株和m1菌株菌丝体的形态差异,结果如图12所示,对比图a和图b可知,l3菌株的菌丝体与m1菌株相比更为饱满;对比图c和图d可知,l3菌株的菌丝体凹陷程度、颗粒数及褶皱程度明显多于m1菌株。因此推测,laea基因的过表达可能会刺激胞内物质分泌到胞外,从而使红曲菌菌丝体的形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次级代谢产物在发酵液中的产量。

序列表

<110>北京工商大学

<120>紫色红曲菌中调控因子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方法

<160>2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22

<212>dna

<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

<400>1

tgcgttggcctgatgtttggac22

<210>2

<211>25

<212>dna

<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

<400>2

tcaattggaaattggcttccgtgct2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