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97284发布日期:2019-07-17 05:56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的醛缩聚树脂,与涂料/油墨配方中的原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具有优异的抗黄变性能,能够有效提高涂料的附着力、硬度、光泽度、固体含量及涂膜的丰满度,是一种多功能涂料/油墨助剂。然而,传统的脲-异丁醛-甲醛树脂为油溶型固体树脂,只能用于溶剂型涂料和油墨体系中。2016年12月底,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倡导绿色生活,尽可能选用低挥发性水性涂料和环境友好型材料。纵观近几年,国家对vocs排放的要求非常严格,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控制vocs排放总量的明文要求,而且从2018年1月1日起对苯、甲苯等vocs征收环保税,因此继续使用溶剂型涂料/油墨的外部成本将大幅提升,水性涂料/油墨的经济性开始凸显,涂料/油墨的水性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目前涂料/油墨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一种重要的涂料/油墨用助剂树脂,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水性化不但能够拓宽这一树脂的应用范围,而且对促进涂料/油墨的水性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有必要针对
背景技术
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制备方法。一种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结构式如下:其中,r为;一种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异丁醛、第一批尿素u1和50%硫酸溶液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在88℃条件下反应180min;用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左右,加入第一批37%甲醛溶液f1,在80℃条件下反应4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然后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为8左右,加入第二批尿素u2并恒温搅拌20min,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左右,升温至80℃,加入第二批37%甲醛溶液f2,恒温反应30min,加入第三批尿素u3,并恒温反应3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至为6,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升温至80℃,加入第四批尿素u4,恒温反应30min,降至室温后得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所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结构式如下:其中,r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异丁醛的添加量(摩尔分数)为第一批尿素u1添加量(摩尔分数)的1.5~2.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异丁醛、尿素与甲醛总的物质的量比为1:1: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u1、u2、u3与u4的质量比为18:5:9: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f1与f2的质量分数比为1.32:1.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50%硫酸溶液质量占异丁醛与u1质量总和的1%~4%。上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异丁醛与尿素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环状结构,同时由于位阻效应,结构两端残余部分n-h键,然后再碱性条件下甲醛与之发生羟甲基化反应,引入亲水性羟基;随后通过尿素和甲醛分批加入的方式,既增加了合成线型分子的长度,也保证了新生成树脂的溶水性能;与此同时,尿素的多次分批加入,还有效地保证了产品中游离甲醛含量的降低,制备得到的树脂的游离甲醛含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本发明通过控制反应过程,得到了一种特殊结构的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与水相溶性好,溶水倍数高,可达到3倍;贮存稳定性好,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脲-异丁醛-甲醛树脂与水的相溶性问题。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一种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结构式如下:,其中,r为;上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异丁醛与尿素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环状结构,同时由于位阻效应,结构两端残余部分n-h键,然后再碱性条件下甲醛与之发生羟甲基化反应,引入亲水性羟基;随后通过尿素和甲醛分批加入的方式,既增加了合成线型分子的长度,也保证了新生成树脂的溶水性能;与此同时,尿素的多次分批加入,还有效地保证了产品中游离甲醛含量的降低,制备得到的树脂的游离甲醛含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由以下方法制备:将异丁醛、第一批尿素u1和50%硫酸溶液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在88℃条件下反应180min;用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左右,加入第一批37%甲醛溶液f1,在80℃条件下反应4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然后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为8左右,加入第二批尿素u2并恒温搅拌20min,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左右,升温至80℃,加入第二批37%甲醛溶液f2,恒温反应30min,加入第三批尿素u3,并恒温反应3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至为6,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升温至80℃,加入第四批尿素u4,恒温反应30min,降至室温后得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其中,异丁醛的添加量(摩尔分数)为第一批尿素u1添加量(摩尔分数)的1.5~2.5:1;异丁醛、尿素与甲醛总的物质的量比为:1:1:1~2;u1、u2、u3与u4的质量比为18:5:9:4;f1与f2的质量分数比为1.32:1.08;50%硫酸溶液质量占异丁醛与u1质量总和的1%~4%;上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制备方法简单,制备出的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贮存稳定性好,与其他水性树脂体系有良好的混溶性。以下为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将86.4kg异丁醛、36kg尿素u1和2.44kg50%硫酸溶液依次加入反应釜中,在88℃条件下反应180min;用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左右,加入107kg37%甲醛溶液f1,在80℃条件下反应4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然后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为8左右,加入10kg尿素u2并恒温搅拌20min,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左右,升温至80℃,加入88kg37%甲醛溶液f2,恒温反应30min,加入18kg尿素u3,并恒温反应3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至为6,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升温至80℃,加入8kg尿素u4,恒温反应30min,降至室温后得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性能:经检测,溶水倍数为3;常温贮存稳定性12个月;实施例2将86.4kg异丁醛、36kg尿素u1和1.22kg50%硫酸溶液依次加入反应釜中,在88℃条件下反应180min;用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左右,加入87.6kg37%甲醛溶液f1,在80℃条件下反应4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然后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为8左右,加入10kg尿素u2并恒温搅拌20min,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左右,升温至80℃,加入9.7kg37%甲醛溶液f2,恒温反应30min,加入18kg尿素u3,并恒温反应3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至为6,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升温至80℃,加入8kg尿素u4,恒温反应30min,降至室温后得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性能:经检测,溶水倍数为1;常温贮存稳定性12个月;实施例3将108kg异丁醛、36kg尿素u1和1.22kg50%硫酸溶液依次加入反应釜中,在88℃条件下反应180min;用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左右,加入87.6kg37%甲醛溶液f1,在80℃条件下反应4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然后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为8左右,加入10kg尿素u2并恒温搅拌20min,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左右,升温至80℃,加入9.7kg37%甲醛溶液f2,恒温反应30min,加入18kg尿素u3,并恒温反应3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至为6,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升温至80℃,加入8kg尿素u4,恒温反应30min,降至室温后得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性能:经检测,溶水倍数为1;常温贮存稳定性12个月;实施例4将64.8kg异丁醛、36kg尿素u1和1.22kg50%硫酸溶液依次加入反应釜中,在88℃条件下反应180min;用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左右,加入87.6kg37%甲醛溶液f1,在80℃条件下反应4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然后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为8左右,加入10kg尿素u2并恒温搅拌20min,用甲酸调节ph为6左右,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左右,升温至80℃,加入9.7kg37%甲醛溶液f2,恒温反应30min,加入18kg尿素u3,并恒温反应30min;降温至70℃,用甲酸调节ph至为6,恒温反应30min;调节ph至为8,升温至80℃,加入8kg尿素u4,恒温反应30min,降至室温后得到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水溶性脲-异丁醛-甲醛树脂的性能:经检测,溶水倍数为1.5;常温贮存稳定性12个月;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