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基因检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多重pcr检测鱼类结节病病原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鱼类结节病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疾病,以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组织病理诊断为肉芽肿。该病病程长,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达100%,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水温在25~27℃时易发病。主要危害乌鳢(ophiocephalusargus)、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鲈(lateolabraxjaponicus)、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等20多种经济鱼类。该病在我国内地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经常暴发,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虽然都会出现肉芽肿的类似临床症状,但结节病的病原呈现多样化,即异菌同症。据报道,越冬罗非鱼会流行一种病因不明的爆发性疾病,常引起大批死亡,临床表现为缺氧状,濒死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腹部膨胀,鳃丝水肿。解剖观察,腹腔有腹水,脾、肝、肾肿大,有白色结节状病灶,实验鉴定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随后,研究人员相继从患结节病的卵形鲳鲹、革胡子鲶和加州鲈中相继分离出鰤鱼诺卡氏菌,其症状也都表现为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近年来,研究人员又先后从患内脏结节病的卵形鲳鲹、五条鰤和条石鲷中分离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此外,舒氏气单胞菌,星状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也可能会导致鱼类发生结节病。
由于结节病从发生到死亡的延续时间长且早期体表无明显的症状,给预防和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研究早期快速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前针对某个结节病病原菌的检测已有一些研究,然而由于结节病病原较多,现有的检测方法成本较高且通量小,本项目拟通过多重pcr检测方法,在同一反应管中实现对六种结节病病原菌的同时检测,以便在发病早期即可确定是哪种病原菌导致的结节病,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减少养殖过程的损失。
病原菌的检测经历了从传统培养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的检测方法尚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仍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病原菌检测周期长、一次性检测种类少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检测六种鱼类结节病病原菌的引物组和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针对以上病原菌的特性,设计了六对特异性引物,利用普通的pcr仪即可完成检测。通过琼脂糖电泳即可判断是哪种病原菌导致鱼体产生了结节病。整个过程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cr检测鱼类结节病病原菌的方法,包括:
提取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的基因组dna;
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引物设计,引物如下:
嗜水气单胞菌上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所示,
嗜水气单胞菌下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2所示,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3所示,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下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4所示,
星状诺卡氏菌上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5所示,
星状诺卡氏菌下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6所示,
舒氏气单胞菌上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7所示,
舒氏气单胞菌下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8所示,
鰤鱼诺卡氏菌上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9所示,
鰤鱼诺卡氏菌下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0所示,
杀鲑诺卡氏菌上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1所示,
杀鲑诺卡氏菌下游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2所示;
利用上述引物和pcr方法同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和检测。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上述引物分别以嗜水气单胞菌的hlya、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16srrna、星状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舒氏气单胞菌的gyrb、鰤鱼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杀鲑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为靶基因而设计。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pcr方法的反应体系为:
2×taqpcrmix25μl,
10μmol/l嗜水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
10μmol/l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
10μmol/l星状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
10μmol/l舒氏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0.5μl,
10μmol/l鰤鱼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
10μmol/l杀鲑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
质粒模板0.5μl,灭菌双蒸水补足至50μl。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pcr方法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0℃退火30s,72℃延伸1min,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同时快速鉴定多个结节病病原菌
本发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六种结节病病原菌,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建立的方法,增加了检测的通量,只需一步实验即可确定是哪种病原菌引起的结节病,有利于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同时具有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优势。
2.特异性和灵敏度高
本发明的多重pcr检测引物组具备高度特异性,所有引物都经过primerblast比对分析,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同时能够在混合模板或模拟样品中,仅目的片段产生扩增,证明该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本发明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六种病原菌的同时检测,最低检出限可达100pg/μl,为养殖的临床检测中对上述6种结节病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一种准确快速、经济有效的手段,对结节病的早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引物的特异性分析电泳图,模板为6种病原菌的基因组dna:m:marker2000bp;n:阴性对照,模板为无菌双蒸水;1:嗜水气单胞菌;2: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3:星状诺卡氏菌;4:舒氏气单胞菌;5:鰤鱼诺卡氏菌;6:杀鲑诺卡氏菌。
图2为多重pcr检测6种结节病病原菌的电泳图:1:嗜水气单胞菌;2: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3:星状诺卡氏菌;4:舒氏气单胞菌;5:鰤鱼诺卡氏菌;6:杀鲑诺卡氏菌;7:2×rtaqpcrmix扩增的6种结节病病原菌(从上到下依次为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8:2×extaqpcrmix扩增的6种结节病病原菌(从上到下依次为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m:marker2000bp。
图3为混合质粒模板的多重pcr灵敏度电泳图:m:marker2000bp;1:1000ng/μl;2:100ng/μl;3:10ng/μl;4:1ng/μl;5:100pg/μl;6:10pg/μl;7:1pg/μl;8:100fg/μl;9:10fg/μl。
图4为模拟样品的检测电泳图:1:杀鲑诺卡氏菌;2: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和鰤鱼诺卡氏菌;3:舒氏气单胞菌;4:星状诺卡氏菌;5:嗜水气单胞菌;m:marker2000bp。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检测六种结节病病原菌的多重pcr检测用的引物组和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提取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的基因组dna。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所述引物如下:
嗜水气单胞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所示,
嗜水气单胞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2所示,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3所示,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4所示,
星状诺卡氏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5所示,
星状诺卡氏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6所示,
舒氏气单胞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7所示,
舒氏气单胞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8所示,
鰤鱼诺卡氏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9所示,
鰤鱼诺卡氏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0所示,
杀鲑诺卡氏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1所示,
杀鲑诺卡氏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2所示。
所述引物为分别以嗜水气单胞菌的hlya,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16srrna,星状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舒氏气单胞菌的gyrb,鰤鱼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杀鲑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为靶基因而设计的6对引物。
利用上述引物扩增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的全基因组dna,将pcr产物进行胶回收,连接t载体后,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送至上海生工测序,将测序正确的菌液扩大培养,利用omega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相应的重组质粒。
建立一种多重pcr的检测方法,分别以上述重组质粒作为模板,利用所设计的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3)中所述的引物筛选方法为:利用所设计的引物进行扩增,筛选最佳引物组合如下。
嗜水气单胞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所示,
嗜水气单胞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2所示,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3所示,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4所示,
星状诺卡氏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5所示,
星状诺卡氏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6所示,
舒氏气单胞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7所示,
舒氏气单胞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8所示,
鰤鱼诺卡氏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9所示,
鰤鱼诺卡氏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0所示,
杀鲑诺卡氏菌上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1所示,
杀鲑诺卡氏菌下游引物,其核苷酸序列如sedidno.12所示。
多重pcr的反应体系如下:2×taqpcrmix25μl,10μmol/l嗜水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星状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舒氏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0.5μl,10μmol/l鰤鱼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杀鲑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质粒模板0.5μl,灭菌双蒸水补足至50μl;
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0℃退火30s,72℃延伸30s,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
多重pcr检测结节病病原菌的引物组,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共6对引物对,分别是序列表sedidno.1和2、sedidno.3和4、sedidno.5和6、sedidno.7和8、sedidno.9和10、sedidno.11和12的碱基序列;所述6对引物对分别扩增嗜水气单胞菌的hlya,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16srrna,星状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舒氏气单胞菌的gyrb,鰤鱼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杀鲑诺卡氏菌的16s-23srrna;所述6对引物对的浓度比为1:1:1:1:1:1。
多重pcr检测结节病病原菌的方法,其采用6对引物对目标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扩增,电泳检测扩增的目的条带大小分别为:1409bp,988bp,520bp,350bp,250bp,150bp。
根据多重pcr检测结节病病原菌中的六种病原菌的方法,所述pcr扩增的反应体系为:包括:2×rtaqpcrmix或2×extaqpcrmix25μl,10μmol/l嗜水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星状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舒氏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0.5μl,10μmol/l鰤鱼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杀鲑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灭菌双蒸水补足至50μl;
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0℃退火30s,72℃延伸30s,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样本
嗜水气单胞菌、星状诺卡氏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舒氏气单胞菌购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1.2试剂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公司,pcrmix,marker2000,pmd18-t载体购自takara公司,胶回收试剂盒购自thermo公司,dh5α感受态细胞购自北京全式金,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omega公司,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合成。
2.方法
2.1引物设计
从genbank上下载六种结节病病原菌的多条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设计引物,引物序列见序列表。
2.2单一引物的特异性实验
1)dna提取: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的dna,然后置于-20℃保存;
2)pcr反应:取上述dna样品,进行pcr反应。其中pcr反应的体系为:2×taqpcrmix25μl,10μmol/l的上下游引物均为1μl,模板0.5μl,灭菌双蒸水补足至50μl;
3)pcr扩增的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0℃退火30s,72℃延伸30s,30个循环;72℃终延伸5min;
4)电泳检测:取5μlpcr产物,利用1%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条件为200ma、120v,电泳时间为25min,电泳完成后,放入凝胶成像系统中进行拍照;
5)检测结果分析:将电泳带与阴性对照进行对比,判定被检样品中是否含有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如果检测样品在1409bp,988bp,520bp,350bp,250bp,150bp出现相应的条带,则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实验结果参见图1,其中m:marker2000bp;n:阴性对照,模板为无菌双蒸水;1:嗜水气单胞菌阳性;2: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阳性;3:星状诺卡氏菌阳性;4:舒氏气单胞菌阳性;5:鰤鱼诺卡氏菌阳性;6:杀鲑诺卡氏菌阳性。
结果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在混合模板下,只有相应的靶基因产生扩增。
2.3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与2.2不同之处在于:pcr反应的模板还包括6种含有结节病病原菌靶基因的重组质粒混合物。
pcr反应:取上述质粒dna1:1混合,进行pcr反应。其中pcr反应的体系为:包括:2×rtaqpcrmix或2×extaqpcrmix25μl,10μmol/l嗜水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鰤鱼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星状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杀鲑诺卡氏菌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上下游引物均为0.5μl,10μmol/l舒氏气单胞菌上下游引物0.5μl,质粒模板0.5μl,灭菌双蒸水补足至50μl;
1)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0℃退火30s,72℃延伸30s,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
2)实验结果参见图2,其中1:嗜水气单胞菌阳性;2: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阳性;3:星状诺卡氏菌;4:舒氏气单胞菌阳性;5:鰤鱼诺卡氏菌阳性;6:杀鲑诺卡氏菌阳性;7:6种结节病病原菌(从上到下依次为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阳性、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8:6种结节病病原菌(从上到下依次为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阳性、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m:marker2000bp。
结果表明,所用引物不仅特异性良好,而且相互之间无交叉反应。此外,利用2×extaqpcrmix的扩增效果更好。
2.4灵敏度分析
将含有靶基因的重组质粒稀释至1000ng/μl,然后1:1混匀后,将混合物进行10倍梯度稀释后进行多重pcr检测,pcr反应的体系和条件如2.3。
实验结果参见图3,m:marker2000bp;1:1000ng/μl;2:100ng/μl;3:10ng/μl;4:1ng/μl;5:100pg/μl;6:10pg/μl;7:1pg/μl;8:100fg/μl;9:10fg/μl。
结果表明,本发明所用的引物组及检测方法,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fg/μl;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最低检出限为10fg/μl;星状诺卡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fg/μl;舒氏气单胞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0pg/μl;鰤鱼诺卡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0fg/μl;杀鲑诺卡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pg/μl;6种病原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0pg/μl。
2.5模拟样品的检测
取培养过夜的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星状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阳性、鰤鱼诺卡氏菌、杀鲑诺卡氏菌菌液与乌鳢的脾脏组织混合均匀,制备模拟样品,提取dna后按照2.3的反应条件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本发明的引物组和检测方法可以正确的检出杀鲑诺卡氏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和鰤鱼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星状诺卡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序列如下所示:
sedidno.1:caccgcactcagacca
sedidno.2:tgcaatccgaacagg
sedidno.3:gagtcgctagtaatcgcag
sedidno.4:ctgtgcagttctcaaacaac
sedidno.5:ctagtaatcgcagatcagca
sedidno.6:ttactaacaaagatgctcgc
sedidno.7:agtggaacgacgcctat
sedidno.8:ttgttgaccacgattttg
sedidno.9:ctgcaactcgacctcgt
sedidno.10:tcgaagagtttgcgtaga
sedidno.11:atggtgtcggctcagtc
sedidno.12:ccgaaatcatgttccaa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上实施例仅是示例性实施例,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变化、替换以及改变。
序列表
<110>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义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0>多重pcr检测鱼类结节病病原菌的方法
<130>hp191211lz
<141>2019-11-21
<160>12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16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1
caccgcactcagacca16
<210>2
<211>15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2
tgcaatccgaacagg15
<210>3
<211>19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3
gagtcgctagtaatcgcag19
<210>4
<211>2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4
ctgtgcagttctcaaacaac20
<210>5
<211>2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5
ctagtaatcgcagatcagca20
<210>6
<211>2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6
ttactaacaaagatgctcgc20
<210>7
<211>17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7
agtggaacgacgcctat17
<210>8
<211>18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8
ttgttgaccacgattttg18
<210>9
<211>17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9
ctgcaactcgacctcgt17
<210>10
<211>18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10
tcgaagagtttgcgtaga18
<210>11
<211>17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11
atggtgtcggctcagtc17
<210>12
<211>17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12
ccgaaatcatgttcca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