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6876发布日期:2019-12-03 19:00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制曲设备可达到全自动进出物料、自动布料、自动翻曲等,现有的制曲设备存在着以下的不足:1、其在制曲过程中仅以一个风机进行供氧或降温,但供氧与降温所需要的风量是不同的,该风机的功率无法同时匹配供氧或降温的风量,若选择风机功率满足供氧的风量则无法满足降温的要求,若选择风机功率满足降温的风量则会导致能量浪费;2、在制曲过程中无法自动对制曲室内进行加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该补湿加热系统以实现无人化管理为目标,进出物料、温度、湿度等制曲要素均由制曲程序自动控制并记录,其自动化程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包括制曲室、控制器、通风装置、设于制曲室内的输送链板、湿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所述输送链板由安装在制曲室上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输送链板的一端设有布料螺旋,所述布料螺旋由安装在制曲室上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所述通风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流量小于第一风机的流量,所述制曲室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回风管和进风管,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进风口均与回风管连接,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出风口均与进风管连接,所述回风管上设有新风进气口,所述新风进气口上设有进气阀。

所述进风管上安装有换热器、冷凝器和喷雾管,所述喷雾管的一端穿过进风管的管壁延伸入进风管内并连接有雾化喷嘴,喷雾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连接水源。

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与氧气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水泵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四输出端与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五输出端与第一风机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六输出端与第二风机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七输出端与进气阀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八输出端与冷凝器的输入端连接。

上述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控制器向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发送运行指令,输送链板和布料螺旋开始工作,布料螺旋将制曲物料铺平在输送链板上,输送链板将制曲物料输送至制曲室内进行制曲。

在制曲过程中控制器接收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温度数值与湿度数值,当温度数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向第二风机和冷凝器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温度数值低于第一温度阈值后,向第二风机和冷凝器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

当温度数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向第二风机和翅片式换热器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温度数值高于第二温度阈值后,向第二风机和翅片式换热器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

当湿度数值低于第一湿度阈值时,控制器向第二风机和水泵电机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湿度数值高于第一湿度阈值后,向第二风机和水泵电机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

控制器接收氧气传感器的氧含量信号,当氧含量低于第一氧含量阈值时,向第一风机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当氧含量高于第一氧含量阈值后,向第一风机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控制器控制进气阀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工作时打开,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关闭时关闭。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管、进风管有若干条,且若干所述回风管、进风管沿制曲室的长度方向均布。将若干回风管、进风管沿制曲室的长度方向均布可保证制曲室内各处通风良好。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管连接于制曲室的顶部,所述进风管连接于制曲室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布料螺旋的两端分别设有两条旋向相反的绞龙,且两绞龙之间设有间隙。如此设置可使制曲物料向输送链板中部运动,提高制曲物料布于输送链板上的均匀性。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链板下部还设有清扫毛刷,所述清扫毛刷与制曲室固连。清扫毛刷便于清洁输送链板上的杂物,保证输送链板的清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以实现无人化管理为目标,进出物料、温度、湿度等制曲要素均由制曲程序自动控制并记录,其自动化程度更高;

2、本实用新型采用plc编程控制,其制曲程序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3、本实用新型将风机供氧与降温分开控制,更加节能并实现自动化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左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中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主视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图5的左视图;

图9和图10为实施例1的控制原理框图。

附图标记:

1、制曲室;2、输送链板;4、布料螺旋;6、第一风机;7、第二风机;8、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1、第一进风管;12、第二进风管;13、第三进风管;14、进风总管;15、第一回风管;16、第二回风管;17、第三回风管;18、回风总管;19、新风进气口;28、汇风总管;29、翅片式换热器;30、喷雾管;31、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包括制曲室1、plc和通风装置,在制曲室1的内部设有制曲空腔,在制曲空腔内设有输送链板2,在制曲室1的内壁表面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型号为pt100)、湿度传感器(型号为hih-3602)、氧气传感器(型号为深圳市新世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o2-a2型氧气传感器)。该输送链板2的两端分别穿过制曲室1内壁延伸至制曲室1外,输送链板2的左端(图2中)为进料端,输送链板2的右端(图2中)为出料端。在制曲室1右端(图1中)的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链传动带动输送链板2进行输送。

在输送链板2的进料端设有布料螺旋4,布料螺旋4两端转动连接在制曲室1的侧壁上,布料螺旋4由固连在制曲室1外侧壁上的第二电机9带动其旋转。

如图5-图8所示,通风装置包括第一风机6(型号4-72no8d,流量29344m3/h)和第二风机7(型号4-72no5a,流量7728m3/h)。在制曲室1的前侧连接有三根进风管,且三根进风管均连接在制曲室1的顶部,分别为第一进风管11、第二进风管12和第三进风管13,三根进风管均连接在同一根进风总管14上,该进风总管14的进风端与汇风总管28连接,所述汇风总管28依次连接有冷凝器31和翅片式换热器29,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出风口与翅片式换热器29连接,汇风总管28的管壁上连接有喷雾管30,该喷雾管的一端穿过汇风总管28的管壁延伸入汇风总管28内并连接有雾化喷嘴(型号为东莞市长原喷雾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1/8dj型的雾化喷嘴),该喷雾管30位于汇风总管外部的一端通过水泵连接水源。

在制曲室1的后侧连接有三根回风管,且三根回风管均连接在制曲室1的底部,分别为第一回风管15、第二回风管16和第三回风管17,三根回风管均连接在同一根回风总管18上,该回风总管18又与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进风口连接。在回风总管18上设有新风进气口19,且在新风进气口19上设有进气阀(进气阀采用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型号为glb131.2e的风阀执行器)。

plc的控制原理如图9-图10所示,plc的型号为xbc-dr28u,plc配合使用有plc扩展模块,plc扩展模块型号为xbe-ry08a,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plc扩展模块与plc相连。plc的第一输出端与翅片式换热器29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二输出端与水泵电机(驱动水泵的电机)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一电机8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四输出端与第二电机9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五输出端与第一风机6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六输出端与第二风机7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七输出端与进气阀的输入端连接,plc的第八输出端与冷凝器的输入端连接。

上述制曲机的补湿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为:plc向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发送运行指令,输送链板和布料螺旋开始工作,布料螺旋将制曲物料铺平在输送链板上,输送链板将制曲物料输送至制曲室内进行制曲。

在制曲过程中plc接收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温度数值与湿度数值,当温度数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35℃)时,plc向第二风机和冷凝器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温度数值低于第一温度阈值(35℃)后,向第二风机和冷凝器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

当温度数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30℃)时,plc向第二风机和翅片式换热器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温度数值高于第二温度阈值(30℃)后,向第二风机和翅片式换热器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

当湿度数值低于第一湿度阈值(85%)时,plc向第二风机和水泵电机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湿度数值高于第一湿度阈值(85%)后,向第二风机和水泵电机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

plc接收氧气传感器的氧含量信号,当氧含量低于第一氧含量阈值(20%)时,向第一风机发送开始运行的指令,当氧含量高于第一氧含量阈值(20%)后,向第一风机发送停止运行的指令。plc控制进气阀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工作时打开,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关闭时关闭。

实施例2: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例2中的布料螺旋4的两端分别设有两条旋向相反的绞龙,且两绞龙之间设有间隙;如此设置可使制曲物料向输送链板中部运动,提高制曲物料布于输送链板上的均匀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