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6369发布日期:2020-06-02 19:53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基细胞制片机一般配备有可升降的升降台,升降台上设置有多个孔洞,升降台用于承载吸附有被研究细胞的过滤器,过滤器可插入上述孔洞中,在载玻片装载于该制片机后,升降台带动过滤器升起并将其吸附的被研究细胞传递至载玻片上,实现被研究细胞的装载。具体地,过滤器需要通过孔洞内的负压吸附装置吸附在升降台上。在实际的实验、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现有的液基细胞制片机的多个孔洞中的负压吸附装置相连通,导致在制片的过程中需要插入数量与孔洞数量相同的过滤器,才能确保过滤器被吸附在升降台上,若某一孔洞缺失过滤器,则会导致负压吸附装置泄压而无法吸附过滤器。然而,在实验标本数少于上述孔洞的数量时,会导致不必要的耗材(过滤器)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液基细胞制片机需安装足量的过滤器才可正常运行而导致耗材浪费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包括过滤器、座体和分离部件;所述座体上设有光电传感器和通孔,所述光电传感器的感应区对着所述通孔的孔口,所述分离部件上开设有盲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盲孔相对应,所述分离部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座体;所述过滤器包括可拆卸地相连接的杯筒和杯底,所述杯筒内设有过滤膜,所述杯筒穿过所述通孔以使所述杯底伸入所述盲孔。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导轨和滑块,所述导轨的端部连接于所述座体,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分离部件。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螺母、螺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杆旋转的驱动电机,所述螺杆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座体,所述螺母设于所述分离部件,且所述螺母配合连接于所述螺杆。

作为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卷绕于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并传动的传动带,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连接于所述主动轮,所述从动轮连接于所述螺杆。

作为优选的,所述杯体的顶端设有吸附层,所述杯筒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杯体的顶端,所述吸附层位于所述杯筒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光电传感器、通孔和盲孔的数量均设有两个。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底座、连接板和所述座体,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和座体。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其座体上设有对着通孔的孔口设置的光电传感器,分离部件能够靠近或远离座体,而光电传感器则能够检测出过滤器是否被放置于通孔中,并启动相应盲孔中的负压吸附装置,使得安装有过滤器的盲孔中的负压吸附装置单独启动,避免浪费耗材(过滤器);过滤器的杯筒穿过通孔使其杯底伸入盲孔中,杯筒中的细胞经过过滤膜的过滤吸附在杯底上,当分离部件远离座体运动时,杯筒和杯底分离,杯底跟随分离部件运动,杯底可将其吸附的细胞传递至现有的载玻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的分离部件和座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光电传感器;2、过滤器;21、杯筒;22、杯底;23、过滤膜;24、吸附层;25、卡扣结构;3、座体;31、通孔;4、分离部件;41、盲孔;5、导向机构;51、导轨;52、滑块;6、驱动机构;61、螺母;62、螺杆;63、驱动电机;64、主动轮;65、从动轮;66、传动带;7、底座;8、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4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包括光电传感器1、过滤器2、座体3和分离部件4,分离部件4能够靠近或远离座体3。光电传感器1设在座体3上,光电传感器1为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分离部件4上开设有盲孔41,盲孔41内设有负压吸附装置,若分离部件4上设有多个盲孔41,则负压吸附装置也需要设有多个,即每个盲孔41内均设置一独立的负压吸附装置,多个负压吸附装置相互之间不可连通,需要注意的是,负压吸附装置为现有技术,现有的液基细胞制片机中已配备有负压吸附装置,然而现有的液基细胞制片机中的负压吸附装置仅设有一个,现有的负压吸附装置的多个负压管分别连通于现有的液基细胞制片机的盲孔中。座体3上开设有通孔31,通孔31的位置与盲孔41相对应,光电传感器1的感应区对着通孔31的孔口设置,光电传感器1能够检测到通孔31中是否放置有过滤器2,使得设置有过滤器2的盲孔41中的负压吸附装置启动。过滤器2包括可拆卸地相连接的杯筒21和杯底22,杯筒21内设有过滤膜23,未经过滤的液体倒入杯筒21中,液体中的细胞经过过滤膜23的过滤落入杯底22。当座体3和分离部件4相贴合时,杯筒21穿过通孔31以使杯底22伸入盲孔41。

该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分离部件4朝着座体3运动且二者相贴合,分离部件4停止运动;此时,用户将杯筒21穿过通孔31以使杯底22伸入盲孔41,光电传感器1检测到过滤器2,并启动该盲孔41内的负压吸附装置;分离部件4背离座体3运动,此时杯筒21卡接在通孔31中,且杯筒21与杯底22相分离,吸附有细胞的杯底22跟随分离部件4运动,分离部件4持续运动直至其与座体3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载玻片通过现有的夹持设备伸入到分离部件4和座体3之间,分离部件4带动杯底22靠近座体3运动,使得杯底22的顶面抵接于载玻片,以将细胞传递至载玻片;而后分离部件4带动杯底22远离座体3运动,现有的夹持设备将载玻片移出该装置,分离部件4再带动杯底22朝着座体3运动,直至分离部件4贴合于座体3,同时杯筒21和杯底22重新连接,该装置的工作流程结束。

该装置还包括导向机构5和驱动机构6,导向机构5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导轨51和滑块52,导轨51的端部连接于座体3,滑块52固定连接于分离部件4,在本实施例中,导轨51为直线光轴。驱动机构6包括螺母61、螺杆62以及用于驱动螺杆62旋转的驱动电机63,驱动电机63的主轴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螺杆62,螺杆62的端部转动连接于座体3,螺母61设于分离部件4,且螺母61配合连接于螺杆62,当驱动电机63驱动螺杆62转动时,螺母61带动分离部件4沿螺杆62的轴向运动,螺杆62螺母61传动不仅稳定还具有较高的精度。为了提升驱动机构6的运行稳定性,驱动机构6还包括主动轮64、从动轮65以及卷绕于主动轮64和从动轮65并传动的传动带66,驱动电机63的主轴连接于主动轮64,从动轮65连接于螺杆62,传动带66优选为皮带。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杯体的顶端设有吸附层24,杯筒21可拆卸地连接于杯体的顶端,吸附层24位于杯筒21内。杯筒21的外侧壁上设有卡扣结构25,该卡扣结构25可拆卸地卡扣在座体3上,避免在分离部件4与座体3相背离运动时杯筒21跟随杯底22运动,其中,卡扣结构25的可采用现有的螺纹结构、凸块凹槽卡扣组件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该装置还包括机架,机架包括底座7、连接板8和座体3,连接板8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底座7和座体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识别细胞过滤器装置,其座体上设有对着通孔的孔口设置的光电传感器,分离部件能够靠近或远离座体,而光电传感器则能够检测出过滤器是否被放置于通孔中,并启动相应盲孔中的负压吸附装置,使得安装有过滤器的盲孔中的负压吸附装置单独启动,避免浪费耗材(过滤器);过滤器的杯筒穿过通孔使其杯底伸入盲孔中,杯筒中的细胞经过过滤膜的过滤吸附在杯底上,当分离部件远离座体运动时,杯筒和杯底分离,杯底跟随分离部件运动,杯底可将其吸附的细胞传递至现有的载玻片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