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用于改善串色或纤维粘附的用途、包含纤维素酶的组合物以及织物清洁和调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75792发布日期:2021-08-06 18:21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纤维素酶用于改善串色或纤维粘附的用途、包含纤维素酶的组合物以及织物清洁和调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日化领域,具体涉及纤维素酶用于在织物混洗过程中改善串色或改善纤维粘附的用途,尤其涉及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优选不大于70的特定纤维素酶用于在织物混洗过程中改善串色或改善纤维粘附的用途,并涉及包含该特定纤维酶的清洁组合物、调理组合物以及增效组合物,还涉及织物清洁方法和织物调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常洗涤织物时,消费者经常会被要求将不同颜色、深浅色织物分开洗涤。如果混合在一起洗涤一次或者多次,很容易出现串色现象,比如白色或者浅色的织物不希望地变色或沾染其它颜色,深色织物的颜色泛白或变浅,影响织物美观。串色问题通常不能通过简单的再次洗涤来解决。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工分类清洗耗时耗力,混洗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非常在意的痛点。针对消费者对洗涤用品要求的不断提升,生产衣物清洗组合物的厂商在不断改善其产品的性能,比如开发具有防串色功能的清洗组合物。例如,可以在清洗组合物中添加抗染料转移剂(即防串色助剂)。已知的抗染料转移剂包括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应用最为广泛、发展较早的一款产品)、聚乙烯醇类(pva)、聚乙烯亚胺类衍生物、乙烯吡啶共聚物、聚胺n-氧化物类衍生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乙烯咪唑共聚物等等。这些抗染料转移剂主要是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或者离子键与掉落在洗涤液中的染料分子作用,使染料稳定地分散在洗涤液中,从而防止或减少不同颜色织物混洗过程中沾色现象的发生。也有一些防串色剂是通过在织物表面形成膜,通过降低织物上染料分子的损失、或者将染料分子包裹起来,达到相同的效果。还有通过设计特殊的表面活性剂,比如含氟表面活性剂,降低染料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达到防止或减少不同颜色织物混洗过程中是沾色情况。本领域还已知公开的是,可以使用具有防串色功能吸色片来解决织物混洗串色的问题。这类吸色片大多是以无纺布为载体,通过各种不同的改性或处理,比如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改性、阳离子纤维素醚改性、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浸渍等,将一些吸色剂或基团整理到无纺布片上。在实际洗涤时,这类特殊的无纺布能够与水溶液中的染料结合,从而降低、减轻不同颜色织物混洗过程中的沾色情况。另外,洗衣机厂家也会通过采用具有护色装置的洗衣机,即将这些防串色物质固定在洗衣机中,来降低或减轻不同颜色织物混洗过程中是沾色情况。但是,上述的手段都不能非常好地消除串色问题,仍然需要能够更好改善串色问题的手段。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人在对串色问题深入研究后发现,造成串色的原因不仅仅是染料的脱落与附着,而且还因为纤维的脱落与附着,后者是影响陪洗织物色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纤维素纤维印染使用的主要是活性染料,而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形成的化学键稳定,具有很好的色牢度,不容易产生染料脱落的问题。本发明人发现,对于陪洗织物而言,其色度变化主要来自混洗织物上脱落的有色纤维对陪洗织物的串染(粘附),特别携带了染料的纤维的串染(粘附),对陪洗织物的颜色影响很大。基于此,本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如果能防止脱落的纤维附着在其它织物上,则能够显著改善串色的问题。为此,本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混洗的织物中包含含有纤维素的织物时,尤其是棉织物或含棉织物或者包含棉织物或含棉织物时,纤维酶的使用能够改善织物混洗过程中的串色问题,尤其是特定纤维素酶的使用能够显著改善织物混洗过程中的串色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纤维素酶用于在织物混洗过程中改善串色的用途,其中,所述织物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含纤维素的织物。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串色由含纤维素的织物纤维的粘附造成。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纤维素酶用于在织物混洗过程中改善纤维粘附的用途,其中,所述织物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含纤维素的织物,所述纤维是含纤维素的织物纤维。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优选地,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大于70,更优选地,不大于50,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素酶包括外切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酶和葡萄糖苷酶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纤维素的织物为棉织物、含棉织物、麻织物、粘胶、莫代尔、天丝、铜氨纤维、醋酯纤维和竹纤维织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洗过程包括预洗、洗涤、漂洗、调理、漂白、中和以及烘干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洗包括棉织物与棉织物混洗、棉织物与含棉织物混洗、含棉织物与含棉织物混洗、棉织物与非棉织物或非含棉织物混洗以及含棉织物与非棉织物或非含棉织物混洗。在本发明的用途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素酶在织物混洗过程的任何时间点加入,优选在混洗过程开始前或开始时加入。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清洁组合物,包含:(i)一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和(ii)纤维素酶,所述纤维素酶占所述清洁组合物的0.001重量%-20重量%,优选0.01重量%-5重量%;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更优选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在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表面活性剂占所述清洁组合物的1-90重量%,例如5-70重量%、15-60重量%。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理组合物,包含:(i)一种或多种织物调理剂,所述织物调理剂例如选自织物柔软剂、防静电剂、织物蓬松剂、增白剂、赋香剂、除菌剂、除螨剂和去异味剂,和(ii)纤维素酶,所述纤维素酶占所述调理组合物的0.001重量%-20重量%,优选0.01重量%-5重量%;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在本发明的调理组合物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织物调理剂占所述调理组合物的1-90重量%,例如5-70重量%、15-60重量%。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增效组合物,包含:(i)纤维素酶,所述纤维素酶占所述增效组合物的0.1重量%-100重量%,例如1重量%,5重量%,10重量%,50重量%;和(ii)任选存在的助剂;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在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剂选自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硫酸钠、淀粉、水、丙二醇、甘油、丁二醇、乙二醇、蛋白水解酶、淀粉分解酶、脂肪分解酶、有机酸或其盐、螯合剂、ph调节剂、香料、污垢悬浮剂、水溶助长剂、杀菌剂、防腐剂、泡沫调节剂、稳定剂和流变改性剂。在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效组合物包含不超过10重量%,例如6重量%、4重量%、2重量%、1重量%,的表面活性剂和/或织物调理剂。在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调理组合物和/或增效组合物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这些组合物独立地为固体、液体或固液混合物,或者存在于胶囊中。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清洁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织物清洁过程开始前、开始时或过程中添加纤维素酶、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和/或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其中,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更优选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所述织物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含纤维素的织物。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理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织物调理过程开始前、开始时或过程中添加纤维素酶、本发明的调理组合物和/或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其中,所述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更优选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所述织物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含纤维素的织物。在本发明的所有组合物中或者所有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素酶包括外切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酶和葡萄糖苷酶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发明的所有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纤维素的织物为棉织物、含棉织物、麻织物、粘胶、莫代尔、天丝、铜氨纤维、醋酯纤维和竹纤维织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未沾染红色纤维的白色棉布(左)以及与红色棉布混洗后沾染了红色纤维(右)的光学显微镜下照片,其中红色纤维粘附到白色棉布中。即,图1是未沾染纤维的白布(左)和沾染了红色纤维的白布(右)的照片。图2显示了还原糖测定的标准曲线。即,图2是还原糖标准曲线。图3显示了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混洗后的光学显微镜下照片用imagej反色处理后的图像,显示了粘附到黑色布中的白色纤维。即,图3是粘染了白色纤维的图片(imagej处理后图片)。图4显示了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分别在添加不同的纤维素酶的情况下循环洗涤20次的泛白程度的照片。即,图4显示了循环洗涤20次黑色棉布的泛白情况。图5显示了纯棉袜子分别在添加不同的纤维素酶的情况下循环洗涤15次的起毛球的程度的照片。即,图5显示了循环洗涤15次纯棉袜子的起毛球情况。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外说明,本发明提到的所有的出版物、专利申请、专利和其它参考文献都以引用的方式全文结合入本文中,相当于全文呈现于本文。除非另外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发明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同样含义。在抵触的情况下,以本说明书包括定义为准。除非另外说明,所有的百分数、份数、比例等都以重量计。当以范围、优选范围、或者优选的数值上限以及优选的数值下限的形式表述某个量、浓度或其它值或参数的时候,应当理解相当于具体揭示了通过将任意一对范围上限或优选数值与任意范围下限或优选数值结合起来的任何范围,而不考虑该范围是否具体揭示。除非另外指出,本文所列出的数值范围旨在包括范围的端点,和该范围之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具有”、“有”、“含有”或它们的任意其他变体,是意图包括非排它性的包含。除非有另外的说明,本发明的材料、方法和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在本发明的实施或测试中可以采用类似于或等同于本文所述的那些方法和材料,但本说明书下文已描述了合适的方法和材料。当使用术语“约”描述值或范围的端点时,应当被理解为包括具体的值或所涉及的端点的±10%、±5%、±3%或±1%范围内。在本发明中,提到的每个具体数值都应当被视为用“约”修饰。本文中的“混洗过程”包括各种织物在一起进行预洗、洗涤、漂洗、调理、漂白、中和和烘干等步骤中一个或多个步骤的过程。本发明的“织物混洗过程”中的“织物”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是含纤维素的织物,尤其是棉织物或含棉织物,例如,混洗包括棉织物与棉织物混洗、棉织物与含棉织物混洗、含棉织物与含棉织物混洗、棉织物与非棉织物或非含棉织物混洗、含棉织物与非棉织物或非含棉织物混洗等等。本文中的“棉织物”是指由棉纱为原料织造的织物,所述棉纱是棉纤维经纺纱工艺加工而成的纱。本文中的“含棉织物”是指包含棉纤维的织物。含棉织物可以包括主体上是非棉织物的织物,只要在该织物中含有棉纤维即落入本申请中的“含棉织物”的范围。此外,本发明中的含纤维素的织物例如还包括麻织物、粘胶、莫代尔、天丝、铜氨纤维、醋酯纤维、竹纤维织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文中的“串色”是指织物本身的颜色受到其它织物颜色的影响(包括染料和/或脱落纤维的附着)而造成外观变化(特别是颜色和/或色调变化)的现象。在本发明中,串色包括由于其它颜色织物的存在由任何原因而带来相应颜色改变,例如包括由于染料的沾色和/或纤维的粘附而带来相应颜色改变,例如通常所说的沾色、泛白、泛灰和粘毛等。本文中的“沾色”是指由于染料的附着而造成的织物颜色改变。本文中的“粘毛”是指纤维(尤其是棉纤维或含棉纤维)的附着/粘附,其也造成织物颜色的改变。在本文中,“粘毛”和“纤维粘附”可以互换使用。本发明人在对串色问题深入研究后发现,织物混洗过程中造成串色的原因不仅仅是染料的脱落与附着,而且还因为纤维的脱落与附着,对棉织物或含棉织物尤其如此。本发明人发现,混洗过程中掉落的纤维尺寸会影响其在织物上停留的效果;尺寸过小的微纤维容易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协助下被水流带走;尺寸过大的纤维,在重力和机器洗涤的旋转作用下,容易被富集或团聚在一起;而尺寸居中的纤维,则容易留在混洗的织物表面,导致陪洗织物出现串色问题。本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尺寸小的微纤维可以被水流带走,且微纤维尺寸越小,越不容易停留在织物上导致出现粘毛的问题。本发明选取了尺寸≤0.22μm的微纤维,进行实验测定。按照常规理解,纤维素酶的存在能够随机切割织物表面,尤其是对织物表面凸起的微纤丝、绒球的切割,会产生很多大尺寸的纤维,导致纤维粘附的情况加重。但是,出人意料地,本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纤维素酶在混洗过程中的使用可以改善串色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研究发明,特定的纤维素酶可以显著地减轻因纤维粘附导致的串色问题。不希望受理论的束缚,发明人推测通过使用纤维素酶将棉纤维中纤维素水解成小分子片段甚至可溶多糖(这种能力在本文中称为糖化能力),可以使纤维素酶切割织物产生的是容易被水流带走的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和/或者能够将掉落在水溶液中、留在陪洗织物表面的大尺寸纤维片段进一步水解成容易被水流带走的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从而可以减轻因纤维粘附(也称为粘毛)导致的串色问题。虽然在现有技术中提到使用特殊结构的纤维素酶可以起到防止颗粒污垢(比如炭黑)的再污染的作用,但是,其防止再污染的机理在于纤维素酶的亲水性得到提高,从而阻止洗涤液中的疏水性颗粒污垢与织物表面的附着。根据该机理,如果纤维素酶的亲水性得到提高,那么对亲水性织物表面的附着性提高,很容易想到的结果是由织物表面脱落的纤维更容易附着于织物表面,从而造成粘毛(纤维粘附)问题的加重。但是,本发明人却出人意料地发现,纤维素酶的使用减轻因纤维粘附导致的串色问题,尤其是,特定的纤维素酶可以更显著地减轻或解决因纤维粘附导致的串色问题。本文中所用的术语“纤维素酶”是指是催化降解纤维素的酶的总称,例如包括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纤维二糖酶和葡萄糖苷酶等。在本申请中,纤维素酶可以以混合物形式或者单一种酶的形式使用。在本申请中,所述纤维素酶可以是任何来源的纤维素酶,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来源、真菌来源或植物来源的纤维素酶。本发明优选的特定纤维素酶是指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的纤维素酶,进一步优选的是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2的纤维素酶,更优选的是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3的纤维素酶。在本文中,所述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是指:用纤维素酶(或含有纤维素酶的组合物)处理织物后,溶液中尺寸小于等于0.22μm的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的还原末端的总量与在该织物表面的还原末端的总量的比值。本文中的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是表征用纤维素酶处理织物后在溶液中产生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的能力的指数。由于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产生可溶性还原糖和/或带有还原末端的微纤维,本文中的糖化指数可以通过测定溶液中尺寸小于等于0.22μm的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的还原末端的量来表示。但是,发明人发现仅仅控制纤维素的糖化能力(糖化指数),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织物混洗过程中的串色(粘毛)问题。对于有些糖化指数高的酶,其对串色的改善并不如一些糖化指数较低的酶。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串色(粘毛)问题的控制,还和纤维素酶的切割性能(切割指数)有关。经过不断试验,发明人发现,当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满足大于等于1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显著的串色改善效果。纤维素酶切割性能是指在纤维素酶水解、切割纤维后,会在织物表面产生相应的还原末端,本发明通过测定纤维素酶作用后棉织物表面的还原末端含量,反映纤维素酶的切割性能。织物表面还原末端含量越高,说明纤维素酶的切割性能越强。洗涤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纤维素酶通过对棉织物表面上凸起的微纤丝、绒球以及非结晶区纤维的攻击,可以带来肉眼可见的织物平整的功效(去毛球、改善触感),以及如前所述,减少/防止颗粒类污垢(比如炭黑)再污染的功效(维护织物白度)。本文中的纤维素酶的切割指数是表征用纤维素酶处理织物后在织物表面产生还原末端的能力的指数。本文中的切割指数可以通过测定织物表面的还原末端的总量来表示。对于还原末端的量的测定,可以根据常规的还原糖测定方法,例如,可以根据如下原理进行:溶液中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的还原末端、织物表面的还原末端在碱性和高温条件下,能够将cu2+还原成cu+,cu+进一步与新亚铜试剂生成黄色络合物;黄色络合物的在454nm吸光度值与还原末端的含量成比例关系,可以使用分光光度计测试特征吸收波长454nm的吸光度值,来计算相应的以还原糖质量表示的还原末端的量。在本发明中,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大于等于1意味着,纤维素酶在织物表面切割产生1个单位的还原末端的同时,洗涤水中要产生至少1个单位的存在于尺寸小于等于0.22μm的微纤维和/或可溶性多糖上的还原末端。换言之,整个洗涤体系中,要求纤维素酶对棉织物切割作用的同时,也对纤维进行了水解并释放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防止洗涤体系中产生、累积容易粘附在陪洗织物上的纤维片段。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的比值越大,意味着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越多,对减轻或改善因织物混洗造成的串色问题越有利。随着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的增大,含纤维素的织物尤其是棉织物或含棉织物在洗涤过程中被损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甚至存在快速破洞的风险。因此,本发明还优选的是,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性能之比不大于70。本发明优选的特定纤维素酶是指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例如不小于2)且不大于70的纤维素酶。更优选地,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大于50,不大于40,不大于30,不大于20。在本发明中,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可以如下测定:用纤维素酶(或含纤维素酶的组合物)处理织物后,测定溶液中尺寸小于等于0.22μm的微纤维和可溶性多糖的还原末端的总量与在该织物表面的还原末端的总量的比值。上述“用纤维素酶(或含纤维素酶的组合物)处理织物”可以在室温至40℃下例如25℃下进行,可以进行20至40分钟例如30分钟,可以在搅拌下进行,例如转速500rpm下进行。上述“含纤维素酶的组合物”例如包括织物清洁产品、织物调理产品或含有纤维素酶的其它产品。处理过程中体系中的纤维素酶浓度为0.02g/l。特别是,本发明中所述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可以根据实施例部分的测试方法1进行。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清洁组合物,其包含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和上述特定纤维素酶,所述特定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更优选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或不大于20。使用所述清洁组合物可以显著减轻或改善因混洗造成的织物串色问题的程度。所述清洁组合物可以为任何已知形式,例如固体、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形式。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是指可以给织物提供清洁效果的组合物。清洁组合物可以含有一种或者多种纤维素酶,但至少包含一种根据以上所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并且,上述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占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的总重量的0.001重量%至20重量%,优选0.01重量%至10重量%,更优选0.01-5重量%,例如0.1重量%,0.3重量%,0.5重量%,1重量%,2重量%,3重量%,4重量%。清洁组合物含有一种或多种本领域常规的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可以属于任意类别,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或两性离子类,并且其可以按照最终用途来选择。所述表面活性剂优选占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的1重量%至90重量%(例如2重量%、3重量%、4重量%、6重量%、7重量%、8重量%、9重量%、10重量%、20重量%、30重量%、40重量%、50重量%、70重量%、80重量%)、更优选5重量%至70重量%、再更优选15重量%至60重量%。可以用于本发明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碳原子数为10-18的烷基硫酸盐、碳原子数为8-20的醇的烷氧基化物的硫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硫酸酯盐、烷烃磺酸盐、α-烯烃磺酸盐、α-磺基脂肪酸盐、α-磺基脂肪酸烷基盐或脂肪酸盐。作为这些盐的反离子,优选为碱金属盐或胺类,特别优选为钠、钾、单乙醇胺、二乙醇胺。可以用于本发明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聚氧化烯烷基(碳原子数为8-20)醚、烷基糖苷、聚氧化烯烷基(碳原子数为8~20)苯基醚、聚氧化烯山梨醇酐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22)酯、聚氧亚烷基二醇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22)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可以用于本发明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式为r4r5r6r7n+x-的水溶性季铵化合物,式中:r4为含10-20个碳原子的烷基,r5,r6,r7各自为c1-c4烷基;x-为阴离子,如氯离子。可以用于本发明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烷基甜菜碱、烷基羟磺基甜菜碱、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烷基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烷基氧化铵、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羧酸型咪唑啉等。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还可以含有本领域常规使用的一种或多种其它成分,例如,除了纤维素酶之外的其它酶(例如蛋白水解酶、淀粉分解酶、脂肪分解酶等)、有机酸或其盐、螯合剂、皂剂、漂白剂、漂白活化剂、ph调节剂、香料、荧光增白剂、污垢悬浮剂、水溶助剂、杀菌剂、防腐剂、泡沫调节剂、稳定剂、流变改性剂等等。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调理组合物,所述调理组合物包含至少一种织物调理剂和上述特定纤维素酶;所述织物调理剂例如选自织物柔软剂、防静电剂、织物蓬松剂、增白剂、赋香剂、除菌剂、除螨剂、去异味剂等,所述特定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更优选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或不大于20。使用所述调理组合物,可以显著减轻或改善因混洗造成的织物串色问题的程度。所述调理组合物可以含有一种或者多种纤维素酶,但至少包含一种根据以上所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并且,上述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占本发明的调理组合物的总重量的0.001重量%至20重量%,优选0.01重量%至10重量%,更优选0.01-5重量%,例如0.1重量%,0.3重量%,0.5重量%,1重量%,2重量%,3重量%,4重量%。所述织物调理剂优选占本发明的调理组合物的1重量%至90重量%、更优选5重量%至70重量%、再更优选10重量%至60重量%。所述调理组合物用在洗衣过程中的漂洗循环中,或者单独使用,可以起到织物柔软、抗静电、蓬松、增白、增香、杀菌、除螨、去异味等功能,通过在调理组合物中使用本发明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还能起到显著减轻或改善混洗时漂洗阶段造成的织物串色问题。本发明的调理组合物也可以另外包含一种或多种其它成分,例如前述针对清洁组合物描述的那些其它成分。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增效组合物,所述增效组合物包含上述特定纤维素酶和任选存在的助剂,所述特定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不小于1且不大于70,优选不大于50,更优选不大于40或不大于30或不大于20。所述增效组合物可以含有一种或者多种纤维素酶,但至少包含一种根据以上所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并且,上述定义的特定纤维素酶占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的总重量0.1重量%-100重量%,例如1重量%,5重量%,10重量%,50重量%,70重量%,90重量%,95重量%。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可以是固体和/或液体产品,也可以以单剂量的包装形式呈现,比如增效胶囊。所述增效组合物用于与其它组合物(例如清洁组合物和/或调理组合物等)配合使用,赋予其它组合物防串色(或防纤维粘附)、护色等功能或者对防串色(或防纤维粘附)、护色功能起到增强作用。所述增效组合物的特点是活性成分包含上述的特定纤维素酶。所述增效组合物优选在洗涤过程中发挥作用。在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中可以包含助剂,根据具体需要,可以选择液体助剂或固体助剂,所述助剂的具体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硫酸钠、淀粉、水、醇类,例如丙二醇、甘油、乙二醇、丁二醇等,以及前述针对清洁组合物描述的那些其它成分。助剂可以占所述增效组合物的0-99重量%,例如,1重量%,2重量%,3重量%,4重量%,5重量%,7重量%,10重量%,15重量%,20重量%,30重量%,40重量%,50重量%,60重量%。在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中优选不包含表面活性剂,但是,如果需要,也可以包含少量的表面活性剂,比如占所述增效组合物的不大于10重量%(例如8重量%、7重量%、6重量%、5重量%、4重量%、3重量%、1重量%)的表面活性剂。此处的表面活性剂优选选自前面所描述的表面活性剂。在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中优选不包含织物调理剂,但是,如果需要,也可以包含少量的织物调理剂,比如占所述增效组合物的不大于10重量%(例如8重量%、6重量%、4重量%、3重量%、2重量%、1重量%、0.5重量%、0.2重量%、0.1重量%)的织物调理剂。此处的织物调理剂优选选自前面描述的织物调理剂。所述增效组合物可以仅由纤维素酶(包含上述特定纤维素酶)组成;或者可以由纤维素酶(包含上述特定纤维素酶)和助剂组成;或者可以由纤维素酶(包含上述特定纤维素酶)、助剂和少量表面活性剂组成。在本发明中,所述纤维素酶在测试或洗涤或调理或处理过程中的浓度可以例如为0.00001-1g/l,例如为0.001g/l、0.005g/l、0.01g/l、0.03g/l、0.04g/l、0.05g/l、0.06g/l、0.07g/l、0.08g/l、0.09g/l。当将增效组合物与其它组合物(例如清洁组合物、调理组合物)配合使用时,其用量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使得在最终使用过程中纤维素酶保持在例如0.01-2g/l即可,例如为0.02g/l、0.03g/l、0.04g/l、0.06g/l、0.08g/l、0.1g/l、0.3g/l、0.5g/l、0.7g/l、1.0g/l、1.5g/l。本发明的清洁组合物、调理组合物和增效组合物的形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实现清洁、调理和增效的功能即可,例如可以为固体、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形式,也可以以固体、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形式存在胶囊中。所述胶囊的壳体由水可溶性或水可崩解性材料制成。如果以胶囊形式存在,所述清洁组合物、所述调理组合物和所述增效组合物可以分别存在与不同的胶囊中。所述清洁组合物胶囊、所述调理组合物胶囊和所述增效组合物胶囊可以二者或三者相互连接形成组合胶囊。本申请还提供清洁织物的方法和调理织物的方法,在所述清洁织物的方法和调理织物的方法中,使用本发明的特定纤维素酶和/或所述清洁组合物和/或调理组合物和/或增效组合物。在本发明中,当定义组合物(包括清洁组合物、调理组合物和增效组合物等)中的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时,该比值是使用组合物本身(包括清洁组合物、调理组合物和增效组合物等)根据本发明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测试方法1: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和切割指数之比的测定使用150ml的烧杯称取0.5gjb00白布(纯棉梭织白布,3×3cm2规格)加100ml0.2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ph7.0)和一定量纤维素酶或含纤维素酶的组合物(使得溶液中纤维素酶的浓度为约0.02g/l),在室温下(25℃),用磁力搅拌器搅拌30min,转速500rpm。(1)处理完成后,取出约50ml的处理液。用0.22μm滤膜进行过滤,去除水中的大尺寸纤维。在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待测液和空白反应液(磷酸盐缓冲溶液)、4.00ml2%na2co3溶液、2.00ml0.4g/lcuso4·5h2o溶液,混合器混匀。加入2.00ml0.8g/l新亚铜试剂,在80℃水浴中反应5min,迅速放入冰水浴中冷却5min,震荡混匀,在室温条件下静置10min。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测试454nm的吸光度值。若测试吸光度值不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需要对待测样进行一定比例稀释后,开展显色反应。使用系列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在上述反应体系中的吸光度值做标准线性曲线。获得吸光度值与葡萄糖标准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要求线性相关系数r2≧0.999。基于上述吸光度值和标准线性曲线(参见图2),按照公式1,计算还原糖的量:c1=100×[(a-a0-b)/a]×r公式1式中:a——样品测试所得吸光度值;a0——空白反应液的吸光度值;a、b——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c1——还原糖的量μg;r——待测液稀释比例。还原糖的量越高,处理液中还原末端的含量越高,纤维素的糖化指数就越高,说明纤维素酶对纤维的糖化性能越好。(2)取出洗后jb00白布,使用1.5l去离子水漂洗2次,置于40℃烘干。将烘干的jb00用干净的剪刀剪成碎末状并混合均匀,置于干燥器干燥过夜。称取约0.1g上述碎末状、干燥过夜的jb00,记录实际称量质量m1。加入1.00ml去离子水、4.00ml2%na2co3溶液、2.00ml0.4g/lcuso4·5h2o溶液,混匀。再加入2.00ml0.8g/l新亚铜试剂,在80℃水浴中反应5min,迅速放入冰水浴中冷却5min,震荡混匀,在室温条件下静置10min。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测试454nm的吸光度值。以不添加jb00的反应体系作为空白对照。基于上述吸光度值和标准线性曲线,按照公式2,计算还原糖的量:式中:a——样品测试所得吸光度值;a0——空白反应液的吸光度值;a、b——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m1——jb00布片称样量/g;c2——还原糖的量μg。还原糖的量越高,洗后jb00布面上还原末端含量越高,切割指数就越高,说明纤维素酶对织物表面的切割性能越好。(3)计算: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c1/c2。测试方法2:混洗棉织物的外观变化(串色)评价为了检验织物混洗过程中使用不同洗涤组合物对棉布外观的影响。(1)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混合洗涤,通过测量洗涤前后白色棉布的光线反射情况,从而反映白色棉布的受串色影响的程度。洗涤过程中,红色棉布掉落下来的红色成分(染料和纤维)会沾染到白色棉布上,造成白色棉布整体或局部明显泛红(颜色变化,串色)。使用色度仪测定白色棉布洗涤前后的色度值变化。洗涤前后色度值差值越大,说明混合洗涤后白色棉布受串色的影响越大(沾色和/或粘毛越明显)。具体操作流程:将白色棉布(cn42,纯棉双面针织增白布)在洗衣机中按标准程序用自来水清洗5次,之后用去离子水浸泡1h,悬挂自然晾干。将处理好的cn42裁剪成6×6cm2,四周锁边防止大量掉落纱线。用konicaminoltacm-3600a型色度仪测定uv0%下每片cn42的正反两面4个中心点的色度(取平均值)。使用耐水洗色牢度仪在规定温度(30℃)和洗涤时间(25min)下,加入一定量250ppm硬度的水、100颗钢珠和一定数量的白色棉布(cn42)和市售红色棉布(活性染料、梭织),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质量比为1:3,浴比控制在1:30。加入清洁组合物,开展正常洗涤。洗后取cn42白布用1.5l自来水漂洗2次。重复上述洗涤、漂洗步骤至规定的次数。取出漂洗后的cn42白布平铺于干净的托盘内。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或在不高于55℃下烘干。用konicaminoltacm-3600a型色度仪测定uv0%下每片白布的正反两面4个中心点的色度(取平均值)。洗涤前后的色度值差值,即为白色棉布的外观变化(串色)情况(沾色和/或粘毛程度)。为了区分沾色和粘毛的影响,取一部分cn42在正反双面各缝1块6×6cm2市售聚酯白布(本发明使用的是嘉祥聚酯布,四周反复缝制2次,确保布片缝合紧密),按上述相同的方法,与红色棉布一起混洗。重复洗涤规定次数后,对双面缝合的cn42布片,沿着缝线内侧5mm处将布片剪开,取出中间被包裹的cn42布片。晾干或烘干后,按上述相同的方法,测试洗涤前后的色度差值。在聚酯布双面缝合下,红色纤维因尺寸问题难以透过致密的聚酯布,而洗涤水中的染料可以透过。因此,缝合区的cn42的色度值差值反映的是染料在沾染情况。本方法可以对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混洗时,白色棉布的外观变化进行定量表征。白色棉布洗涤前后色度值差值越大,说明混洗过程中,白色棉布的外观变化越明显(沾色和/或粘毛程度严重);同时,也可以对影响外观的两个方面(沾色、粘毛)进行分别定量评价:同一机洗涤的未缝合处理的cn42和缝合处理的cn42,前者反映的是外观变化的综合程度,后者反映的是沾色程度,两者之差则反映的是粘毛程度。(2)白色棉布在添加了红色纤维的水中洗涤,通过测量洗涤前后白色棉布的光线反射情况,从而反映白色棉布受红色纤维沾染影响的程度。洗涤过程中,在水中的添加一些红色纤维,容易沾染到白色棉布上,造成白色棉布整体或局部明显泛红(颜色变化,串色),洗涤前后色度值差值越大,说明混合洗涤后白色棉布受串色的影响越大(沾色和/或粘毛越明显)。通过在水中额外添加红色纤维,可以用于模拟洗涤过程中,纤维掉落比较严重的情况。无需多次循环洗涤,在该条件下,1次洗涤实验就可以反映出不同含酶洗涤剂样品之间的差异。具体操作流程:先将色布(红色892#机织平纹棉布)用剪刀剪碎(长度小于3mm),再用中通量组织研磨仪研磨色布碎片:设置转速为1700rpm,研磨两次,单次研磨时间为45s,间隔10s,采用15ml不锈钢研磨罐,碎片添加量不多于罐体容量的1/2。收集研磨后纤维,密封保存。将白色棉布(cn42,纯棉双面针织增白布)放入已空洗好的洗衣机中,按标准程序用自来水清洗5次,之后用去离子水浸泡1h,悬挂自然晾干。将处理好的cn42裁剪成6×6cm2,四周锁边防止大量掉落纱线。用konicaminoltacm-3600a型色度仪测定uv0%下每片cn42的正反两面4个中心点的色度(取平均值)。使用耐水洗色牢度仪在规定温度(30℃)和洗涤时间(25min)下,加入250ppm硬度的水100g和0.0256g研磨纤维,用玻璃棒搅拌分散,充分打散聚集的纤维团后,加入一定量清洁组合物、50颗钢珠和10片处理好的白色棉布(cn42)开展正常洗涤。洗后取cn42白布用1.5l自来水漂洗2次,平铺于干净的托盘内。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或在不高于55℃下烘干。用konicaminoltacm-3600a型色度仪测定uv0%下每片白布的正反两面4个中心点的色度(取平均值)。洗涤前后的色度值差值,即为白色棉布的外观变化(串色)情况(沾色和/或粘毛程度)。本方法可以对白色棉布与红色纤维混洗时,白色棉布的外观变化进行定量表征。白色棉布洗涤前后色度值差值越大,说明混洗过程中,白色棉布的外观变化越明显(粘毛程度严重)。(3)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混合洗涤,通过一个专家小组用肉眼定性评价黑色棉布的泛白(串色)情况。洗涤过程中,白色棉布上掉落的纤维容易粘毛到黑色棉布上,导致黑色棉布出现醒目的泛白现象(粘毛)。在固定的光线条件下(一定角度的自然光或者标准光源下),一组经过训练的专家小组(3~10个)通过对不同样品洗涤后的布片表面进行观察,可以对泛白程度进行高低排序。泛白程度排序越高,说明黑色棉布泛白越严重,粘毛越明显。具体操作流程:将一定量的黑色棉布(纯棉双面针织,活性黑染料,也可以直接使用市售的黑色纯棉t恤)放入已空洗好的洗衣机中,用自来水清洗5次,之后用去离子水浸泡1h,悬挂自然晾干。将处理好的黑色棉布裁剪成30×30cm2,四周锁边防止大量掉落纱线。使用市售洗衣机在标准程序下,加入1.5kg白色棉布作为陪洗织物(市售机织白色棉布,用于提供纤维,稍作裁剪,不做其他处理)和2片已锁边的黑色棉布。加入规定量的清洁组合物,用自来水开展正常洗涤。重复洗涤至规定的次数。取出漂洗后的黑色棉布平铺于干净的托盘内,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或在不高于55℃下烘干。3~10个经过训练的专家小组,对洗涤后黑色棉布进行观察。在标准光源下,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洗后黑色棉布的整体泛白程度做出排序。本方法是洗衣机测试,通过专家小组目视评测。这种实际洗涤结果,能够有效反映消费者的使用情况。(4)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混合洗涤,通过计算黑色棉布上粘附的白色纤维数量(总长度),定量描述黑色棉布的粘毛情况。实现原理:白色棉布上掉落的纤维容易沾染到黑色棉布上,在黑色布片上形成显著的明暗差。在标准光源下,通过固定角度,拍摄黑色棉布的表面。微生物学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可以使用类似imagej这类工具,区分图片中“背景”和“粒子”,并对“粒子”进行计数。具体操作流程:将一定量的纯棉双面针织活性黑染色布片放入已空洗好的滚筒洗衣机中,用自来水清洗5次,之后用去离子水浸泡1h,悬挂自然晾干。将处理好的黑色棉布裁剪成6×6cm2,四周锁边防止大量掉落纱线。使用耐水洗色牢度仪在规定温度(30℃)和洗涤时间(25min)下,加入一定量250ppm硬度的水、100颗钢珠和一定数量的jb00白色棉布(用作陪洗织物,提供纤维,仅裁剪,不做特殊处理)和锁边的黑色棉布(jb00与黑色棉布质量比为3:1),浴比控制在1:30。加入规定量的清洁组合物,开展正常洗涤。洗后取黑色棉布用1.5l自来水漂洗2次。重复上述洗涤、漂洗步骤至规定的次数。取出漂洗后的黑色棉布平铺于干净的托盘内,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或在不高于55℃下烘干。固定角度在标准光源下拍照黑色棉布,使用imagej将图片转化成二进制灰度图(8bit),调节合适的阈值大小,再设置合适的size、cirularity等参数,从图中筛选出纤维形状,统计图像界面中的形似纤维的面积。以纤维形状为长方形计,宽度假定为7.3μm,计算每长图片上的白色纤维总长度。测试方法3:白度保持性能测定参考gb/t13174-2008《衣料用洗涤剂去污力及循环洗涤性能的测定》中7.4.1测定白度保持性能的方法,提高炭黑的使用量,以增大样品之间的区分性,减少循环洗涤的次数,考察循环洗涤5次后,白布的白度保持性能。具体操作流程:将纯棉白布jb00、w80a和cn42裁剪成规定大小(比如6×6cm2),用白度计测定每片纯棉白布正反两面的白度(取平均值)。在立式去污机缸中加入1l硬水(水硬度250ppm)、1g国标污液和11g纯炭黑污液。准确称取规定量的清洁组合物,搅拌溶解后,投入jb00、w80a、cn42纯棉白布(各3片),在规定的温度(30℃)下洗涤20min。洗后取jb00、w80a、cn42纯棉白布用1.5l自来水漂洗2次后,将纯棉白布平铺于干净的托盘内,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或在不高于55℃下烘干。用白度计测定每片纯棉白布正反两面的白度(取平均值)。重复上述洗涤、漂洗步骤至规定的次数。在所述洗涤过程中,炭黑颗粒极容易吸附到纯棉白布上,导致纯棉白布的白度值下降。洗涤前后的白度值差值越大,说明炭黑颗粒吸附越多,纯棉白布的白度保持性能越差。测试方法4:去毛球性能测定循环洗涤过程中,由于机械作用,可能引起织物破损,进而使织物表面产生突出的绒毛(纤维末端,未缠绕)或者毛球(缠绕成球状的纤维束),影响织物外观。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采用纯棉厚针织袜,较容易表现出起毛球的性能。洗完后的纯棉厚针织袜,在固定的光线条件下(一定角度的自然光或者标准光源下),一组经过训练的专家小组(6个)通过对袜子表面进行观察,可以对起毛球程度进行高低排序。具体操作流程:将纯棉厚针织袜(本发明使用的是迪卡侬秋冬运动纯棉女袜)放入已空洗好的滚筒洗衣机中,使用市售洗衣机在标准程序下,加入1.5kg陪洗织物(市售涤棉白布,或者涤棉衬衫,不做其他处理)。加入规定量的清洁组合物,用自来水开展正常洗涤。重复洗涤至规定的次数。取出漂洗后的纯棉厚针织袜平铺于干净的托盘内,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或在不高于55℃下烘干。6个经过训练的专家小组,对洗涤后纯棉厚针织袜的袜底、袜面分别进行观察。在标准光源下,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洗后纯棉厚针织袜的起毛球程度做出排序。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清洁组合物见下表1,所使用的调理组合物见下表2,所用的纤维素酶见下表3。表1清洁组合物表2调理组合物组分含量(g)n,n-二(2-牛脂氧基氧乙基)-n,n-二甲基氯化铵20.0乙氧基化牛脂醇5.0盐酸0.08纤维素酶0.01~1.50香精0.2染料0.001水补齐至100表3纤维素酶**根据前述测试方法1的流程和方法,纤维素酶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c1/c2)。实施例1将纤维素酶celluclean5000l加入表1的浓缩洗衣液中(酶添加量1.0重量%),同时,采用不加入纤维素酶的浓缩洗衣液作为对照,根据前述测试方法2(1)所述流程和方法,对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开展了混洗实验,洗衣液浓度为2g/l(酶浓度0.02g/l)。共循环洗涤了5次,并测试了洗涤前后不同cn42的白度值,结果如表4所示。同时,参见图1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其中未沾染红色纤维的cn42白布(左)和与红色棉布混洗后沾染了红色纤维(右)的光学显微镜下照片,其中可以看到红色纤维粘附到白布中。表4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混洗的色度测试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粘毛造成的串色问题是独立于由于染料的沾色造成的串色问题存在的,同时,加入纤维素酶celluclean5000l,分别洗涤1、3、5次,与未添加纤维素酶相比,白色棉布的色度值由于粘毛造成的变化显著较小,说明在清洁组合物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以显著改善混洗导致由于粘毛造成的白色棉织物的串色问题。实施例2将3种纤维素酶加入表1所述的普通洗衣液中(酶添加量0.1%),同时,采用不加入纤维素酶的所述普通洗衣液作为对照,根据测试方法2(3)所述流程和方法,对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开展了波轮机混洗实验。洗衣液浓度为2g/l(酶浓度0.02g/l)。共循环洗涤了5次,并请6位专业的评价人员对洗后黑色棉布的泛白情况进行目视排序,将评价结果取平均值,结果如表5所示。表5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混洗的目视评价普通洗衣液评价结果的平均值*无纤维素酶3.30.1%suhongb9991.70.1%celluclean5000l2.00.1%carezymepremium4500l3.0*排序数字越大,织物泛白越厉害,代表其粘毛程度越严重。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循环洗涤5次,与未添加纤维素酶的清洁组合物相比,使用添加了纤维素酶的清洁组合物使得黑色棉布的泛白程度较低,说明在清洁组合物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以改善与深浅色织物混洗导致的黑色棉织物的泛白(粘毛)的情况。同时,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数值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特别是,纤维素酶suhongb999(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为10.8)和celluclean5000l(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为3.2)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实施例3将纤维素酶celluclean5000l加入表2的织物调理剂中(酶添加量1.0重量%),同时,采用不加入织物调理剂以及不加入纤维素酶的织物调理剂作为对照,根据测试方法2(1)所述流程和方法,对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开展了混洗实验。每次洗涤完,将白色棉布投入烧杯中,加入0.5l水和0.84g的织物调理组合物,在60r/min的转速下搅拌5min,然后再将白色棉布放入漂洗器中脱水晾干。重复上述洗涤、漂洗、织物调理剂浸泡处理、漂洗的步骤至规定的次数(洗涤+织物调理组合物浸泡,循环5次),测试了洗涤、浸泡处理前后白色棉布的白度值,结果如表6所示。表6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混洗的色度测试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粘毛造成的串色问题是独立于由于颜料的沾色造成的串色问题而存在的,同时,与未添加纤维素酶的织物调理组合物浸泡相比,使用添加了纤维素酶的织物调理组合物浸泡使得由粘毛造成的白色棉布的色度值变化较小,说明在织物调理组合物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以改善与有色织物混洗由于粘毛而导致的白色棉织物的变色情况。实施例4将5种不同的纤维素酶加入表1的浓缩洗衣液中(酶添加量1.0重量%),根据测试方法2(2)所述流程和方法,对白色棉布与红色纤维(机织布研磨产物)开展了1次洗涤实验,洗衣液测试浓度为2g/l(酶浓度0.02g/l)。并测试了洗涤前后白色棉布的色度值变化,结果如表7所示。表7与红色纤维(机织布研磨产物)混洗1次白布的色度测试结果浓缩洗衣液δe1.0%suhongb9992.001.0%celluclean5000l2.191.0%revitalenz2002.351.0%carezymepremium4500l2.431.0%bitouchfcl752.37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洗衣液中加入不同的纤维素酶,洗涤1次即可表现出不同的防串色效果。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越大,能够更好地改善混洗过程导致的串色(粘毛)问题。尤其是suhongb999(比值10.8)、celluclean5000l(比值3.2)、revitalenz200(比值2.7)、bitouchfcl75(比值2.0),能够改善混洗过程导致的串色(粘毛)问题。实施例5将4种不同的纤维素酶加入表1的浓缩洗衣液中(酶添加量1.0重量%),根据测试方法2(1)所述流程和方法,对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开展了混洗实验,为了提高不同样品之间的区分性,本实施例中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的比例提高至1:10,浴比为1:20,洗衣液测试浓度为2g/l(酶浓度0.02g/l)。共循环洗涤了5次,并测试了洗涤前后不同cn42的色度值变化,结果如表8所示。表8白色棉布与红色棉布混洗的色度测试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越大,能够更好地改善混洗过程导致的串色(粘毛)问题。尤其是celluclean5000l(比值3.2)、biotouchfcl75(比值2.0)和revitalenz200(比值2.7),能够改善混洗过程导致的粘毛问题。实施例6将3种纤维素酶加入表1的普通洗衣液中,根据测试方法2(4)所述流程,对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开展了混洗实验。共循环洗涤了5次,对洗后黑色棉布拍照,并用imagej软件对纤维进行长度定量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图3显示了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混洗后的光学显微镜下照片用imagej反色处理后的图像,显示了粘到黑色布的纤维中的白色纤维。表9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混洗粘毛情况普通洗衣液沾染纤维总长度μm1.0%celluclean5000l891.0%suhongb999811.0%carezymepremium4500l93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越高,黑色棉布粘的白色纤维总长度越小,说明了黑色棉布的粘毛越少。尤其是suhongb999和celluclean5000l,能够减小粘毛的总长度。实施例7分别将suhongb999和carezymepremium4500l添加到表1的普通洗衣液中,根据测试方法2(3)所述流程和方法,对黑色棉布与白色棉布开展了混洗实验,进一步增加循环洗涤次数至20次,如图4所示,使用含carezymepremium4500l的清洁组合物处理的黑色棉布泛白程度明显高于使用suhongb999的清洁组合物处理的黑色棉布。进一步证实,纤维素酶的糖化指数与切割指数之比越高,越有利于改善混洗过程中黑色棉布的泛白情况。实施例8将3种纤维素酶添加到表1的浓缩洗衣液中,根据测试方法3所述流程和方法,测试了对炭黑颗粒污垢的白度保持性能。通过测试洗涤前后白布的白度变化值表征,白度值差值越小,表示洗涤前后,颗粒类炭黑污垢的沾染量越小。结果如表10所示。表10不同纤维素酶对炭黑的白度保持性能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到,纤维素酶的白度保持性能高低与其防串色(粘毛和/或沾色)性能并无直接联系,比如revitalenz200的防串色(粘毛和/或沾色)性能差于suhongb999,但是其白度保持性能却略优于suhongb999;再比如,celluclean5000l的防粘毛和/或沾色的性能差于suhongb999,但是其白度保持性能优于suhongb999。由此可以认为,纤维素酶在维护白度/防止颗粒类污垢沾染方面的作用机理与其防粘毛和/或沾色机理并不相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根据纤维素酶对颗粒类污垢(比如炭黑)的白度维护性能预测或联想到其防粘毛和/或沾色性能。实施例8将celluclean5000l和carezymepremium4500l分别添加到表1的普通洗衣液中,根据测试方法4所述流程和方法,测试了循环洗涤15次后,纯棉厚针织袜的起毛球性能。结果如图5。使用含celluclean5000l的清洁组合物洗后的袜底出现了明显的起毛球现象,而使用含carezymepremium4500l清洁组合物洗后袜底表面平整。而如前面实验所验证,含celluclean5000l的清洁组合物的防串色效果明显优于含carezymepremium4500l的清洁组合物。由此可以认为,纤维素酶在去毛球的作用机理与其防串色(粘毛和/或沾色)机理并不相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根据纤维素酶的去毛球性能,预测或联想到其防粘毛和/或沾色性能。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多种变化和修改。所有此类变化和修改方案应认为均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