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级乳酸菌培养基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3410发布日期:2020-07-31 22:17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级乳酸菌培养基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在乳制品发酵、功能性食品、饲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乳酸菌在调味品发酵中也常用于改善产品风味、增加不挥发酸含量,诸如酱油酿造、食醋生产、泡菜发酵等经常添加乳酸菌。乳酸菌的添加不仅仅只是增加有益代谢产物,乳酸菌本身作为一种益生菌保留在泡菜等产品中,也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目前国内外培养乳酸菌的方法主要用化学合成培养基,或者诸如乳制品、大豆肽、果蔬汁等高成本原料,并且发酵工序繁杂;例如,一种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方法(cn102191202b)中公布了一种以大豆肽、料乳、果蔬汁为原料的高密度发酵培养基,但是原料中大豆肽、果蔬汁、料乳价格都较高,不适于应用于调味品发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食用级乳酸菌培养基及其应用,本发明以酱油沉淀、糖醪液为原料的培养基,所有乳酸菌发酵培养基都来自发酵工厂自由发酵副产物,成本低廉,并且提高了调味品发酵风味。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组分按体积百分含量包括酱油沉淀1%~5%,糖醪液1%~4%,其余用水补足,ph为5.4~5.6。

进一步地,所述酱油沉淀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g/100ml~1.2g/100ml,低聚肽含量为4.0g/100ml~10g/100ml,总酸含量为2.0g/100ml~3.0g/100ml。

进一步地,所述低聚肽的分子量为140da~500da。

上述一种发酵培养基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经发酵培养基培养的乳酸菌,用于食品发酵。

进一步地,所述食品发酵包括液态醋酿造、固态醋酿造、酱油酿造。

进一步地,将活化后的乳酸菌在改良mrs培养基中活化后,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最后接种至食品发酵过程进行发酵。

进一步地,发酵培养基用于食品级乳酸菌培养方法包括:将斜面活化后的乳酸菌在改良mrs培养基中活化2~3代,而后按照1~5%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35℃~38℃培养24h~28h,而后按照1%~5%的接种量加入液态醋发酵或者酱醪发酵过程中。

进一步地,所述改良mrs培养基组分包括:蛋白胨8.0g~12.0g,牛肉膏7.0g~10.0g,酵母膏2g~6.0g,柠檬酸氢二铵1g~2.0g,葡萄糖15.0g~30.0g,吐温801.0ml~2.0ml,乙酸钠3.0g~6.0g,磷酸氢二钾1.5g~2.0g,硫酸镁0.45g~0.6g,硫酸锰0.15g~0.4g,硫酸亚铁0.08g~0.12g,琼脂15.0g~20.0g,蒸馏水1000ml,ph5.3~6.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以酱油沉淀、糖醪液为原料的培养基,所有乳酸菌发酵培养基都来自发酵工厂自由发酵副产物,成本低廉,并且提高了调味品发酵风味,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发酵培养基的原料全部来自工厂发酵中间产物或副产物,不再添加其他物质,简单易行;

2、本发明提供的发酵培养基培养获得的乳酸菌活菌数达到8.2×1010~2.3×1011cfu/ml,优于mrs培养基。

3、本发明提供的发酵培养基培养的乳酸菌可直接用于液态醋、固态醋、酱油发酵,利于提升产品风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挑取在改良mrs斜面上活化好的植物乳杆菌cgmcc1.16089分别至改良mrs培养基中活化两代,37℃培养24h;然后以2%的接种量分别接种至改良mrs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中(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ml),37℃培养24h。

上述改良mrs活化两代具体操作步骤为:接种一环乳酸菌至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然后再以3%接种量转接至新鲜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

上述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酱油沉淀2.5%,糖醪液2%,ph为5.5。酱油沉淀的低聚肽含量为7.2g/100ml,总酸含量为2.3g/100ml,氨氮含量为1.13g/100ml。

上述改良mrs培养基组分为:蛋白胨10.0g,牛肉膏10.0g,酵母膏5.0g,柠檬酸氢二铵2.0g,葡萄糖20.0g,吐温801.0ml,乙酸钠5.0g,磷酸氢二钾2.0g,硫酸镁0.58g,硫酸锰0.25g,硫酸亚铁0.12g,琼脂18.0g,蒸馏水1000ml,ph5.5。

针对最后37℃培养24h后,对改良mrs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的细菌数进行测定,发现改良mrs培养基细菌总数为7.6×109cfu/ml,而用发酵培养基的细菌总数为8.3×1010cfu/ml,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发酵培养基更适于乳酸菌的生长。

实施例2

挑取在改良mrs斜面上活化好的植物乳杆菌cgmcc1.16089分别至改良mrs培养基中活化两代,37℃培养24h;然后以2%的接种量分别接种至发酵培养基1和发酵培养基2中(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ml),37℃培养24h。

上述改良mrs活化两代具体操作步骤为:接种一环乳酸菌至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然后再以3%接种量转接至新鲜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

上述发酵培养基1和发酵培养基2的组分均为:酱油沉淀2.5%,糖醪液2%,ph为5.5;发酵培养基1和发酵培养基2的氨氮和总酸也相同,分别为1.18g/100ml和2.15g/100ml,其区分在于:发酵培养基1的低聚肽含量为4.5g/100ml,而发酵培养基2的低聚肽含量为8.5g/100ml。

针对最后37℃培养24h后,对发酵培养基1和发酵培养基2的细菌数进行测定,发现发酵培养基1细菌总数为1.8×1010cfu/ml,而用发酵培养基2的细菌总数为1.2×1011cfu/ml,发酵培养基2更适于乳酸菌的生长,说明酱油沉淀中的低聚肽含量对乳酸菌的生长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低聚肽含量越高乳酸菌涨势越好。

实施例3

挑取在改良mrs斜面上活化好的植物乳杆菌cgmcc1.16089分别至改良mrs培养基中活化两代,37℃培养24h;然后以2%的接种量分别接种至发酵培养基3和发酵培养基4中(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ml),37℃培养24h。

上述改良mrs活化两代具体操作步骤为:接种一环乳酸菌至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然后再以3%接种量转接至新鲜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

上述发酵培养基3和发酵培养基4的组分均为:酱油沉淀2.5%,糖醪液2%,ph为5.5;发酵培养基3和发酵培养基4的氨氮、低聚肽含量均一致,分别为1.16g/100ml和7.8g/100ml,其主要区别在于:发酵培养基3的总酸含量为2.9g/100ml,而发酵培养基4的总酸含量为2.1g/100ml。

针对最后37℃培养24h后,对发酵培养基3和发酵培养基4的细菌数进行测定,发现发酵培养基3细菌总数为3.4×1010cfu/ml,而用发酵培养基4的细菌总数为2.6×1011cfu/ml,发酵培养基4更适于乳酸菌的生长,说明酱油沉淀中的总酸含量对乳酸菌的生长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总酸含量越低乳酸菌涨势越好,虽然经调整后ph都一致,但是生成的盐对乳酸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实施例4

挑取在改良mrs斜面上活化好的植物乳杆菌cgmcc1.16089分别至改良mrs培养基中活化两代,37℃培养24h;然后以2%的接种量接种至改良mrs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中(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ml),37℃培养24h。培养好的乳酸菌按照1%的比例、安琪酵母耐高温活性干酵母按照千分之一的比例,接种到大米和水分按照1:4配制并经酶解的糖醪液中(还原糖浓度为238g/l),30℃培养72h进行酒精发酵,而后接入1%的巴氏醋杆菌cgmcc1.1810进行醋酸发酵,发酵96h后获得液态醋。

上述改良mrs活化两代具体操作步骤为:接种一环乳酸菌至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然后再以3%接种量转接至新鲜改良mrs培养基中,37℃培养26h。

上述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酱油沉淀2.5%,糖醪液2%,ph为5.5。酱油沉淀的低聚肽含量为7.6g/100ml,总酸含量为2.2g/100ml,氨氮含量为1.16g/100ml。

对所获得的液态醋醋酸含量、乳酸含量进行测定,发现采用改良mrs培养基制备的液态醋醋酸和乳酸含量分别为6.3g/100ml和0.38g/100ml,而采用发酵培养基制备的液态醋醋酸和乳酸含量分别为6.6g/100ml和0.62g/100ml。说明采用发酵培养基制备液态醋效果优于改良mrs培养基,表明其在食品发酵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4采用的检测方法如下所示:

(1)低聚肽检测方法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麦低聚肽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为tskgelg2000swxl300mm×7.8mm;流动相为v(乙腈):v(水):v(三氟乙酸)=45:55:0.1;检测波长:uv220nm;体积流量0.5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10μl。4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肽标准品为:细胞色素c(mw12500),杆菌酶(mw1450),乙氨酸-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mw451),乙氨酸-乙氨酸-乙氨酸(mw189)。

(2)总酸和氨氮的检测方法参见国标gb/t12456-2008和gb5009.235-2016。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