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0002]
共培养,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建立更类似于体内环境的培养体系,尽可能使体外环境与体内环境相吻合,从而使细胞间能相互沟通信息,相互支撑生长增殖,人们在细胞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细胞共培养技术,共培养体系主要用于诱导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诱导细胞自身分化,维持细胞功能和活力,对细胞增殖进行调控,促进早期胚胎的发育和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0003]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共培养设备大都有结构坚固的优点,但是培养细胞时,若细胞的营养液不足,则需要通过注射器滴入或注入其内部,但是每次注入都需要添加抗生素以防止污染,工作流程较长,故而提出一种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来解决上诉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0004]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具备优化添加营养液操作流程的优点,解决了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共培养设备大都有结构坚固的有点,但是培养细胞时,若细胞的营养液不足,则需要通过注射器滴入或注入其内部,但是每次注入都需要添加抗生素以防止污染,工作流程较长的问题。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为实现上述优化添加营养液操作流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包括供给管,所述供给管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橡皮塞,所述橡皮塞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供给管上方的连接杆,所述供给管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位于橡皮塞下方的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开设有出液孔,所述供给管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位于托板下方的给液块,所述给液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密封垫,所述给液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内侧壁与密封垫外侧壁接触的挡环,所述给液块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供给管下方的拉块,所述给液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位于拉块外侧且底部与供给管的内腔底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给液块的顶部开设有延伸至给液块右侧的输液孔,所述给液块通过输液孔连通有贯穿并延伸至供给管右侧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右侧连通有共培养装置,所述共培养装置的顶部连通有压力控制仪,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和拉块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握板。
[0008]
优选的,所述供给管的右侧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连接管位于腰型孔内部且可通过腰型孔上下滑动。
[0009]
优选的,所述出液孔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出液孔呈环形分布于托板的内部。
[0010]
优选的,所述密封垫呈环形,且所述密封垫的截面呈直角梯形,密封垫的底部内径
与输液孔内径相等。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第一弹簧和四个所述第二弹簧分别呈环形分布于给液块的上下两侧,且四个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均与挡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小于第二弹簧的弹力。
[0012]
优选的,所述挡环的顶部与托板的底部接触,且挡环的截面呈l型。
[0013]
(三)有益效果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
该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通过设置握板,当需要加入营养液时,向上拉动上方握板,使连接杆带动橡皮塞向上移动并使橡皮塞与托板之间形成一个负压空腔,随后将装有营养液的注射器针管从橡皮塞上方插入负压空腔内部并将营养液注射至负压空腔内部,随后拉动下方握板,使给液块和密封垫向下移动且第二弹簧压缩,同时挡环在第一弹簧弹力的作用下顶部持续与托板接触,当密封垫与托板脱离接触时,负压空腔通过出液孔、输液孔和连接管与共培养装置连通,从而使负压空腔内的压力与共培养装置内部平衡,从而使位于托板上的液体通过出液孔、输液孔和连接管进入培养装置内部,且与培养装置连通的压力控制仪可保证培养装置内部的气压不会因与负压空腔连通产生气压波动,通过以上设置,该装置在加入营养液时不会与外界空气接触,防止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对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无需在加入营养液后需要加入抗生素,具备了优化添加营养液操作流程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弹簧与挡环连接仰视图。
[0018]
图中:1供给管、2橡皮塞、3连接杆、4托板、5出液孔、6给液块、7密封垫、8第一弹簧、9挡环、10拉块、11第二弹簧、12输液孔、13连接管、14共培养装置、15压力控制仪、16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
请参阅图1-2,一种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包括供给管1,供给管1的右侧开设有腰型孔,连接管13位于腰型孔内部且可通过腰型孔上下滑动,供给管1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橡皮塞2,橡皮塞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供给管1上方的连接杆3,供给管1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位于橡皮塞2下方的托板4,托板4的顶部开设有出液孔5,出液孔5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出液孔5呈环形分布于托板4的内部,供给管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位于托板4下方的给液块6,给液块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密封垫7,密封垫7呈环形,且密封垫7的截面呈直角梯形,密封垫7的底部内径与输液孔12内径相等,给液块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和第二弹簧11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第一弹簧8和四个第二弹簧11分别呈环
形分布于给液块6的上下两侧,且四个第一弹簧8的顶部均与挡环9固定连接,第一弹簧8的弹力小于第二弹簧11的弹力,第一弹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内侧壁与密封垫7外侧壁接触的挡环9,挡环9的顶部与托板4的底部接触,且挡环9的截面呈l型,给液块6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供给管1下方的拉块10,给液块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位于拉块10外侧且底部与供给管1的内腔底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11,给液块6的顶部开设有延伸至给液块6右侧的输液孔12,给液块6通过输液孔12连通有贯穿并延伸至供给管1右侧的连接管13,连接管13的右侧连通有共培养装置14,共培养装置14的顶部连通有压力控制仪15,压力控制仪15的型号可为ywk-50-c,连接杆3的顶部和拉块10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握板16,通过设置握板16,当需要加入营养液时,向上拉动上方握板16,使连接杆3带动橡皮塞2向上移动并使橡皮塞2与托板4之间形成一个负压空腔,随后将装有营养液的注射器针管从橡皮塞2上方插入负压空腔内部并将营养液注射至负压空腔内部,随后拉动下方握板16,使给液块6和密封垫7向下移动且第二弹簧11压缩,同时挡环9在第一弹簧8弹力的作用下顶部持续与托板4接触,当密封垫7与托板4脱离接触时,负压空腔通过出液孔5、输液孔12和连接管13与共培养装置14连通,从而使负压空腔内的压力与共培养装置14内部平衡,从而使位于托板4上的液体通过出液孔5、输液孔12和连接管13进入培养装置14内部,且与培养装置14连通的压力控制仪15可保证培养装置14内部的气压不会因与负压空腔连通产生气压波动,通过以上设置,该装置在加入营养液时不会与外界空气接触,防止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对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无需在加入营养液后需要加入抗生素,具备了优化添加营养液操作流程的优点。
[0021]
综上所述,该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装置,通过设置握板16,当需要加入营养液时,向上拉动上方握板16,使连接杆3带动橡皮塞2向上移动并使橡皮塞2与托板4之间形成一个负压空腔,随后将装有营养液的注射器针管从橡皮塞2上方插入负压空腔内部并将营养液注射至负压空腔内部,随后拉动下方握板16,使给液块6和密封垫7向下移动且第二弹簧11压缩,同时挡环9在第一弹簧8弹力的作用下顶部持续与托板4接触,当密封垫7与托板4脱离接触时,负压空腔通过出液孔5、输液孔12和连接管13与共培养装置14连通,从而使负压空腔内的压力与共培养装置14内部平衡,从而使位于托板4上的液体通过出液孔5、输液孔12和连接管13进入培养装置14内部,且与培养装置14连通的压力控制仪15可保证培养装置14内部的气压不会因与负压空腔连通产生气压波动,通过以上设置,该装置在加入营养液时不会与外界空气接触,防止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对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无需在加入营养液后需要加入抗生素,具备了优化添加营养液操作流程的优点,解决了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共培养设备大都有结构坚固的有点,但是培养细胞时,若细胞的营养液不足,则需要通过注射器滴入或注入其内部,但是每次注入都需要添加抗生素以防止污染,工作流程较长的问题。
[00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3]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