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益生菌生产传输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6176发布日期:2021-08-06 13:0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益生菌生产传输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益生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益生菌生产传输桶。



背景技术: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对肠道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传输桶进行培养和传输,常见的传输桶分为主培养桶和次培养桶,不方便进行统一管理,传输效率和培养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益生菌生产传输桶,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传输效率和培养效率,方便移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它包含桶体、锁扣、盖体、锁环、万向轮、转轴、电机、电机座、隔板、搅拌棒、一号管道、二号管道、培养液箱、一号阀门,二号阀门、三号阀门、四号阀门、一号抽液泵、二号抽液泵、温度传感器、浓度传感器、出液管、五号阀门、液位传感器和触控屏;桶体的外侧壁设有锁扣,桶体的上侧利用合页铰接有盖体,盖体的外侧壁上设有锁环,锁环与锁扣配合设置,桶体下侧设有万向轮,桶体的内侧设有转轴,转轴的下端利用密封轴承穿过桶体下侧壁后,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桶体的底部设有电机座,电机固定于电机座上,桶体内的转轴上利用密封轴承等距套设有三个隔板,隔板固定于桶体内侧壁上,三个隔板将桶体隔开形成四个腔体,腔体内的转轴上均左右对称设置有搅拌棒,并且该腔体左侧贯通设有一号管道,桶体的左侧设有二号管道,一号管道的左端贯通二号管道的右侧设置,二号管道的下侧闭合设置,并且二号管道的上侧贯通培养液箱底部设置,培养液箱的右侧与桶体的左侧固定设置,四个一号管道从上至下分别设有一号阀门,二号阀门、三号阀门和四号阀门,二号管道上设有一号抽液泵和二号抽液泵,一号抽液泵位于培养液箱与一号阀门之间,二号抽液泵位于二号阀门和三号阀门之间,隔板上和桶体下侧内壁均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于浓度传感器的左侧,出液管与桶体中最下侧的腔体贯通设置,出液管位于桶体的右侧,出液管上设有五号阀门,桶体的前侧内壁设有液位传感器,桶体的前侧设有触控屏,电机、一号抽液泵、二号抽液泵、温度传感器、浓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均与触控屏电控连接,电机、一号抽液泵、二号抽液泵、温度传感器、浓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触控屏均外接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的盖体内侧壁环设有密封条,密封条与桶体的外侧壁抵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盖体的上侧设有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的桶体与万向轮之间通过减震装置连接,减震装置由支腿、限位块、弹簧套和弹簧构成,支腿的顶部与桶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支腿的下端穿过弹簧套的上侧壁后,与弹簧抵触设置,弹簧位于弹簧套内,支腿的下端利用限位块与弹簧套的上侧壁活动卡接,弹簧套的底部与万向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桶体的底部设有电机盖,电机与电机座均位于电机盖内。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生产传输桶,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传输效率和培养效率,方便移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桶体1、锁扣1-1、盖体2、密封条2-1、把手2-2、锁环2-3、减震装置3、支腿3-1、限位块3-2、弹簧套3-3、弹簧3-4、万向轮4、转轴5、电机6、电机座7、电机盖8、隔板9、搅拌棒10、一号管道11、二号管道12、培养液箱13、一号阀门14,二号阀门15、三号阀门16、四号阀门17、一号抽液泵18、二号抽液泵19、温度传感器20、浓度传感器21、出液管22、五号阀门23、液位传感器24、触控屏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桶体1、锁扣1-1、盖体2、锁环2-3、万向轮4、转轴5、电机6、电机座7、隔板9、搅拌棒10、一号管道11、二号管道12、培养液箱13、一号阀门14,二号阀门15、三号阀门16、四号阀门17、一号抽液泵18、二号抽液泵19、温度传感器20、浓度传感器21、出液管22、五号阀门23、液位传感器24和触控屏25;桶体1的外侧壁焊接有锁扣1-1,桶体1的上侧利用合页铰接有盖体2,盖体2内侧壁环设胶粘有密封条2-1,密封条2-1与桶体1的外侧壁抵触设置,盖体2的上侧焊接有把手2-2,盖体2的外侧壁上焊接有锁环2-3,锁环2-3与锁扣1-1配合设置,桶体1与万向轮4之间通过减震装置3连接,减震装置3由支腿3-1、限位块3-2、弹簧套3-3和弹簧3-4构成,支腿3-1的顶部与桶体1的底部焊接,支腿3-1的下端穿过弹簧套3-3的上侧壁后,与弹簧3-4抵触设置,弹簧3-4位于弹簧套3-3内,支腿3-1的下端利用限位块3-2与弹簧套3-3的上侧壁活动卡接,弹簧套3-3的底部与万向轮4焊接,桶体1的内侧设有转轴5,转轴5的下端利用密封轴承穿过桶体1下侧壁后,通过联轴器与电机6的输出轴连接,桶体1的底部焊接有电机座7,电机6螺栓连接于电机座7上,桶体1的底部螺栓连接有电机盖8,电机6与电机座7均位于电机盖8内,桶体1内的转轴5上利用密封轴承等距套设有三个隔板9,隔板9焊接于桶体1内侧壁上,三个隔板9将桶体1隔开形成四个腔体,腔体内的转轴5上均左右对称焊接有搅拌棒10,并且该腔体左侧贯通焊接有一号管道11,桶体1的左侧设有二号管道12,一号管道11的左端贯通二号管道12的右侧焊接,二号管道12的下侧闭合设置,并且二号管道12的上侧贯通培养液箱13底部焊接,培养液箱13的右侧与桶体1的左侧焊接,四个一号管道11从上至下分别设有一号阀门14,二号阀门15、三号阀门16和四号阀门17,二号管道12上设有一号抽液泵18和二号抽液泵19,一号抽液泵18位于培养液箱13与一号阀门14之间,二号抽液泵19位于二号阀门15和三号阀门16之间,隔板9上和桶体1下侧内壁均设有温度传感器20和浓度传感器21,浓度传感器21的型号为ln-r801,温度传感器20位于浓度传感器21的左侧,出液管22与桶体1中最下侧的腔体贯通焊接,出液管22位于桶体1的右侧,出液管22上设有五号阀门23,桶体1的前侧内壁设有液位传感器24,桶体1的前侧螺栓连接有触控屏25,电机6、一号抽液泵18、二号抽液泵19、温度传感器20、浓度传感器21和液位传感器24均与触控屏25电控连接,电机6、一号抽液泵18、二号抽液泵19、温度传感器20、浓度传感器21、液位传感器24和触控屏25均外接电源。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使用该装置时,给电机6、一号抽液泵18、二号抽液泵19、温度传感器20、浓度传感器21、液位传感器24和触控屏25均通电,打开盖体2将益生菌倒入最上层的腔体内,然后盖上盖体2,并利用锁环2-3和锁扣1-1锁紧,打开一号阀门14,然后启动一号抽液泵18,使得培养液从培养液箱13中通过一号阀门14进入桶体1中,当到培养液的液位到合适位置时,关闭一号抽液泵18和一号阀门14,然后启动电机6,带动转轴5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棒10转动,对益生菌和培养液进行混合搅拌,提高益生菌的培养效率,通过触控屏25观察益生菌的浓度,当益生菌浓度到达k值时,打开一号阀门14和三号阀门16,然后启动二号抽液泵19,使得一半的益生菌和培养液的混合液转移,然后打开一号抽液泵19,使得培养液分别经过一号阀门14和三号阀门16进入桶体1中,并且液位达到合适位置,然后关闭一号阀门14、三号阀门16、一号抽液泵18和二号抽液泵19,使得益生菌的浓度为一半k值,当益生菌的浓度再次达到k值时,打开一号阀门14和二号阀门15,使得一半的益生菌和培养液的混合液再次转移,再打开一号抽液泵18,将培养液分别通入,当液位到达的合适位置时,关闭一号阀门14和二号阀门15,再打开三号阀门16和四号阀门17,使得一半的益生菌和培养液的混合液转移,再打开一号抽液泵18和二号抽液泵19,将培养液分别通入,当液位到达的合适位置时,关闭三号阀门16和四号阀门17,当四个腔体内的益生菌浓度均达到k值时,打开一号阀门14,二号阀门15、三号阀门16、四号阀门17、一号抽液泵18、二号抽液泵19和五号阀门23,将益生菌混合液倒出,桶体1内的温度变化均能体现在触控屏25上,并及时做出改善措施。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1、设置有减震装置3,能够提高该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

2、设置有万向轮4和把手2-2,方便该装置移动;

3、设置有搅拌棒5,能够提高该装置对益生菌的培养效率;

4、设置有隔板9,将桶体1分隔成四个腔体,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传输效率和培养效率。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