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及制备与应用

文档序号:26010338发布日期:2021-07-23 21:3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其特征在于为式2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所述的式2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溶剂化合物、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

其中,r为r1或

r1为氢原子、呋喃基、噻吩基、苯基、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和吡嗪基中的一种;

r2为甲基、三氟甲基、氨基、羟基、羟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和溴原子中的一种;

r3为甲基、硝基、氨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和溴原子中的一种;

r4为甲基、三氟甲基、氨基、二甲氨基、羟基、甲氧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和溴原子中的一种;

且r2、r3、r4不能同时为氢原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r2为甲基,r3为氢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甲基,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甲基;

或者r2为三氟甲基,r3为氢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三氟甲基;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氨基,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氨基;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二甲氨基;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硝基,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羟基,r3为氢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羟基;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甲氧基;

或者r2为氟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氟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氟原子;

或者r2为氯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氯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氯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溴原子,r4为氢原子;

或者r2为氢原子,r3为氢原子,r4为溴原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式2化合物与盐酸、氢溴酸、硫酸、硝酸、磷酸、醋酸、富马酸、马来酸、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甲磺酸、乙磺酸、苯磺酸、甲苯磺酸、谷氨酸或天冬氨酸形成的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具有如下结构式: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1)将截短侧耳素与对甲基苯磺酰氯反应,得到如式3所示结构的中间体i;

(2)将羧酸作为原料,与无水乙醇进行反应,得到如式4所示结构的中间体ii;

(3)将步骤(2)制得的中间体ii与水合肼反应,得到如式5所示结构的中间体iii;

(4)将步骤(3)制得的中间体iii与二硫化碳反应,得到如式所6示的中间iv;

(5)将步骤(1)制得的中间体i为原料,通过碘化钠进一步活化,再与步(4)制得的中间体iv反应,得到如式2所示结构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中间体ⅰ、ⅱ、ⅲ和ⅳ分别具有式3~6结构式:

7.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在制备抗菌产品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在制备抗菌产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抗菌产品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在制备抗菌产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感染性疾病为人或动物经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多药耐药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在制备抗菌产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物含有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赋形剂或稀释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及制备与应用。所述的具有1,3,4‑恶二唑侧链的截短侧耳素衍生物,为式2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所述的式2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溶剂化合物、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该截短侧耳素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特别适合作为新型抗菌药物用于动物或人全身系统感染,且水溶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汤有志;刘杰;李雅军;靳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22
技术公布日:2021.07.2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