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

文档序号:27872316发布日期:2021-12-08 14:2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生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国内符合二孩标准的夫妻大约在9000万对,其中有6000万女性在35岁以上,且伴随着环境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大、年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计生委联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的不孕不育发病率在12.5%—15%,患者人数近4000万。若要实现生育的目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借助以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

et)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
3.辅助生殖技术中ivf

et流程的第一步为卵母细胞的获取。这一步需临床医师和实验室胚胎学家共同配合完成。即临床医师首先借助阴道超声,用穿刺针穿刺卵巢中的成熟卵泡,将含有卵冠丘复合物(oocyte

coronacumulus complex,occ)的卵泡冲洗液收集到试管中,并通过传递窗从手术室传递给胚胎实验室的胚胎学家。而后,胚胎学家再将试管中的冲卵液倾倒到透明圆形捡拾皿中,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将含有卵母细胞的卵冠丘复合物找到并用巴斯德玻璃管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中,以备后续的体外受精操作。
4.目前各大生殖医学中采用的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多为直径为100mm的塑料透明圆皿,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查找occ的过程需通过显微镜在不同的视野下寻找,而不同的occ的形状或颜色深浅存在不小差异,且在皿中出现的位置不定,同时冲卵液中还常含有其他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会对occ的辨识造成干扰,这都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挑战,而长时间的盯着显微镜进行观察,造成操作者视疲劳的同时也增大了occ漏检的风险。
5.因此,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8.捡拾皿,包括皿底和内皿壁,所述内皿壁在所述皿底上围合出用于盛放卵冠丘复合物的第一腔体;
9.捞网,用于从所述第一腔体内捞取卵冠丘复合物,且所述捞网包括网部和柄部。
10.进一步的,所述捡拾皿还包括外皿壁,所述外皿壁围合在所述内皿壁外,所述外皿壁与所述内皿壁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外皿壁和所述内皿壁在所述皿底上围合出第二腔
体。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开口,且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形状是圆形。
12.进一步的,所述外皿壁的顶面和所述内皿壁的顶面平齐,且所述第二腔体的横截面形状是环形。
13.进一步的,所述内皿壁的顶面上设有引导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流出的出液槽,所述出液槽的大口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出液槽的尖口端穿过所述外皿壁并向所述外皿壁外延伸。
14.进一步的,所述外皿壁的顶面上对应所述出液槽处向下凹陷形成供所述出液槽穿过的缺口。
15.进一步的,所述的网部包括圆形的外框和铺设在所述外框上的网筛,所述网筛的网孔直径或边长不大于120微米。
16.进一步的,所述柄部包括:
17.竖直杆,所述竖直杆的底端与所述网部的所述外框相连;
18.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内端与所述竖直杆的顶端垂直相连,所述水平杆的外端沿所述外框的径向向外延伸;
19.扣环,便于手指抠入,且所述扣环的一侧与所述水平杆的外端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面上设有标记。
21.进一步的,所述外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
22.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3.(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捡拾皿和捞网,所述捞网能放入所述捡拾皿的第一腔体内捞取出卵冠丘复合物,有效分离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再通过显微镜查找捞网上的卵冠丘复合物即可,方便、快捷、不会漏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高效、准确、不会漏检的有益效果。
24.(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腔体外设置第二腔体,使得流出的废液会被截留在第二腔体内,不会污染外皿壁,有效避免了废液污染操作人员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和捡拾皿本身的风险,实现了使用干净、安全的有益效果。
25.(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给所述第一腔体设置用于倒出液体的鹰嘴状出液槽,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废液的倾倒更加安全、规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圆皿在倾倒冲卵液时容易使皿外壁残留冲卵液,从而污染皿外壁、握持皿外壁的操作人员的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导致操作不便且容易引发感染的技术问题。
26.(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网筛的网孔直径或边长设置成120微米,即小于卵冠丘复合物的大小,能将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进行有效分离,进而起到更加准确、安全的捡拾作用。
27.(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网筛设置成深色,由于卵冠丘复合物整体颜色较浅且外周透明,采用深色网筛能更容易将其捡拾出来。
28.(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柄部设置成l型,使得所述柄部既便于手持,又便于挂靠在所述外皿壁和内皿壁上,从而实现所述网部的放置。
29.(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捡拾皿的皿底上设置标记,使得在通过显微镜变换观察视野往往需沿一定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捡拾皿以查看皿底和皿壁交界处是否有卵冠丘复合物的存在,起到了视野标记的作用,不会多转或少转捡拾皿,从而避免了时间浪费或漏检occ的问题。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的俯视图;
3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的仰视图;
3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
3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通过设置捡拾皿和捞网,所述捞网能放入所述捡拾皿的第一腔体内捞取出卵冠丘复合物,有效分离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再通过显微镜查找捞网上的卵冠丘复合物即可,方便、快捷、不会漏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高效、准确、不会漏检的有益效果。
36.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图1~4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卵冠丘复合物捡拾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俯视图、仰视图和侧视图,如图1~4所示,所述装置包括捡拾皿1和捞网。
38.所述捡拾皿1包括皿底和内皿壁12,所述内皿壁12在所述皿底上围合出用于盛放卵冠丘复合物的第一腔体;所述捞网用于从所述第一腔体内捞取卵冠丘复合物,且所述捞网包括网部2和柄部3。
39.具体的,所述捞网的大小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大小相配合,以允许所述捞网从所述第一腔体内捞取卵冠丘复合物。使用时,先将网部2沉到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再倒入冲卵液,通过提拿柄部3向上捞起网部2,此时,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进行有效分离,再通过显微镜查找到网部2上的卵冠丘复合物即可。
4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捡拾皿1和捞网,所述捞网能放入所述捡拾皿1的第一腔体内捞取出卵冠丘复合物,有效分离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再通过显微镜查找捞网的网部2上的卵冠丘复合物即可,方便、快捷、不会漏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高效、准确、不会漏检
的有益效果。
4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捡拾皿1还包括外皿壁11,所述外皿壁11围合在所述内皿壁12外,所述外皿壁11与所述内皿壁12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外皿壁11和所述内皿壁12在所述皿底上围合出第二腔体14。
42.具体的,第一腔体内的废液沿着内皿壁12流出时,流出的废液会被截留在第二腔体14内,不会污染外皿壁11,有效避免了废液污染操作人员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和捡拾皿1本身的风险。
4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开口,且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形状是圆形;所述外皿壁11的顶面和所述内皿壁12的顶面平齐,且所述第二腔体14的横截面形状是环形。
4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为90m,所述第二腔体14的外径为100mm,所述外皿壁11和所述内皿壁12的高度均为10mm,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14构成“双井”结构。
45.在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新冲卵液观察前需将皿中的旧液倒掉,由于普通圆皿没有设置特定的倾倒口,使得在倾倒的过程中冲卵液易发生沿着皿外壁流到皿外缘或皿底的风险,加之在捡拾过程中需不断转动捡拾皿以变换观察视野,会导致废液进一步污染人员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捡拾皿本身。
4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皿壁12的顶面上设有引导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流出的出液槽121,所述出液槽121呈鹰嘴状,所述出液槽121是顶面开口的凹槽,且所述出液槽121包括大口端和尖口端,且所述的出液槽121的横截面自所述大口端向所述尖口端逐渐收窄,即所述出液槽121的横截面面积自所述大口端向所述尖口端逐渐变小;所述出液槽121的大口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出液槽的尖口端穿过所述外皿壁11并向所述外皿壁11外延伸,从而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导出。
47.具体的,鹰嘴状的所述出液槽121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废液的倾倒更加安全、规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圆皿在倾倒冲卵液时容易使皿外壁残留冲卵液,从而污染皿外壁、握持皿外壁的操作人员的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导致操作不便且容易引发感染的技术问题。
48.进一步的,所述外皿壁11的顶面上对应所述出液槽121处向下凹陷形成供所述出液槽121穿过的缺口。外皿壁11在出液槽121的相应位置作下凹处理,以保证出液槽121结构的完整。
4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网部2包括圆形的外框和铺设在所述外框上的网筛,所述网筛是细丝网筛,所述网筛的网孔直径或边长是120微米,即小于卵冠丘复合物的大小,能将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进行有效分离,进而起到更加准确、安全的捡拾作用。
50.具体的,所述网筛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的外框呈圆形,所述外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且所述外框的直径为88mm,从而便于进入所述第一腔体内捞取卵冠丘复合物,且所述网筛是深色,由于卵冠丘复合物整体颜色较浅且外周透明,采用深色网筛能更容易将其捡拾出来。
5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柄部3呈l形,所述柄部3包括竖直杆32、水平杆31和扣
环33。所述竖直杆32的底端与所述网部2的所述外框相连;所述水平杆31的内端与所述竖直32杆的顶端垂直相连,形成l形,所述水平杆31的外端沿所述外框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扣环33便于手指抠入,且所述扣环33的一侧与所述水平杆31的外端连接。
52.具体的,所述竖直杆的长度为9mm,所述水平杆的长度为30mm,l形的所述柄部3既便于手持,又便于挂靠在所述外皿壁11和内皿壁12上,从而实现所述网部2的放置。
5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面上设有标记13,所述捡拾皿1是透明的,所述的标记13是绘制在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面上的正三角形,所述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mm,所述正三角形的一边与内皿壁12所围成的圆相切。
54.具体的,所述捡拾皿1皿底上的标记13,能起到视野标记的作用,因为通过显微镜变换观察视野往往需沿一定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捡拾皿1以查看皿底和皿壁交界处是否有卵冠丘复合物的存在,当皿底缺少参照标记时,转少了易发生漏检,转多了则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所述标记13的设置解决了这一问题。
5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56.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预计卵泡数、卵巢和卵泡位置、是否存在囊肿等)预先准备1~2个捡拾皿1和1~2个捞网。
57.方法一:
58.对于预计卵泡数较多,卵巢和卵泡位置不好,存在囊肿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准备2块捡拾皿1和2个捞网,其中一个捡拾皿1和捞网先分开,而另一个捡拾皿1和捞网相叠加;
59.观察从传递窗递来的试管中冲卵液的浑浊度和颜色深浅,如果浊度低颜色浅,则直接将管中冲卵液倒入捡拾皿1中,以捡拾皿1底三角形标记13为视野标记,沿一定的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捡拾皿1以查看不同视野下卵冠丘复合物的存在,当再次观察到三角形标记13时则预示已完成一整圈的查找,将找到的卵冠丘复合物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中,再将剩余的废液通过鹰嘴状的出液槽121倒入另一块已安放有捞网的捡拾皿1中;若浊度高或颜色深,则先将捞网沉到捡拾皿1的第一腔体内,再倒入冲卵液,通过提拿手柄3向上捞起捞网,此时,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进行有效分离,再通过显微镜查找到捞网上的卵冠丘复合物并进行转移,最后将废液倒入另一块捡拾皿1中;
60.当完成所有管冲卵液的查验,将第二块捡拾皿1中的捞网向上提起,显微镜下查看是否有卵冠丘复合物,如果有,则转移到培养基中,起到二次查验,防止漏检的作用。
61.方法二:
62.对于预计卵泡数适中,或卵巢和卵泡位置较理想,有可能存在囊肿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准备2个捡拾皿1和1个捞网;其中一个捡拾皿1单独放置,另一个捡拾皿1和捞网叠加放置。
63.将传递窗递来的冲卵液倒入单独放置的捡拾皿1中,以捡拾皿1皿底三角形标记13为视野标记,沿一定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捡拾皿1以查看不同视野下卵冠求复合物的存在,当再次观察到三角形标记13时则预示已完成一整圈的查找,将找到的卵冠丘复合物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中,再将剩余的废液通过鹰嘴状的出液槽121倒入另一块已安放有捞网的捡拾皿1中;此时,若废液有渗出,废液也将被滞留在第二腔体14内,而转换观察视野的人与捡拾皿1的接触只发生在外皿壁11,能有效避免废液污染人员双手、超净工作站台
面、捡拾皿本身的风险;
64.当完成所有管冲卵液的查验,将第二个捡拾皿1中的捞网向上提起,显微镜下查看是否有卵冠丘复合物,如果有,则转移到培养基中,起到二次查验,防止漏检的作用。
65.方法三:
66.对于预计卵泡数少,卵巢和卵泡位置正常,不存在囊肿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对于技术熟练的胚胎操作人员可准备1个捡拾皿1。将传递窗递来的冲卵液倒入单独放置的捡拾皿1中,以捡拾皿1皿底三角形标记13为视野标记,沿一定的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捡拾皿1以查看不同视野下卵冠丘复合物的存在,当再次观察到三角形标记13时则预示已完成一整圈的查找,将找到的卵冠丘复合物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中,再将剩余的废液通过内圈皿壁12开设的鹰嘴状出液槽121倒入废液桶中。
67.若胚胎操作人员技术欠纯熟,则可准备2个捡拾皿1和1个捞网,操作过程与方法二相同。
68.上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69.(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捡拾皿1和捞网,所述捞网能放入所述捡拾皿1的第一腔体内捞取出卵冠丘复合物,有效分离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再通过显微镜查找捞网的网部2上的卵冠丘复合物即可,方便、快捷、不会漏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卵冠丘复合物捡拾皿依靠显微镜直接在捡拾皿内查找occ,由于occ位置不定且干扰杂质太多,造成occ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高效、准确、不会漏检的有益效果。
70.(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腔体外设置第二腔体14,使得流出的废液会被截留在第二腔体14内,不会污染外皿壁11,有效避免了废液污染操作人员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和捡拾皿1本身的风险,实现了使用干净、安全的有益效果。
71.(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给所述第一腔体设置用于倒出液体的鹰嘴状出液槽121,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废液的倾倒更加安全、规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圆皿在倾倒冲卵液时容易使皿外壁残留冲卵液,从而污染皿外壁、握持皿外壁的操作人员的双手、超净工作站台面,导致操作不便且容易引发感染的技术问题。
72.(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网筛的网孔直径或边长设置成120微米,即小于卵冠丘复合物的大小,能将卵冠丘复合物和冲卵液中的杂质细胞(组织脱落细胞、颗粒细胞、血细胞等)进行有效分离,进而起到更加准确、安全的捡拾作用。
73.(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网筛设置成深色,由于卵冠丘复合物整体颜色较浅且外周透明,采用深色网筛能更容易将其捡拾出来。
74.(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柄部设置成l型,使得所述柄部既便于手持,又便于挂靠在所述外皿壁11和内皿壁12上,从而实现所述网部2的放置。
75.(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捡拾皿1的皿底上设置标记,使得在通过显微镜变换观察视野往往需沿一定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捡拾皿1以查看皿底和皿壁交界处是否有卵冠丘复合物的存在,起到了视野标记的作用,不会多转或少转捡拾皿,从而避免了时间浪费或漏检occ的问题。
76.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
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7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技术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技术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