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油精炼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豆油加工用脱臭装置。
背景技术:2.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因此,在油脂食品加工中,有关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得到了世界各国较普遍的关注,所以对脱臭工艺条件对不同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比较引起广泛关注,在加工高品质油脂产品时往往要进行脱臭,油脂脱臭不仅可除去油中的臭味物质,提高油脂的烟点,改善食用油的风味,还能有效地提高油脂的安全度。
3.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目前脱臭主要是在脱臭塔中进行,其喷气管的加热面和脱臭面较小,油脂与其接触的面积也比较小,因此脱臭效果不佳,特别是在脱除异味较大的油脂时,很难将油脂中的异味彻底脱臭,此外脱臭后的油脂流到塔体底部时,仍有一定的高温,需要及时冷却后,才能破真空精滤,否则会使油脂过氧化值增加,油色会因氧化而发红,降低油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大豆油加工用脱臭装置,通过设置脱臭机构,蒸汽经过进气管和蒸汽管进入,喷气孔喷出,横管底部的流油口呈瀑布状流出,油脂能均匀与蒸气进行接触,蒸汽喷射在油形成的瀑布表面从而使接触面积更大,同时油脂还与蒸气反复接触,能够较好的除臭,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豆油加工用脱臭装置,包括脱臭罐,所述脱臭罐内部设置有脱臭机构;
6.所述脱臭机构包括进油管,所述进油管一端贯穿脱臭罐外侧并延伸至脱臭罐内部,所述进油管一端固定设置有直角弯管,所述直角弯管底部固定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底部固定设置有横管,所述横管底部固定设置有流油口,所述脱臭罐外侧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进气管一端贯穿脱臭罐外侧并延伸至脱臭罐内部,所述进气管一端固定设置有蒸汽管,所述蒸汽管一侧固定设置有喷气孔,所述喷气孔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蒸汽管呈s型排列,所述蒸汽管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一端贯穿脱臭罐内侧并延伸至脱臭罐外,所述蒸汽管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脱臭罐内侧固定连接。
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脱臭罐顶部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顶部固定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输出端固定设置有真空管。
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脱臭罐外侧固定设置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数量设置为多个。
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脱臭罐底部固定设置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一端固定设置有储油箱,所述出油管一端贯穿储油箱顶部并延伸至储油箱内部。
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腿外侧固定设置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另一端与储油箱固定连接。
11.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油箱底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一端贯穿储油箱一侧并延伸至储油箱外侧。
1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管一端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排油管一端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通过设置脱臭机构,蒸汽经过进气管和蒸汽管进入,喷气孔喷出,油经过进油管和直角弯管拐弯后通过连接管进入横管内,横管底部的流油口呈瀑布状流出,油脂能均匀与蒸气进行接触,蒸汽管呈s型反复弯折向下,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其表面积,蒸汽喷射在油形成的瀑布表面从而使接触面积更大,不仅扩大了与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油脂还与蒸气反复接触,能够较好的除臭;
15.2、通过设置密封盖和真空管,使得内部能够达到真空的效果,使油在其内部不会被空气氧化而使油产生变红的现象,提高了其质量的保证,储油箱使又在经过脱臭后可以得到储存冷却,从而在冷的同时不会受到外界的氧化,而进一步保障了其油得品质,通过连接柱和连接环使得储油箱得到固定不会使储油箱触碰到地面而产生污染。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横管和流油口侧面剖视图。
20.附图标记为:1、脱臭罐;2、进油管;3、直角弯管;4、连接管;5、横管;6、流油口;7、进气管;8、蒸汽管;9、喷气孔;10、出气管;11、固定杆;12、密封盖;13、阀门;14、真空管;15、支撑腿;16、出油管;17、储油箱;18、连接环;19、连接柱;20、排油管;21、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附图1
‑
4所示的一种大豆油加工用脱臭装置,包括脱臭罐1,所述脱臭罐1内部设置有脱臭机构;
23.所述脱臭机构包括进油管2,所述进油管2一端贯穿脱臭罐1外侧并延伸至脱臭罐1内部,所述进油管2一端固定设置有直角弯管3,所述直角弯管3底部固定设置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底部固定设置有横管5,所述横管5底部固定设置有流油口6,所述脱臭罐1外侧设置有进气管7,所述进气管7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进气管7一端贯穿脱臭罐1外侧并延伸至
脱臭罐1内部,所述进气管7一端固定设置有蒸汽管8,所述蒸汽管8一侧固定设置有喷气孔9,所述喷气孔9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蒸汽管8呈s型排列,所述蒸汽管8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出气管10,所述出气管10一端贯穿脱臭罐1内侧并延伸至脱臭罐1外,所述蒸汽管8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杆11,所述固定杆11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固定杆11另一端与脱臭罐1内侧固定连接。
24.如附图2所示,所述脱臭罐1顶部螺纹连接有密封盖12,所述密封盖12顶部固定设置有阀门13,所述阀门13输出端固定设置有真空管14,密封盖12、阀门13和真空管14以便于对脱臭罐1和储油箱17进行真空保证其内部的油不会受到空气的氧化,从而保证了油的品质。
25.如附图2所示,所述脱臭罐1外侧固定设置有支撑腿15,所述支撑腿15数量设置为多个,支撑腿15以便于对脱臭罐1和储油箱17形成一个支撑。
26.如附图2所示,所述脱臭罐1底部固定设置有出油管16,所述出油管16一端固定设置有储油箱17,所述出油管16一端贯穿储油箱17顶部并延伸至储油箱17内部,出油管16以便于把脱臭后的油排进储油箱17内。
27.如附图2所示,所述支撑腿15外侧固定设置有连接环18,所述连接环18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柱19,所述连接柱19另一端与储油箱17固定连接,连接环18和连接柱19以便于支撑固定柱储油箱17,使储油箱17能够和脱臭罐1形成一个整体,增强了其集成性。
28.如附图2所示,所述储油箱17底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排油管20,所述排油管20一端贯穿储油箱17一侧并延伸至储油箱17外侧,排油管20以便于储油箱17内的油排出。
29.如附图2所示,所述排油管20一端设置有电磁阀21,所述电磁阀21与排油管20一端固定连接,电磁阀21以便于灵活地对储油箱17内的排出,同时也使储油箱17内密封的时候保证了其密封性。
3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旋转顶部的密封盖12,拧紧密封盖12后把使用真空泵把脱臭罐1和储油箱17内侧空气抽出,使内部保持真空的状态,连接上进油管2,连接上蒸汽管8,蒸汽经过进气管7和蒸汽管8进入,之后通过喷气孔9喷出,油经过直角弯管3拐弯后通过连接管4进入横管5内,通过横管5底部的流油口6呈瀑布状流出,增加了其表面积,蒸汽喷射在油形成的瀑布表面从而使接触面积更大,油脂能均匀与蒸气进行接触,蒸汽管8呈s型反复弯折向下,不仅扩大了与蒸气的接触面积,同时油脂还与蒸气反复接触,能够较好的除臭,凉下来的蒸汽通过排气管排出,进行脱臭后的油进入储油罐内从而在其进行冷却的同时防止外界的空气对油产生氧化二造成油变红,降低其品质,打开电磁阀21把冷却后的油经过经过排油管20排出。
31.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2.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3.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