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被膜处理装置

文档序号:28768809发布日期:2022-02-08 08:4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生物被膜处理装置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生物被膜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生物被膜是一种微生物聚集群体,是细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黏附于非生物或活性组织表面,包被于自体产生的黏液性不均一聚合基质中,形成一种与浮游细菌相对应方式生长的群体,由菌体和胞外多聚物(eps)组成。生物被膜态细胞无论表型还是生理学特征上都与浮游态有所不同,其中比较典型的性质就是增加了对抗生素的耐受性。目前,很多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于生物被膜的形成,至少65-80%的感染被认为与生物被膜有关。目前,实验室生物被膜检测中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实验处理过程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实现自动化生物被膜处理以节约时间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生物被膜处理装,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4.生物被膜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仪器框架、移动装置以及96孔培养皿,所述96孔培养皿安装在仪器框架上方,所述仪器框架上设置有导轨安装槽,所述移动装置位于导轨安装槽内,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有x轴移动装置、y轴移动装置、z轴移动装置以及z轴旋转装置,所述x轴移动装置包括有伺服电机、滚珠丝杠、移动滑台,所述y轴移动装置包括有固定架、光杆、滑块、齿条、齿轮、电机3,所述z轴移动装置包括有电机1、电机2、皮带1、皮带2、支架板,所述z轴旋转装置包括拥有旋转电机、旋转台,所述滚珠丝杠位于导轨安装槽内,所述伺服电机安装在滚珠丝杠的一端,所述移动滑台安装在滚珠丝杠上方且在滚珠丝杠上方滑动设置,所述旋转电机安装在移动滑台上方,所述旋转台安装在旋转电机上,所述固定架、光杆、滑块、齿条、齿轮均位于旋转台上方,所述固定架分别固定连接在光杆的两端,所述光杆穿过滑块设置,所述齿条、齿轮位于滑块下方,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所述电机3驱动齿轮转动,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使得滑块在光杆上面移动,所述支架板安装在滑块上,所述电机1、电机2分别安装在支架板上,所述皮带1、皮带2分别连接在电机1、电机2的输出轴上,还包括有移液器,所述移液器安装在支架板的一侧,所述电机1、电机2驱动皮带1、皮带2转动带动移液器上下活动设置。
5.进一步地,所述96孔培养皿安装在导轨安装槽的一侧,所述导轨安装槽的另一侧上设置有安装盒槽,所述安装盒槽内放置有废品盒以及空盒,所述96孔培养皿、废品盒和空盒均位于移液器下方。
6.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人机交互触摸屏,所述人机交互触摸屏安装在仪器框架上方,所述人机交互触摸屏位于96孔培养皿前方。
7.进一步地,所述仪器框架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加热器安装槽,所述加热器安装槽内安装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分别位于96孔培养皿正下方。
8.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板包括有第一支架板和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第二
支架板垂直连接设置,所述电机1、电机2安装在第一支架板上,所述移液器安装在第二支架板上。
9.进一步地,所述移液器包括有移液器上部和移液器下部,所述移液器上部连接在皮带1上,所述移液器下部连接在皮带2上。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人机交互触屏,一个设置程序的按钮界面,设置后可自动化进行操作,还通过设置有可加热装置,实验开始前,进行设置,可以在完成指定步骤后,通过加热器实现自动加热;
12.在进行试验时,通过x轴移动装置、y轴移动装置、z轴移动装置以及z轴旋转装置能够控制移液器在平面内所有的96孔培养皿、废品盒、空盒内进行操作,能够完成平面内的移动、旋转和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生物被膜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x轴移动装置、y轴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仪器框架的立体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z轴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17.其中,1、仪器框架;101、导轨安装槽;102、加热器安装槽;103、安装盒槽;2、人机交互触摸屏;3、96孔培养皿;4、废品盒;5、空盒;6、x轴移动装置;601、伺服电机;602、滚珠丝杠;603、移动滑台;7、z轴旋转装置;701、旋转电机;702、旋转台;8、y轴移动装置;801、固定架;802、光杆;803、滑块;804、齿条;805、齿轮;806、电机3;9、z轴移动装置;901、电机1;902、电机2;903、皮带1;904、皮带2;905、支架板;10、移液器;1001、移液器上部;1002、移液器下部;11、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1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0.实施例
21.参见图1至图4,
22.生物被膜处理装置,包括有仪器框架1、移动装置以及96孔培养皿3,所述96孔培养皿3安装在仪器框架1上方,所述仪器框架1上设置有导轨安装槽101,所述移动装置位于导轨安装槽101内,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有x轴移动装置6、y轴移动装置8、z轴移动装置9以及z轴旋转装置7,所述x轴移动装置6包括有伺服电机601、滚珠丝杠602、移动滑台603,所述y轴移动装置8包括有固定架801、光杆802、滑块803、齿条804、齿轮805、电机3806,所述z轴移动装
置9包括有电机1901、电机2902、皮带1903、皮带2904、支架板905,所述z轴旋转装置7包括拥有旋转电机701、旋转台702,所述滚珠丝杠602位于导轨安装槽101内,所述伺服电机601安装在滚珠丝杠602的一端,所述移动滑台603安装在滚珠丝杠602上方且在滚珠丝杠602上方滑动设置,所述旋转电机701安装在移动滑台603上方,所述旋转台702安装在旋转电机701上,所述固定架801、光杆802、滑块803、齿条804、齿轮805均位于旋转台702上方,所述固定架801分别固定连接在光杆802的两端,所述光杆802穿过滑块803设置,所述齿条804、齿轮805位于滑块803下方,所述齿轮805与齿条804啮合连接,所述电机3806驱动齿轮805转动,所述齿轮805与齿条80411齿合,使得滑块803在光杆802上面移动,所述支架板905安装在滑块803上,所述电机1901、电机2902分别安装在支架板905上,所述皮带1903、皮带2904分别连接在电机1901、电机2902的输出轴上,还包括有移液器10,所述移液器10安装在支架板905的一侧,所述电机1901、电机2902驱动皮带1903、皮带2904转动带动移液器10上下活动设置。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人机交互触屏,一个设置程序的按钮界面,设置后可自动化进行操作,还通过设置有可加热装置,实验开始前,进行设置,可以在完成指定步骤后,通过加热器11实现自动加热。
25.在进行实验时:
26.伺服电机601驱动滚珠丝杠602中的丝杠带动移动滑台603移动,旋转电机701设置在移动滑台603上,旋转电机701带动旋转台702转动,y轴移动装置8设置在旋转台702上,电机3806带动齿轮805转动,齿轮805与齿条804配合,使得滑块803在光杆802上面移动,固定架801固定连接光杆802、齿条804两端。z轴移动装置9设置在滑块803上,电机1901带动皮带1903转动从而带动移液器上部1001上下移动。移液器下部1002的移动同理。移液器上部1001与移液器下部1002配合组成移液器10;
27.在进行试验时,通过x轴移动装置6、y轴移动装置8、z轴移动装置9以及z轴旋转装置7能够控制移液器10在平面内所有的96孔培养皿3、废品盒4、空盒5内进行操作,能够完成平面内的移动、旋转和上下移动。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96孔培养皿3安装在导轨安装槽101的一侧,所述导轨安装槽101的另一侧上设置有安装盒槽103,所述安装盒槽103内放置有废品盒4以及空盒5,所述96孔培养皿3、废品盒4和空盒5均位于移液器10下方,空盒5用于装实验过程中所需试剂,废品盒4用于装实验过程中废液及枪头,便于拆卸清洗。
29.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人机交互触摸屏2,所述人机交互触摸屏2安装在仪器框架1上方,所述人机交互触摸屏2位于96孔培养皿3前方,人机交互触屏是一个设置程序的按钮界面,设置后可自动化进行操作。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仪器框架1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加热器11安装槽102,所述加热器11安装槽102内安装有加热器11,所述加热器11分别位于96孔培养皿3正下方,通过设置有可加热装置,在实验开始前,进行设置,可以在完成指定步骤后,通过加热器11实现自动加热。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板905包括有第一支架板和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第二支架板垂直连接设置,所述电机1901、电机2902安装在第一支架板上,所述移液器10
安装在第二支架板上;所述移液器10包括有移液器上部1001和移液器下部1002,所述移液器上部1001连接在皮带1903上,所述移液器下部1002连接在皮带2904上,第一支架板用于固定和安装电机1901和电机2902,第二支架板用于安装和固定移液器上部1001和移液器下部1002,第一支架板和第二支架板上分别设置有长条状通孔,便于电机1901和电机2902、移液器上部1001和移液器下部1002的安装和活动,在进行试验时,通过x轴移动装置6、y轴移动装置8、z轴移动装置9以及z轴旋转装置7能够控制移液器10在平面内所有的96孔培养皿3、废品盒4、空盒5内进行操作。
32.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等同替换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