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39290发布日期:2022-04-27 12:5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肉类食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细菌检测装置对肉类中的细菌进行检测。
3.然而目前用于对肉类细菌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在使用时,检测人员会将待检测的不同肉类全部都放在检测台上,而肉类中的细菌在随着检测人员检测的时间中会不断的进行繁殖,当检测人员在进行检测时,由于细菌的繁殖会导致肉类中细菌的增多,检测人员在检测时便会因为细菌的增多导致检测的精度受到影响;
4.且检测装置在使用时,每次只能对一个肉类进行检测,需要检测人员对不同的肉类进行切换,导致检测的效率较慢,并且检测人员对肉类进行切换也会将细菌沾染到肉类上,从而污染肉类中其他细菌。
5.所以,为了解决上述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解决了目前细菌检测装置在使用时,将待检测肉类放置在检测台会导致细菌增多和每次只能对一种肉类进行检测,检测效率慢的问题。
7.本专利通过设置制冷器对检测壳的内部吹入冷气,利用冷气对肉类中的细菌进行抑制,使细菌的繁殖速度减缓,通过将检测器的检测头设置在检测壳的内部,并将不同的肉类放置在放置盘的顶部,配合驱动机构驱动放置盘带动不同的肉类进行旋转,克服了目前细菌检测装置在使用时,将待检测肉类放置在检测台会导致细菌增多和每次只能对一种肉类进行检测,检测效率慢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细菌的检测精度,加快了肉类的检测效率。
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所述检测壳的一侧内嵌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通有制冷器,所述制冷器靠近检测壳的一侧与检测壳栓接,所述检测壳的一侧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底板的顶部还设有放置盘,所述放置盘的顶部栓接有十字板,所述检测壳的内部套设有与检测壳的顶部安装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壳的顶部栓接有切割台,所述切割台的顶部设有切割机构。
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0.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表面固定套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栓接,所述放置盘的底部通过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
11.进一步,所述切割机构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底部栓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栓接有切刀。
12.进一步,所述切刀的两侧均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与切割台的顶部栓接。
13.进一步,所述检测壳的一侧内嵌有磁铁,所述底板的一侧栓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靠近底板的一侧内嵌有铁片。
14.进一步,所述底板的底部栓接有支腿,所述支腿的底部与密封板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线。
15.进一步,所述检测壳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支腿的底部和密封板的底部均栓接有两个与滑槽滑动连接的滑块。
16.进一步,所述检测壳的顶部内嵌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部与检测器检测头的表面固定套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检测器的检测头设置在检测壳的内部,通过在检测壳的一侧安装制冷器,利用制冷器产生冷气对细菌的繁殖进行减缓,从而避免细菌出现大量增多的情况,有效的提高了装置对肉类的检测精度;
19.通过设置驱动机构驱动放置盘旋转,通过放置盘带动不同的肉类进行旋转,让使用者在不更换肉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检测器观察到不同的肉类,从而免去了检测人员对肉类的更换时间,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并且也能避免检测人员与肉类接触,避免了细菌的传播。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和放置盘配合使用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壳剖视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检测壳,2、连接管,3、制冷器,4、底板,5、驱动机构,51、驱动电机,52、支架,6、放置盘,7、检测器,8、切割台,9、切割机构,91、把手,92、连接板,93、切刀,10、支撑架,11、磁铁,12、密封板,13、铁片,14、支腿,15、滑槽,16、滑块,1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高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肉类食品安全检测细菌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1,检测壳1的一侧内嵌有连接管2,连接管2的设置用于对制冷器3产生的冷气进行传送,使制冷器可以进入检测壳1的内部,连接管2的一端连通有制冷器3,制冷器3靠近检测壳1的一侧与检测壳1栓接,制冷器3用于制造冷器,对检测壳1的内部进行降温,检测壳1的一侧设有底板4,设置底板4是为了对驱动机构5和放置盘6进行支撑,底板4的顶部设有驱动机构5,驱动机构5的作用是带动放置盘6进行旋转,底板4的顶部还设有放置盘6,放置盘6便于了待检测肉类的放置,放置盘6的顶部栓接有十字板,十字板起到了对不同肉类隔离的作用,检测壳1的内部套设有与检测壳1的顶部安装的检测器7,检测器7用于让使用者对肉类中的细菌进行观察,检测壳1的顶部栓接有切割台8,切割台8的顶部设有切割机构
9,通过切割台8和切割机构9的设置,对肉类起到了切割的作用。
28.在使用时,将不同需要检测的肉类依次放置在切割台8的顶部,并使用切割机构9对不同的肉类进行切割,然后将不同肉类放置在放置盘6的顶部,之后将底板4插入检测壳1的内部并启动制冷器3,使制冷器3产生冷气,从而利用冷气对肉类中细菌的繁殖速度进行抑制,放缓肉类中细菌的繁殖速度,进而保证细菌不会出现大量增多的情况,而在检测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检测器7观察到肉类中的细菌,之后通过驱动机构5带动放置盘6旋转,利用放置盘6带动肉类进行旋转,使检测器7检测头下的肉类进行切换,进而可以免去检测人员对肉类的更换时间,提高检测的效率,并且也能减少检测人员与肉类接触的机率,减少细菌的传播,通过将检测器7的检测头设置在检测壳1的内部,通过在检测壳1的一侧安装制冷器3,利用制冷器3产生冷气对细菌的繁殖进行减缓,从而避免细菌出现大量增多的情况,有效的提高了装置对肉类的检测精度,通过设置驱动机构5驱动放置盘6旋转,通过放置盘6带动不同的肉类进行旋转,让使用者在不更换肉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检测器7观察到不同的肉类,从而免去了检测人员对肉类的更换时间,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并且也能避免检测人员与肉类接触,避免了细菌的传播。
29.请参阅图3所示,驱动机构5包括驱动电机51,驱动电机51的表面固定套接有支架52,支架52的底部与底板4的顶部栓接,放置盘6的底部通过键与驱动电机51的输出端安装,通过驱动机构5的设置,用于带动放置盘6进行旋转,从而使检测器7检测头底部的肉类可以进行切换。
30.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切割机构9包括把手91,把手91的底部栓接有连接板92,连接板92的底部栓接有切刀93,通过切割机构9的设置,对肉类起到了切割的作用。
31.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切刀93的两侧均设有支撑架10,支撑架10的底部与切割台8的顶部栓接,通过支撑架10的设置,对切刀93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32.请参阅图1和图3所示,检测壳1的一侧内嵌有磁铁11,底板4的一侧栓接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靠近底板4的一侧内嵌有铁片13,通过磁铁11、密封板12和铁片13的设置,对密封板12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密封板12能够对检测壳1的一侧进行密封,从而避免检测壳1内部的冷气会泄露。
33.请参阅图3所示,底板4的底部栓接有支腿14,支腿14的底部与密封板12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线,通过支腿14的设置,对底板4的底部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使底板4可以和密封板12进行平稳的放置。
34.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示,检测壳1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滑槽15,支腿14的底部和密封板12的底部均栓接有两个与滑槽15滑动连接的滑块16,通过滑槽15和滑块16的设置,对底板4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底板4可以平稳的进入检测壳1的内部,进而避免放置盘6顶部的肉类因为颠簸出现掉落的情况。
35.请参阅图4所示,检测壳1的顶部内嵌有密封圈17,密封圈17的内部与检测器7检测头的表面固定套接,通过密封圈17的设置,对检测壳1的顶部起到了密封的作用。
36.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不同需要检测的肉类依次放置在切割台8的顶部和支撑架10的内部,然后手持把手91,将切刀93插入两个切刀93之间,并下压切刀93来回拉动切刀93对肉类进行切割,然后将依次切割的肉类放置在放置盘6的顶部,并通过十字板对不同的肉类进行分隔,之后将底板4插入检测壳1的内部并启动制冷器3,当制冷器3启动后,制冷器3
会产生冷气,冷气会通过连接管2进入检测壳1的内部并对检测壳1的内部进行降温,而冷气进入检测壳1的内部会会放置盘6顶部不同的肉类接触,而利用冷气则可以对肉类中细菌的繁殖速度进行抑制,从而放缓肉类中细菌的繁殖速度,进而保证细菌不会出现大量增多的情况,从而可以提高细菌的检测精度,而在检测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检测器7观察到肉类中的细菌,而通过启动驱动电机51,使驱动电机51带动放置盘6旋转,从而利用放置盘6带动肉类进行旋转,使检测器7检测头下的肉类能够进行切换,进而可以免去检测人员对肉类的更换时间,从而提高检测的效率,并且也能减少检测人员与肉类接触的机率,减少细菌的传播。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