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高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05999发布日期:2022-08-30 21:2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高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d21h19/20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高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人类对于健康防护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有害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广泛,十分容易被人体接触。致病病菌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新型、绿色、高效的抗菌剂和抗菌材料应运而生,其开发和应用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3.目前抗菌剂按照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无机杀菌剂、天然杀菌剂、有机小分子杀菌剂和有机高分子杀菌剂。其中无机抗菌剂可以破坏细胞膜结构达到杀菌的效果,抗菌效果持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然而使用成本高,杀菌速度缓慢,重金属细胞毒性,对真菌、霉菌等真核微生物作用力弱。天然抗菌剂绿色、安全、生物相容性好,然而提取工艺复杂,成分复杂,有潜在性致敏风险,杀菌机理不清晰,化学结构不清晰,成本高、不耐热。有机小分子抗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达到杀菌的目的,抗菌效果强,应用面广,价格便宜,然而毒性高,稳定性差,长效性差,耐热性差,环保性差。有机高分子抗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杀菌,广谱高效性杀菌,物理接触性杀菌,安全环保无刺激,化学性质稳定,长效性杀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应用面广,价格适中。
4.中国专利cn101148824a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接枝季铵基团的化学纤维以及接枝方法,接枝率为10-38%,然而其耐水洗抗菌性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抗菌分子可以满足织物的耐水性,同时该抗菌分子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以提高使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高分子,制备原料包括a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8-15份季铵基功能单体、30-60份去离子水;b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20-70份丙烯酸或丙烯酸酯单体、0.1-1份乳化剂、1-15份去离子水;c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0.1-1份引发剂、0.01-0.5份氧化剂、0.01-1份还原剂、1-15份去离子水;d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1-3份中和剂、0.01-0.5份消泡剂、1-15份去离子水。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抗菌高分子的制备原料,包括a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8-15份季铵基功能单体、35-50份去离子水;b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26-60份丙烯酸或丙烯酸酯单体、0.1-1份乳化剂、5-10份去离子水;c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0.1-0.3份引发剂、0.03-0.2份氧化剂、0.02-0.1份还原剂、3-10份去离子水;d部分,按重量份计,包括1-3份中和剂、0.08-0.2份消泡剂、1-5份去离子水。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抗菌高分子的玻璃化温度为-15-10℃,优选为-10-0℃。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技术中季铵基功能单体选自双烯丙基双甲基氯化铵、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酸烷基酯基-n-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基-n-三甲基氯化铵、n,n-二甲基-n-苄基-n-丙烯酰胺基氯化铵中一种或多种。
9.本技术中所述丙烯酸或丙烯酸酯类单体不作特别限定,可以列举的有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盐、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按重量份计,所述丙烯酸或丙烯酸酯单体包括15-30份丙烯酸丁酯、3-12份甲基丙烯酸甲酯、0-10份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盐、1-3份甲基丙烯酸。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乳化剂和/或阳离子乳化剂。
12.本技术中非离子乳化剂可以列举的有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等。
13.本技术中阳离子乳化剂可以列举的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氯化铵、十八烷基胺聚氧乙烯醚双季铵盐、十二烷基溴化吡啶、十八烷基二甲基乙烯苯基氯化铵、十六烷基溴化吡啶等。
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发剂为偶氮类引发剂。
15.优选的,所述偶氮类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偶氮二氰基戊酸中一种或多种。
16.本技术中例如像改性有机硅、矿物油、聚醚硅油类消泡剂均适用本技术。
1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还原剂选自亚硫酸氢钠、吊白块、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中一种或多种。
1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氧化剂选自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中一种或多种。
19.本技术中所述中和剂不作特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常规选择,例如胺类物质、碱性物质等,优选为氨水,本技术中氨水的浓度不作特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例如20wt%,28wt%,30wt%等。
20.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成膜性、粘接性、保光性、耐候性、耐腐烛性、柔韧性和化学改性路径多样等优点,适用于无纺布、塑料制品、造纸等工业的添加剂。在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上接枝抗菌基团,使之具备抗菌功能,变成非溶出型抗菌功能助剂,添加到施用物品上,理论上可以得到具备稳定高效抗菌效果的功能物料,助力抗疫,提高生活品质。然而申请人在实验中意外的发现,以丙烯酸酯聚合物为基础高分子,通过接枝季铵盐和类胍基,得到具备2种抗菌基团的非溶出型抗菌高分子,季铵盐和类胍基可以起到协同抗菌的作用,提高抗菌效果,使得抗菌效率提高,水洗50次后仍可以达到98%的抗菌效果,申请人认为原因是本技术中使用特定的季铵基功能单体,在本技术中乳液聚合或无皂乳液聚合的过程中,接枝率更高和接枝反应均匀性好,同时在本技术中含有偶氮基团的阳离子引发剂的作用下,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分子与织物之间可以形成更强的结合力,增加了耐水洗性。
21.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高分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下面步骤:
22.(1)分别将a部分、b部分的成分混合,得到a部分、b部分;将c部分中的引发剂、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添加到去离子水中;d部分中各个原料分别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备用;
23.(2)将a部分加入反应釜中,控制温度为80-85℃,同时滴加b部分和c部分中的引发剂溶液,滴加时间为100-200min,滴加结束后冲洗保温;
24.(3)控制温度为72-78℃,滴加c部分剩余成分,控制滴加的时间为20-40min;
25.(4)控制温度至45-55℃,加入d部分后,过滤出料。
26.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c部分和d部分中原料使用水稀释时,水的含量不做特别限定。
2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抗菌高分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下面步骤:
28.(1)在去离子水中加入乳化剂,磁力搅拌均匀后,将丙烯酸或丙烯酸酯单体加入到乳化剂溶液中,完成b部分配制;将c部分中的引发剂、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添加到去离子水中;将中和剂、消泡剂分别溶解在去离子水中;
29.(2)向反应釜中加入去离子水、季铵基功能单体,反应釜的搅拌需有上下翻滚的效果。升温阶段通氮气进行空气置换,升温至75-85℃,搅拌30min后,完成a部分配制;
30.(3)控温至80-85℃,开始b部分和引发剂溶液的共滴加,共滴加时间为150min。共滴加结束后,冲洗保温20min并关闭氮气;
31.(4)控制温度为72-78℃,滴加c部分剩余成分,控制滴加的时间为30min;
32.(5)控制温度至50℃,加入d部分后,过滤出料。
33.本发明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所述抗菌高分子在织物、塑料制品、造纸中的应用。
3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5.(1)本技术抗菌高分子(产品见图1)同时含有季铵盐和类胍基2个非溶出型杀菌基团,有协同抗菌作用,提高抗菌性能,可杀死99.9%以上的微生物;
36.(2)物理性接触杀菌,不溶出或产生致敏因子,使用更安全;
37.(3)抗菌高分子乳液附着在织物表面,可以提高织物的强度;
38.(4)对新冠病毒(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可以达到99%以上的杀灭效果;
39.(5)施用后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抗菌膜,施用一次长效抗菌,避免多次施用;短效抗菌剂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忘记施用带来的感染风险;
40.(6)非特异性杀菌,不会使细菌产生抗性;
41.(7)施用后无气味,使用体验感优越。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技术中抗菌高分子产品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但不局限于以下给出的具体实施例。
44.实施例
45.实施例1
46.一种抗菌高分子,制备原料如下:
47.a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9.35份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31.65份去离子水;
48.b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20.89份丙烯酸丁酯、5.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5份甲基丙烯酸、8.35份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盐、0.5份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8份去离子水;
49.c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0.2份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04份过氧化氢、0.8份亚硫酸氢钠、8份去离子水;
50.d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1.3份氨水(28wt%)、0.1份聚醚硅油类消泡剂、3.82份
去离子水。
51.所述抗菌高分子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下面步骤:
52.(1)在去离子水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磁力搅拌均匀后,将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盐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完成b部分配制;将c部分中的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过氧化氢和亚硫酸氢钠分别添加到去离子水中,得到c部分预处理液;将氨水(28wt%)、聚醚硅油类消泡剂分别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d部分的配制;
53.(2)向反应釜中加入去离子水、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釜的搅拌需有上下翻滚的效果。升温阶段通氮气进行空气置换,升温至80℃,搅拌30min后,完成a部分配制;
54.(3)控温至80℃,开始b部分和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溶液的共滴加,共滴加时间为150min。共滴加结束后,冲洗保温20min并关闭氮气;
55.(4)控制温度为75℃,滴加c部分剩余成分,控制滴加的时间为30min;
56.(5)控制温度至50℃,加入d部分后,过滤出料。
57.实施例2
58.一种抗菌高分子,制备原料如下:
59.a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9.35份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32.3份去离子水;
60.b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15.4份丙烯酸丁酯、11.4份甲基丙烯酸甲酯、8.35份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盐、1.08份甲基丙烯酸、0.6份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8份去离子水;
61.c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0.2份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04份过氧化氢、0.8份亚硫酸氢钠、8份去离子水;
62.d部分,按重量份计,成分为1.2份氨水(28wt%)、0.1份聚醚硅油类消泡剂、3.18份去离子水。
63.所述抗菌高分子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64.实施例3
65.一种抗菌高分子,具体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替换为偶氮二异丁腈。
66.所述抗菌高分子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67.实施例4
68.一种抗菌高分子,具体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无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69.所述抗菌高分子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未添加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70.性能评估
71.1.抗菌测试:采用标准ws/t 650-2019中关于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方法,设定灭菌时间为7.5min,对实施例1-4样品进行测试,具体结果如下表1。其中,试验菌种及编号: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菌液浓度为白色念珠菌7.0*105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9.0*105cfu/ml,大肠杆菌2.7*105cfu/ml。
72.表1
[0073][0074]
此外,对实施例1的抗菌高分子对不同灭菌时间进行杀菌检测,检测结果见表2。
[0075]
表2
[0076][0077]
2.冻融稳定性测试:将实施例1-2的待测乳液装入500ml的瓶子中,将其在-8
±
1℃
的低温下冷冻18h,然后在20℃下熔化6h,这样的操作至少重复3次,每一次冻融后都应测定所生成的100目滤筛过滤所得凝胶干重和乳液的黏度,冻融试验前实施例2的粘度为14.3cps,实施例1的粘度为18.6cps,三次冻融试验测定结果如下表3。
[0078]
表3
[0079][0080]
3.高温稳定性测试:分别将实施例1-2的50g试样装入测试瓶中,在54℃环境中保持10d,观察并记录其状态变化,测试参数包括100目滤筛过滤所得凝胶干重和乳液粘度,测定结果如下表4所示。
[0081]
表4
[0082][0083]
4.贮存稳定性测试:在离心机中以3000r/min离心沉降15min后,若无沉降,可以认为有6个月的贮存稳定期。
[0084]
进过测试,实施例1-2的样品均无沉降。
[0085]
5.抗菌耐水洗性能测试:按照标准fzt73023-2006抗菌纺织品标准,采用震荡法测定经过实施例1-2样品(稀释至固含为10wt%)处理的纺布经过0次,5次,10次,30次,50次水洗后的抗菌效果,测试结果如下表5。
[0086]
表5
[0087]
[008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