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62296发布日期:2022-07-30 14:1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防水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等聚烯烃材料由于其均有优异的低透水性、低温柔韧性、延展性和可加工性能好,挤出的片材非常适用于建筑物内外防水。但是由于其抗撕裂强度较低,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尖锐硬物容易出现刺破撕裂等问题,导致防水抗渗性能大幅度降低,需要针对性进行提高,改善其抗撕裂性能。
3.目前,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进行抗撕裂性能改善:(1)添加茂金属聚乙烯树脂,但是对撕裂强度的提高不明显;(2)采用多层共挤后复合,虽然抗撕裂性能改善效果较好,但是其加工步骤复杂,增加了加工难度。
4.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抗撕裂性能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通过在lldpe/eva体系中加入部分茂金属聚乙烯,协同特定种类的抗撕裂助剂、层状无机填料,可以在不降低材料刚性、韧性的基础上,大幅改善材料的抗撕裂性能。
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应用。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1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20~50份,
1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5~30份,
12.茂金属聚乙烯(m-pe)10~30份,
13.抗撕裂助剂2~10份,
14.层状无机填料5~20份;
15.所述抗撕裂助剂为含氟乙烯聚合物、尼龙树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16.在lldpe/eva体系中加入部分茂金属聚乙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的抗撕裂性能。在此基础上,协同本发明的抗撕裂助剂、层状无机填料,可以在不降低材料刚性、韧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改善材料的抗撕裂性能。
17.本发明中所述抗撕裂助剂为耐高温高分子材料,发明人研究发现,在挤出加工过程中,抗撕裂助剂在螺杆的强剪切力的作用下呈细丝状相互缠结,在lldpe/eva体系中形成网状结构,进而增强了材料的抗撕裂性能。层状无机填料在lldpe/eva体系中层状分散,协同抗撕裂助剂的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撕裂性能,且层状分散的填料延长了小分
子的渗透通过路径,提高了材料的抗渗水性能。
18.可选地,所述尼龙树脂为pa66、pa6、pa6t、pa10、pa11或pa12中的一种或几种。
19.可选地,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多酚型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脂肪族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酯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环氧化烯烃化合物或杂环型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20.可选地,所述酚醛树脂为热塑性酚醛树脂和/或热固性酚醛树脂。
21.优选地,所述含氟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为30~1000万。
22.可选地,所述含氟乙烯聚合物为聚四氟乙烯。
23.优选地,所述抗撕裂助剂为含氟乙烯聚合物。
24.发明人研究发现,含氟乙烯聚合物作为抗撕裂助剂,使得本发明的聚乙烯复合材料中具有更优的抗撕裂性能。
25.优选地,所述层状无机填料为滑石粉、云母粉、蒙脱土、高岭土或黏土中的一种或几种。
26.更优选地,所述层状无机填料为滑石粉。
27.优选地,所述层状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为2~30μm。
28.优选地,所述茂金属聚乙烯在190℃、2.16kg条件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5~3g/10min。
29.优选地,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在190℃、2.16kg条件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5~25g/10min。
30.优选地,所述eva中乙酸乙烯酯(va)含量为7.5~40wt.%。
31.本发明还保护上述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2.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茂金属聚乙烯、抗撕裂助剂、层状无机填料混合后,加至挤出机,经熔融混合、挤出造粒,得到所述聚烯烃复合材料。
33.优选地,所述挤出机为双螺杆挤出机。
34.更优选地,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长径比为36~52:1,螺筒温度为140~200℃。
35.本发明还保护上述聚烯烃复合材料在建筑物内外防水中的应用。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7.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抗撕裂的聚烯烃复合材料。通过在lldpe/eva体系中加入部分茂金属聚乙烯,协同特定种类的抗撕裂助剂、层状无机填料,可以在不降低材料刚性、韧性的基础上,大幅改善材料的抗撕裂性能。
38.抗撕裂助剂在挤出加工过程中,经剪切力的作用可以在lldpe/eva体系中形成网状结构,进而增强了材料的抗撕裂性能。
39.层状无机填料在lldpe/eva体系中层状分散,协同抗撕裂助剂的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撕裂性能,且层状分散的填料延长了小分子的渗透通过路径,提高了材料的抗渗水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41.实施例及对比例中的原料均可通过市售得到,具体如下:
[0042][0043][0044]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0045]
实施例1~19
[0046]
实施例1~19分别提供一种聚烯烃复合材料,组分含量见表1,制备方法如下:
[0047]
按照表1将各组分加至双螺杆挤出机,经熔融混合、挤出造粒,得到聚烯烃复合材料;其中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长径比为48:1,螺筒温度为140~200℃。
[0048]
表1实施例1~19的聚烯烃复合材料的组分含量(重量份)
[0049][0050][0051][0052][0053]
对比例1~7
[0054]
对比例1~7分别提供一种聚烯烃复合材料,组分含量见表2,制备方法如下:
[0055]
按照表2将各组分加至双螺杆挤出机,经熔融混合、挤出造粒,得到聚烯烃复合材
料;其中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长径比为48:1,螺筒温度为140~200℃。
[0056]
表2对比例1~7的聚烯烃复合材料的组分含量(重量份)
[0057][0058][0059]
性能测试
[0060]
对上述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聚烯烃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具体方法如下:
[0061]
撕裂强度:按照gb/t 529-2008标准方法测试;
[0062]
拉伸强度:按照gb/t 1040.1-2018标准方法测试;
[0063]
断裂伸长率:按照gb/t 1040.1-2018标准方法测试;
[0064]
防水性能:按照gb/t328.10-2007标准方法测试,测试在0.3mpa水压下水渗透时间。
[0065]
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测试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0066]
表3实施例的测试结果
[0067][0068]
根据表3的测试结果,本发明各实施例制备的聚烯烃复合材料均具有较好的抗渗水性能(防水性能),且力学性能好,特别是撕裂强度高,撕裂强度≥110kn/m。
[0069]
实施例1~7中,实施例3、5和7制备的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相对较低,水渗
透时间相对较短。可以看出,茂金属聚乙烯在190℃、2.16kg条件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为0.5~3g/10min、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在190℃、2.16kg条件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为0.5~25g/10min、eva中va含量优选为7.5~40wt.%。
[0070]
根据实施例1、8~10,抗撕裂助剂为含氟乙烯聚合物时,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抗撕裂性能、力学性能更优,防水性能更好。根据实施例1、11~13,层状无机填料为滑石粉时,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抗撕裂性能和防水性能相对更好。
[0071]
表4对比例的测试结果
[0072][0073]
对比例1的聚烯烃复合材料为常规的防水材料,仅含lldpe和eva,可以看出其防水性能较差,且撕裂强度仅为56kn/m,抗撕裂性能较差。对比例2为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添加了茂金属聚乙烯,虽然抗撕裂性能和防水性能有一定改善,但程度较低,仍不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74]
对比例3的聚烯烃复合材料不含层状无机填料,对比例4的聚烯烃复合材料不含抗撕裂助剂。可以看出,在缺少某一组分的情况下,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仍较低,防水性能与实施例相比差距较大。
[0075]
对比例5中层状无机填料的含量过多,对比例6中抗撕裂助剂的含量过多,制得的聚烯烃复合材料难以达到优异的抗撕裂性能和防水性能,并且材料的韧性劣化严重。
[0076]
根据对比例3~6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本发明的聚烯烃复合材料,无机填料与抗撕裂助剂是通过协同增效作用,共同作用以实现对抗撕裂性能的改善。在缺少某一组分,或含量过多的情况下,难以起到有效的协同增效作用。
[0077]
对比例7与实施例1、实施例11~13相比,在使用非层状无机填料替换层状无机填料的情况下,非层状无机填料无法有效协同抗撕裂助剂形成的网状结构,制得的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抗撕裂性能较差;无机填料由于不具有层状结构,难以延长小分子渗透路径,导致聚烯烃复合材料在0.3mpa水压下水渗透时间仅为27h;由于非层状无机填料无法在lldpe/eva体系中层状分散,与其他组分间结合力较差,造成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过低,材料韧性较差。
[0078]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