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培养箱领域,特别是一种内置显微成像系统的胚胎培养箱。
背景技术:2.现有的试管婴儿胚胎培养箱采用全封闭式设计,内部空间较小,其安置培养皿用的架板间高度差通常在20-30cm。由于常规显微设备受较长的光学系统工作距离限制,且体积难以置于培养箱内部对样品进行观测,因此现阶段实验室仍需要定时将试管婴儿胚胎取出培养箱,进行显微观察等操作来观测胚胎的状态。然而,这一传统的观测方法,在观测时胚胎脱离孵化环境,难以研究模拟其在实际生物体内的形态发育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显微成像系统的胚胎培养箱,能够在观测时无需胚胎脱离孵化环境。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内置显微成像系统的胚胎培养箱,包括箱体、显微录像设备和上盖板,箱体的上端设有窥视口,上盖板连接在箱体的上端,显微录像设备固定在上盖板上且位于窥视口内。
6.所述箱体上方两侧均转动有控制轴,两个控制轴均与上盖板啮合传动。
7.所述箱体为圆形,箱体的中心处转动有中心轴,中心轴的两侧均固定有支撑侧板,两个支撑侧板之间均匀连接有多个放置架。
附图说明
8.图1是内置显微成像系统的胚胎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9.图2是内置显微成像系统的胚胎培养箱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中心轴的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平衡盘的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转动盘的示意图;
17.图10是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1是传动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2是夹紧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
21.箱体101;加强板102;固定横板103;窥视口104;取放口105;
22.显微录像设备201;上盖板202;控制轴203;
23.弧板301;横轴302;连动块303;双向螺杆304;滑块305;
24.中心轴401;支撑侧板402;控制轮403;控制套404;蜗杆ⅰ405;传动轮406;传动套407;蜗杆ⅱ408;
25.平衡盘501;支撑轴502;支撑套503;转动盘504;传动轴505;辅助架506;
26.辅助轮601;传动带602;拨板603;支撑杆604;承载板605;夹紧架606;弹簧607。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4所示:
28.一种内置显微成像系统的胚胎培养箱,包括箱体101、窥视口104、显微录像设备201和上盖板202,窥视口104设置在箱体101的上端,箱体101的上端连接有上盖板202,显微录像设备201固定在上盖板202上且位于窥视口104内。
29.在使用时,将装有胚胎的培养皿放入箱体101内,通过箱体101上设置的环境调节设备,将培养箱内的环境调节为胚胎生长环境;
30.此时培养皿正位于录像设备201的正下方,从而形成对胚胎的实时观察并录像,继而获得胚胎样品动态连续的发育信息;且无需将培养皿取出,避免了胚胎脱离孵化环境进行观察而影响观察结果;同时避免了胚胎在外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受到真菌、细菌污染。
31.进一步的:
32.两个控制轴203分别转动在所述箱体101上方的两侧,上盖板202与两个控制轴203啮合传动。
33.在观测时,通过转动控制轴203,传动上盖板202在箱体101的上端垂直与箱体101的中心方向水平滑动,从而带动显微录像设备201移动,继而改变观测位置,形成在保证箱体101密封的同时,改变观测位置,进一步便于对胚胎进行实时观察并录像,获得胚胎样品动态连续的发育信息;
34.而且通过两个控制轴203的设置,便于观测人员位于箱体101的两侧中的任意位置,对显微录像设备201位置进行调节。
35.如图3、6所示:
36.所述箱体101为圆形,中心轴401转动在箱体101的中心处,两个支撑侧板402固定在中心轴401的两侧,多个放置架均连接在两个支撑侧板402之间,多个放置架均匀设置。
37.放置架用于放置培养皿,通过多个放置架的设置,使箱体101能够同时放置多个培养皿进行培养,提高培养的效率;
38.且通过安装在箱体101外侧的电机对中心轴401进行传动,使中心轴401带动多个放置架保持水平状态,即保证培养皿不倾倒的状态,以中心轴401为轴转动,使每个培养皿均有转动至上方的状态,位于最上方的培养皿能够收到显微录像设备201,从而实现对此培养皿的实时观察并录像,继而获得胚胎样品动态连续的发育信息。
39.如图7-8所示:
40.所述放置架包括平衡盘501、支撑轴502和支撑套503,平衡盘501的下端设置有重力锤,支撑轴502设置在平衡盘501的一端,支撑套503设置在平衡盘501的另一端,支撑轴502和支撑套503同轴且分别转动在两个支撑侧板402上,平衡盘501连接有放置培养皿的承
载架。
41.平衡盘501通过支撑轴502和支撑套503转动在两个支撑侧板402之间,并通过其下方设置的重力锤,使平衡盘501保持水平的状态,且随着中心轴401的转动,平衡盘501仍保持水平的状态,从而形成对培养皿的水平状态的稳定支撑。
42.如图3,、6-8所示:
43.两个加强板102分别固定在所述箱体101的两侧,中心轴401上支撑轴502端转动有控制套404,控制套404贯穿箱体101与对应的加强板102转动连接,蜗杆ⅰ405转动在该加强板102上,且与控制套404啮合传动的,控制轮403固定在控制套404的内侧,控制轮403与多个支撑轴502啮合传动连接。
44.在通过电机对中心轴401传动,使中心轴401带动多个平衡盘501转动时,同时通过安装在加强板102上的平衡电机对蜗杆ⅰ405进行传动,从而传动控制套404带动控制轮403对多个支撑轴502进行传动,从而使支撑轴502在支撑侧板402上转动,以配合中心轴401转动的同时,保持平衡盘501的水平状态,避免平衡盘501倾斜,导致培养皿倾斜或翻到,影响胚胎的培养;
45.且通过蜗杆ⅰ405与控制套404之间的蜗轮蜗杆的自锁功能,有效的保证了在停止时平衡盘501的稳定。
46.如图9-12所示:
47.所述承载架包括转动盘504、支撑杆604和承载板605;转动盘504连接在平衡盘501上,支撑杆604滑动在转动盘504的中心,承载板605固定在支撑杆604的上端。
48.承载板605上用于放置培养皿,并通过支撑杆604形成对承载板605的支撑,在放置培养皿时,由支撑杆604的下端推动支撑杆604上升,使支撑杆604带动承载板605滑出平衡盘501内,然后将培养皿放置在承载板605上,再使支撑杆604缓慢下降至培养皿落入平衡盘501内,使培养皿稳定的放置在平衡盘501内;
49.为了便于显微录像设备201对承载板605上培养皿的观测,可以在承载板605上设置灯管,从而便于显微录像设备201的观测。
50.如图6-7、9所示:
51.传动轴505转动在所述支撑套503内且与转动盘504啮合传动连接,中心轴401上支撑套503端转动有传动套407,传动套407贯穿箱体101与对应的加强板102转动连接,蜗杆ⅱ408转动在该加强板102上且与传动套407啮合传动的,传动轮406固定在传动套407的内侧,传动轮406与多个传动轴505啮合传动连接。
52.在对位于上方的培养皿进行观察时,有时需要对培养皿进行整体观察,但是仅通过控制轴203传动上盖板202在箱体101的上端垂直与箱体101的中心方向水平滑动,从而带动显微录像设备201移动无法满足观察需求;
53.由此通过转动蜗杆ⅱ408,对传动套407进行传动,继而带动传动轮406转动,传动轮406通过传动轴505传动转动盘504转动,从而带动培养皿转动,配合显微录像设备201在箱体101的上端垂直与箱体101的中心方向水平滑动,完成对培养皿内部的完整观察;
54.通过蜗杆ⅱ408与传动套407之间的蜗轮蜗杆的自锁功能,有效的保证了在观察时,转动盘504的稳定;
55.而且在中心轴401旋转时,可以转动蜗杆ⅱ408,使传动轮406配合中心轴401的旋
转,保证培养皿的稳定,也可以不对蜗杆ⅱ408进行传动,使中心轴401转动时,培养皿保持水平状态平稳的在平衡盘501内转动。
56.如图9-12所示:
57.三个辅助架506固定在所述转动盘504上,六个辅助轮601分别转动在三个辅助架506的内端和外端均转动有,传动带602转动在同一辅助架506上的两个辅助轮601上,拨板603固定在传动带602上,夹紧架606滑动在辅助架506上,夹紧架606与拨板603固定连接,支撑杆604与位于内端的三个辅助轮601啮合传动。
58.在放置培养皿时,向向上推动支撑杆604,使支撑杆604传动辅助轮601,继而时传动带602通过拨板603带动夹紧架606向外侧移动,然后将培养皿放置在承载板605上,缓慢松开支撑杆604,支撑杆604受培养皿的重力下移,继而传动辅助轮601,使传动带602通过拨板603带动夹紧架606向外侧移动,直至夹紧架606将培养皿顶紧,从而形成对培养皿的固定,且该固定方式适应不同大小的培养皿;
59.在拿取培养皿时,向上推动支撑杆604,即可使三个夹紧架606散开,同时将培养皿升起,便于取放。
60.进一步的:
61.通过在夹紧架606的内侧设置v形槽,从而增大夹紧架606顶紧培养皿的面积,进一步形成对培养皿的固定。
62.进一步的:
63.弹簧607设置在所述辅助架506与夹紧架606之间。
64.通过弹簧607的设置,弹簧607的弹力将推动夹紧架606在辅助架506上向外移动,从而在装置未放置培养皿时,三个夹紧架606保持位于最外侧的状态,从而便于将培养皿放置在承载板605上;
65.在将培养皿放置在承载板605上后,培养皿的重力将压动支撑杆604下降,使夹紧架606克服弹簧607的弹力,完成对培养皿的固定。
66.如图3、5所示:
67.还包括固定横板103、取放口105、弧板301、横轴302、连动块303、双向螺杆304和滑块305;箱体101的侧面固定有固定横板103,固定横板103上滑动有滑块305,滑块305上固定有双向螺杆304,箱体101的前端设有取放口105,箱体101的前端对向滑动有两个弧板301,两个弧板301均固定有横轴302,两个横轴302上转动有连动块303,两个连动块303分别与双向螺杆304的两端螺纹连接。
68.在取放培养皿时,转动滑块305带动双向螺杆304转动,继而螺纹传动两个连动块303,同时远离移动,继而带动两个弧板301在箱体101上滑动,从而使两个弧板301远离,从而使取放口105漏出,继而通过取放口105对培养皿进行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