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箱。
背景技术:2.微生物培养是指借助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和人为创造的培养条件,使某些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微生物培养可分为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前者是指对已纯化的单一菌种进行培养和利用,后者是指对混合菌种或自然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培养基上所生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数量。
3.而目前在将微生物培养皿放入到培养箱的过程中,由于箱体内部的操作空间有限,导致培养皿在放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倾洒,不仅影响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繁殖,还会使得培养箱受到污染。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微生物培养箱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箱,其通过可拉出的滑动筒等结构能够实现培养皿的取放均在箱体之外操作,确保培养皿取放更加稳定,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微生物培养箱,包括箱体以及与箱体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盖体,所述箱体内部开设有培养腔,所述培养腔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外侧滑动连接有滑动筒,所述固定杆与滑动筒之间设有限位机构;
8.所述滑动筒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放置槽。
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为方形杆体,所述滑动筒内部设有容纳固定杆的方形腔,所述固定杆贯穿方形腔底壁且与之滑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贴合滑动连接在方形腔内部。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上转动连接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与方形腔内壁相抵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转动件、转动轴、限位条以及限位槽,所述转动轴与方形腔顶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位于滑动筒顶端且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条固定连接有转动轴底端,所述限位槽设置在固定杆内侧,且贯穿限位块设置,所述限位条可沿限位槽上下滑动。
1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条设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转动轴环侧上,所述限位槽设有多个,且一一与限位条对应设置。
14.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顶端开设有定位槽,所述限位条可卡合至定位槽内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1、通过设置滑动筒、固定杆以及限位机构能够实现在需要取放培养皿的过程中,可实现通过将滑动筒直接拉出箱体,进而实现无需手部伸进箱体内部,进而实现培养皿的取放能够更加的稳定;
17.2、通过设置限位块能够实现滑动筒与固定杆彼此限位,避免滑动筒与固定杆之间完全分离,并且通过设置滚珠能够实现滑动筒与固定杆之间的相对移动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箱中箱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箱中箱体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箱中限位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箱体;2、盖体;3、培养腔;4、固定杆;5、滑动筒;51、方形腔;6、限位机构;61、转动件;62、转动轴;63、限位条;64、限位槽;7、支撑板;8、放置槽;9、限位块;91、滚珠;92、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参照图1-5,一种微生物培养箱,包括箱体1以及与箱体1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盖体2,箱体1内部可设置有加热以及通风元件(图中未示出)以适应微生物的生长,其均为本领域公开技术,本技术不再详细叙述其工作原理。
27.箱体1内部开设有培养腔3,培养腔3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4,固定杆4外侧滑动连接有滑动筒5。
28.上述结构中,固定杆4为方形杆体,滑动筒5内部设有容纳固定杆4的方形腔51,固定杆4贯穿方形腔51底壁且与之滑动连接。进而确保固定杆4与滑动筒5之间无法发生相对转动,只可竖直滑动实现相对移动。
29.进一步可在固定杆4顶端固定连接限位块9,限位块9贴合滑动连接在方形腔51内部。从而实现固定杆4与滑动筒5之间的相对限位,避免固定杆4与滑动筒5之间完全分离。
30.还可在限位块9上转动连接有多个滚珠91,滚珠91与方形腔51内壁相抵设置,使得滑动筒5与固定杆4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滑动阻力更小,使得滑动筒5上下移动更加平稳。
31.固定杆4与滑动筒5之间设有限位机构6,限位机构6包括转动件61、转动轴62、限位
条63以及限位槽64,转动轴62与方形腔51顶壁转动连接,转动件61位于滑动筒5顶端且与转动轴62固定连接,限位条63固定连接有转动轴62底端,限位槽64设置在固定杆4内侧,且贯穿限位块9设置,限位条63可沿限位槽64上下滑动。限位条63设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转动轴62环侧上,限位槽64设有多个,且一一与限位条63对应设置。其中固定杆4以及限位块9均与转动轴62竖直滑动连接。
32.滑动筒5移动至较高的位置后,并且限位条63与限位槽64分离后,可通过转动件61实现转动轴62以及限位条63转动,实现限位条63与限位槽64错位,进而实现此时滑动筒5将会无法向下移动,实现对于滑动筒5的限位。
33.进一步可在限位块9顶端开设有定位槽92,限位条63可卡合至定位槽92内部,即实现限位条63与限位槽64错位之后,通过限位条63与定位槽92之间配合能够实现结构更加稳定,避免限位条63自动滑落至限位槽64内部。
34.滑动筒5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支撑板7,支撑板7上开设有多个放置槽8,可用于放置培养皿,实现微生物的培养。
35.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
36.在需要将培养皿取出或者将培养皿放置在支撑板7上时,首先将盖体2打开,然后向上拉动滑动筒5,直到限位条63与限位槽64分离之后,再转动转动件61,使得限位条63与限位槽64彼此错位,并且使得限位条63进入到定位槽92内部,进而实现滑动筒5可稳定的停留在该处,进而方便人员取放培养皿,过程中无需人员手部伸进箱体1内部,进而确保培养皿取放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稳定,避免出现倾洒等情况。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