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0524发布日期:2022-12-28 01:03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菌种培养装置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菌种是用于发酵过程作为活细胞催化剂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来源于自然界大量的微生物,从中经分离并筛选出有用菌种,再加以改良,贮存待用于生产。
3.中国专利cn201811292164.0公开了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箱体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箱体内腔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箱体内腔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机。本发明通过设置箱体,达到放置菌种的效果,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达到对菌种支撑的效果,通过加热箱和加热块,达到产生热量的效果,通过第二风机和喷头,达到将热量吹入到箱体内的效果,通过温度传感器,达到对箱体内温度检测的效果,通过第一风机和吸尘罩,达到将箱体内温度排出的效果,该培养装置可自动对箱体内温度进行调节,方便人们进行使用,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4.(1)没有对外部空气进行灭菌,外部空气中的细菌会落在培养皿里,影响菌种纯度,没有对排出的空气进行灭菌,导致菌种外泄,影响设备周围环境。
5.(2)菌种会吸附在设备内壁,导致设备在进行另外一种菌种培养时会出现杂菌。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培养柜,所述培养柜下端内壁开设有第一内腔,所述所述培养柜下端内壁开设有第二内腔,且第二内腔左侧外壁连通有出气管,所述第一内腔右侧外壁连通有进气管,所述第一内腔上表面连通有设备管,且设备管设置有两个,所述培养柜内壁固定连接有气泵,且气泵下端与所述第二内腔相连通,左侧所述设备管与所述气泵上端相连通,所述培养柜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加热层,所述培养柜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培养柜外壁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电加热层、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泵与所述控制器之间为电性连接,所述出气管内壁固定连接有阻拦网。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腔上表面连通有进水管,且进水管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内腔下表面连通有出水管,且出水管外壁设置有第二阀门。
9.进一步的,所述培养柜内壁固定连接有气凝胶毡,且气凝胶毡位于培养柜与电加热层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层内壁固定连接有银离子灭菌层。
11.进一步的,所述设备管外壁开设有设备孔,且设备孔均匀分布在设备管外壁。
12.进一步的,所述培养柜外壁开设有观测槽,且观测槽与第二内腔相连通,所述观测
槽内壁固定连接有玻璃。
1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14.其一:本实用新型进气管和气泵下端位于除菌液内部,右侧的设备管和出气管位于除菌液上方,通过气泵工作,使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除菌液内部,内部空气通过气泵下端进入除菌液内部,通过除菌液与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接触,可对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及病毒进行杀灭,防止外部细菌对培养柜内部造成污染,保证了培养柜内部菌种的纯度,防止培养柜内部细菌外泄,保护了设备周围环境。
15.其二:本实用新型通过银离子灭菌层,可对培养柜内壁附着的细菌和菌种进行杀灭,减少培养柜内壁细菌残留,防止了培养柜内壁残留细菌对设备下次另外一种菌种培养时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柜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柜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柜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培养柜;2、玻璃;3、控制器;4、进气管;5、出气管;6、出水管;7、进水管;8、第一内腔;9、第二内腔;10、设备管;11、设备孔;12、气泵;13、阻拦网;14、温度传感器;15、气凝胶毡;16、电加热层;17、银离子灭菌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可控温的液体菌种培养装置,如图1-图4所示,包括培养柜1,培养柜1下端内壁开设有第一内腔8,培养柜1下端内壁开设有第二内腔9,且第二内腔9左侧外壁连通有出气管5,第一内腔8右侧外壁连通有进气管4,第一内腔8上表面连通有设备管10,且设备管10设置有两个,培养柜1内壁固定连接有气泵12,且气泵12下端与第二内腔9相连通,左侧设备管10与气泵12上端相连通,培养柜1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加热层16,培养柜1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4,培养柜1外壁固定连接有控制器3,电加热层16、温度传感器14和气泵12与控制器3之间为电性连接,出气管5内壁固定连接有阻拦网13;第一内腔8和第二内腔9中存放有除菌液,除菌液由双链和单双链复合季铵盐制成,进气管4和气泵12下端位于除菌液内部,右侧的设备管10和出气管5位于除菌液上方,通过气泵12工作,使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管4进入除菌液内部,内部空气通过气泵12下端进入除菌液内部,通过除菌液与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接触,可对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及病毒进行杀灭,防止外部细菌对培养柜1内部造成污染,保证了培养柜1内部菌种的纯度,防止培养柜
1内部细菌外泄,保护了设备周围环境,通过温度传感器14,对培养柜1内部温度进行检测,当培养柜1内部温度低于设定值,温度传感器14向控制器3发出信号,控制器3接收温度传感器14的信号,控制器3控制给电加热层16供电,使培养柜1内壁发热,可提高培养柜1内部温度,当培养柜1内部温度高于设定值,温度传感器14向控制器3发出信号,控制器3接收温度传感器14的信号,控制器3控制给电加热层16断电和给气泵12供电,使气泵12工作,吸取外部冷空气,排出内部热空气,从而降低培养柜1内部温度,通过电加热层16,气泵12,温度传感器14和控制器3配合工作,保证了培养柜1内部温度的恒定,通过阻拦网13,防止蚊虫通过气管进入内腔内部。
24.具体的第一内腔8上表面连通有进水管7,且进水管7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内腔8下表面连通有出水管6,且出水管6外壁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内腔9也连通有出水管6和进水管7,通过打开第二阀门,使内腔内的液体通过出水管6排出,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第一阀门,通过进水管7向内腔中补充新的除菌液,保证了除菌液除菌效果。
25.具体的培养柜1内壁固定连接有气凝胶毡15,且气凝胶毡15位于培养柜1与电加热层16之间;通过气凝胶毡15,防止高温向培养柜1外壁传递,保证了培养柜1外壁温度的正常。
26.具体的电加热层16内壁固定连接有银离子灭菌层17;通过银离子灭菌层17,可对培养柜1内壁附着的细菌和菌种进行杀灭,减少培养柜1内壁细菌残留,防止了培养柜1内壁残留细菌对设备下次另外一种菌种培养时造成污染。
27.具体的设备管10外壁开设有设备孔11,且设备孔11均匀分布在设备管10外壁;当气泵12工作时,通过多个设备孔11提高了设备管10与空气的交换面积,降低了培养柜1内空气流动性,防止了空气流动带动菌种袍子进行移动。
28.具体的培养柜1外壁开设有观测槽,且观测槽与第二内腔9相连通,观测槽内壁固定连接有玻璃2;通过玻璃2,可对内腔内的除菌液多少进行观察,方便人员对内腔内的除菌液及时进行添加和排出。
29.工作原理:首先第一内腔8和第二内腔9中存放有除菌液,除菌液由双链和单双链复合季铵盐制成,进气管4和气泵12下端位于除菌液内部,右侧的设备管10和出气管5位于除菌液上方,通过气泵12工作,使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管4进入除菌液内部,内部空气通过气泵12下端进入除菌液内部,通过除菌液与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接触,可对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及病毒进行杀灭,防止外部细菌对培养柜1内部造成污染,保证了培养柜1内部菌种的纯度,防止培养柜1内部细菌外泄,保护了设备周围环境,通过温度传感器14,对培养柜1内部温度进行检测,当培养柜1内部温度低于设定值,温度传感器14向控制器3发出信号,控制器3接收温度传感器14的信号,控制器3控制给电加热层16供电,使培养柜1内壁发热,可提高培养柜1内部温度,当培养柜1内部温度高于设定值,温度传感器14向控制器3发出信号,控制器3接收温度传感器14的信号,控制器3控制给电加热层16断电和给气泵12供电,使气泵12工作,吸取外部冷空气,排出内部热空气,从而降低培养柜1内部温度,通过电加热层16,气泵12,温度传感器14和控制器3配合工作,保证了培养柜1内部温度的恒定,通过阻拦网13,防止蚊虫通过气管进入内腔内部,然后第二内腔9也连通有出水管6和进水管7,通过打开第二阀门,使内腔内的液体通过出水管6排出,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第一阀门,通过进水管7向内腔中补充新的除菌液,保证了除菌液除菌效果,通过气凝胶毡15,防止
高温向培养柜1外壁传递,保证了培养柜1外壁温度的正常,随后通过银离子灭菌层17,可对培养柜1内壁附着的细菌和菌种进行杀灭,减少培养柜1内壁细菌残留,防止了培养柜1内壁残留细菌对设备下次另外一种菌种培养时造成污染,当气泵12工作时,通过多个设备孔11提高了设备管10与空气的交换面积,降低了培养柜1内空气流动性,防止了空气流动带动菌种袍子进行移动,最后通过玻璃2,可对内腔内的除菌液多少进行观察,方便人员对内腔内的除菌液及时进行添加和排出。
3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