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络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63303发布日期:2024-03-01 12:01阅读:15来源:国知局
稀土络合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用蓝光激发且耐光性优异的稀土络合物。


背景技术:

1、光通信或显示器等光电子学、以及太阳电池等光能量转换产业是新一代基础技术,并且已创造出其中使用的各种无机玻璃材料或陶瓷材料、激光材料、有机低分子发光材料、波长转换材料等。

2、波长转换材料为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以其它波长发光的材料,可通过被添加至树脂材料中来作为光学材料使用。

3、近年来,作为这种波长转换材料,报告有:具有β-二酮配体与氧化膦配体的稀土络合物(例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或具有菲咯啉配体的稀土络合物(例如,非专利文献1)。这些稀土络合物可吸收紫外光等短波长的光并发出波长更长的可见光,因此期待通过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半导体发光元件组合而可实现各种发光颜色的发光装置(例如,专利文献3)。

4、上述稀土络合物大多由紫外光(波长约280nm~约400nm)激发而发光,但于能量更小的蓝光(约450nm~约495nm)下未被激发而不发光,因此无法将作为激发光源而通用的蓝色led用作光源。因此,正在积极地开发能够用蓝光激发的稀土络合物(例如,非专利文献2及非专利文献3)。

5、另一方面,已知稀土络合物通常在光照射条件下分解,在将稀土络合物应用于工业制品时,其光稳定性成为课题。虽然报告有在配体中具有4-羟基-1,5-萘啶的稀土络合物的耐光性高(例如,非专利文献4),但该稀土络合物的激发波长被限定于紫外光,无法用蓝光激发。

6、另外,非专利文献5及非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喹啉酮骨架的稀土络合物,但与本技术记载的具有喹啉酮骨架的稀土络合物在不具有容易光分解的官能团即2-硝基酰基的方面完全不同,而且完全没有与这些络合物的耐光性相关的记载。

7、现有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苏联专利发明第1453860号说明书

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81986号公报

11、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5564号公报

12、非专利文献

13、非专利文献1:晶体工程通讯(crystengcomm),第11卷,第1197页(2009年)

14、非专利文献2:配位化学评论(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第293-294卷,第19页(2015年)

15、非专利文献3: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edition),第43卷,第5010页(2004年)

16、非专利文献4: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第26卷,第2085页(2016年)

17、非专利文献5:应用有机金属化学(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第33卷,第10号,第e5131页(2019年)

18、非专利文献6:分子结构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第1190卷,第15号,第68页(2019年)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2、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用蓝光激发且具有高耐光性的稀土金属络合物、其中间体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4、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进行了努力研究,结果发现,导入有特定配体的稀土络合物能够用蓝光激发且具有高耐光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5、即,本发明提供以下所示的(一)[1]~[27]的稀土络合物、(二)稀土络合物的制造方法1、(三)稀土络合物的制造方法2及(四)[a]~[e]的光学材料。

6、(一)[1]一种稀土络合物,由通式(1)表示。

7、[化学式1]

8、

9、{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quinolinonato ligand)或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coumarinato ligand)。

10、[化学式2]

11、

12、[式中,ra表示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氧基;碳原子数5~14的芳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单烷基氨基;碳原子数6~12的单芳基氨基;碳原子数4~12的单杂芳基氨基;碳原子数2~12的二烷基氨基;可以被氰基、卤素原子或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碳原子数10~24的二芳基氨基;可以被氟原子或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碳原子数8~24的二杂芳基氨基;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亚甲基二氧基;亚乙基二氧基;卤素原子;羟基;硝基及氰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13、rb1、rb2、rb3、rb4及rb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2~4的烯基、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氰基、硝基、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一处以上的碳原子数7~14的芳烷基、下述通式(ba1)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氨基、下述通式(bo1)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氧基或下述通式(bs1)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硫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14、[化学式3]

15、

16、(式中,rba1及rba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该烷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羟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另外,rba1与rba2可以与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17、[化学式4]

18、

19、(式中,rbo1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该烷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羟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20、[化学式5]

21、

22、(式中,rbs1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该烷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羟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23、另外,rb1、rb2、rb3及rb4中相邻的两个取代基可以与所键合的苯环成为一体而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24、另外,rb5与rb1可以与所键合的喹啉酮环成为一体而形成5元、6元或7元的环。]

25、[化学式6]

26、

27、[式中,ra表示与通式(1qu)的ra相同的含义。

28、rc1、rc2、rc3及rc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可以被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取代一处以上的碳原子数2~4的烯基、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氰基、硝基、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一处以上的碳原子数7~14的芳烷基、下述通式(ba1)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氨基、下述通式(bo1)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氧基或下述通式(bs1)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硫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29、[化学式7]

30、

31、(式中,rba1及rba2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32、[化学式8]

33、

34、(式中,rbo1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35、[化学式9]

36、

37、(式中,rbs1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38、另外,rc1、rc2、rc3及rc4中相邻的两个取代基可以与所键合的苯环成为一体而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39、n表示1、2或3。在n为2或3时,多个喹啉酮配体或香豆素配体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40、m1表示0、1或2,m2表示0~3,且满足0≤m1+m2≤3的关系。

41、l1表示具有两个以上含有非共价电子对的氮原子的含氮配体或者下述通式(3a)或下述通式(3b)所表示的磷配体。在m1为2时,l1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42、[化学式10]

43、

44、[化学式11]

45、

46、[式中,xa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下述通式(3c)所表示的芳基、下述通式(ba2)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氨基或下述通式(bo2)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氧基。

47、[化学式12]

48、

49、(式中,x1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5~14的芳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氧基,该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1~6的卤代烷基氧基、羟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50、[化学式13]

51、

52、(式中,rba3及rba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该烷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羟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另外,rba3与rba4可以与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53、[化学式14]

54、

55、(式中,rbo2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该烷基、该芳基及该杂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羟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56、xh表示碳原子数1~10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0的亚烯基、碳原子数2~10的亚炔基、碳原子数5~24的亚芳基或碳原子数4~23的杂亚芳基。]

57、l2表示选自由水、氘代水、亚砜化合物、砜化合物、酰胺化合物、腈化合物、酯化合物、羰基化合物、醚化合物及醇所组成的组中的中性配体。

58、在m2为2或3时,l2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59、xl表示卤化物离子、硝酸根离子、羧酸根离子、磺酸根离子或碳原子数5~12的β-二酮(diketonato)离子。

60、m3+表示三价稀土金属离子。}

61、[2]如[1]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n为3。

62、[3]如[1]或[2]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m3+为铕(iii)离子、铽(iii)离子、钐(iii)离子或钆(iii)离子。

63、[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ra为可以被选自由氟原子、二苯基氨基或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者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该二苯基氨基可以被氟原子、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或氰基取代一处以上。

64、[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所述通式(1qu)为下述通式(1qu-1)~通式(1qu-8)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

65、[化学式15]

66、

67、[式中,ra表示与通式(1qu)的ra相同的含义。

68、rb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

69、rb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氰基、碳原子数1~8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下述通式(ba3)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氨基或下述通式(bo3)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氧基。

70、[化学式16]

71、

72、(式中,rba5及rba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该烷基及该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另外,rba5与rba6可以与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73、[化学式17]

74、

75、(式中,rbo3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该烷基及该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76、另外,相邻的rb7彼此可以与所键合的苯环成为一体而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77、rb8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者可以被氟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碳原子数6~22的芳基。

78、rb9表示氢原子或者可以被氟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二苯基氨基。

79、y表示单键、亚乙基、可以被甲氧基或氯原子取代一处以上的亚乙烯基、氧原子、硫原子、可以被碳原子数1~12的烃基取代的氮原子、或可以被碳原子数1~12的烃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亚甲基。

80、w1表示氧原子、硫原子、可以被碳原子数1~12的烃基取代的氮原子、或可以被碳原子数1~12的烃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亚甲基。]

81、[6]如[5]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rb6为氢原子。

82、[7]如[5]或[6]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rb7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2~8的二烷基氨基;或者可以被氟原子、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或氰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二苯基氨基。

83、[8]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w1为氧原子、硫原子、可以被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亚甲基、或者可以被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取代的氮原子。

84、[9]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m1为1或2,并且l1为可以被甲基或苯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菲咯啉、可以被甲基或苯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联吡啶、n,n-二乙基-4-{[4,6-双(3,5-二甲基-1h-吡唑-1-基)-1,3,5-三嗪-2-基]}苯胺、或者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85、[10]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m2为1、2或3,并且l2为水。

86、[11]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通式(3a)及通式(3b)中的xa为碳原子数4~8的烷基或下述通式(3d)所表示的芳基,xh为碳原子数1~4的亚烷基、二苯基醚-2,2’-二基、萘-1,8-二基、联苯-2,2’-二基、联萘-2,2’-二基、联吡啶-2,2’-二基、或者可以被甲基取代一处以上的呫吨二基(xanthenediyl group)。

87、[化学式18]

88、

89、(式中,x2表示氢原子;氟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萘基;吡啶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或者可以被氟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苯基。)

90、[12]如[11]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所述通式(3d)的x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或者可以被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苯基。

91、[13]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qu)所表示的喹啉酮配体,且m1为1或2、m2为0。

92、[14]如[1]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n为3。

93、[15]如[1]或[14]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m3+为铕(iii)离子、铽(iii)离子、钐(iii)离子或钆(iii)离子。

94、[16]如[1]、[14]或[15]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ra为可以被选自由氟原子、二苯基氨基或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者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该二苯基氨基可以被氟原子、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或氰基取代一处以上。

95、[17]如[1]、[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所述通式(1cu)为下述通式(1cu-1)~通式(1cu-6)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

96、[化学式19]

97、

98、[式中,ra表示与通式(1cu)的ra相同的含义。

99、rc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氰基、碳原子数1~8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碳原子数6~22的芳基、下述通式(ba3)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氨基或下述通式(bo3)所表示的可以被取代的氧基。

100、[化学式20]

101、

102、(式中,rba5及rba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该烷基及该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另外,rba5与rba6可以与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103、[化学式21]

104、

105、(式中,rbo3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该烷基及该芳基可以被选自由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碳原子数2~13的酰基、氰基及硝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以上的取代基取代。)

106、另外,相邻的rc5彼此可以与所键合的苯环成为一体而形成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107、rc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

108、rc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

109、w2表示氧原子、硫原子、可以被碳原子数1~12的烃基取代的氮原子、或可以被碳原子数1~12的烃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亚甲基。]

110、[18]如[17]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rc7为氢原子。

111、[19]如[17]或[18]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rc5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碳原子数2~8的二烷基氨基;或者可以被氟原子、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或氰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二苯基氨基。

112、[20]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w2为氧原子、硫原子、可以被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亚甲基、或者可以被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取代的氮原子。

113、[21]如[1]、[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m1为1或2,并且l1为可以被甲基或苯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菲咯啉、可以被甲基或苯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联吡啶、n,n-二乙基-4-{[4,6-双(3,5-二甲基-1h-吡唑-1-基)-1,3,5-三嗪-2-基]}苯胺、或者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114、[22]如[1]、[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m2为1、2或3,并且l2为水。

115、[23]如[1]、[14]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通式(3a)及通式(3b)中的xa为碳原子数4~8的烷基或下述通式(3d)所表示的芳基,xh为碳原子数1~4的亚烷基、二苯基醚-2,2’-二基、萘-1,8-二基、联苯-2,2’-二基、联萘-2,2’-二基、联吡啶-2,2’-二基、或者可以被甲基取代一处以上的呫吨二基。

116、[化学式22]

117、

118、(式中,x2表示氢原子;氟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萘基;吡啶基;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或者可以被氟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烷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苯基。)

119、[24]如[23]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所述通式(3d)的x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或者可以被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氧基取代一处以上的苯基。

120、[25]如[1]、[14]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hc为通式(1cu)所表示的香豆素配体,且m1为1或2、m2为0。

121、[26]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所有的所述碳原子数6~22的芳基为碳原子数6~14的芳基。

122、[27]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其中,所有的所述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为碳原子数4~12的杂芳基。

123、(二)一种制造方法,其为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述通式(4b)或通式(4c)所表示的烯醇与l1或/和l2、以及稀土化合物进行反应,其中,l1表示由下述通式(3a)表示的磷配体、由下述通式(3b)表示的磷配体、或具有两个以上含有非共价电子对的氮原子的含氮化合物,l2表示选自由水、氘代水、亚砜化合物、砜化合物、酰胺化合物、腈化合物、酯化合物、羰基化合物、醚化合物及醇所组成的组中的中性配体。

124、[化学式23]

125、

126、[式中,ra、rb1、rb2、rb3、rb4、rb5、rc1、rc2、rc3、rc4、m3+、hc、l1、l2、xl、n、m1及m2表示与上述[1]中的ra、rb1、rb2、rb3、rb4、rb5、rc1、rc2、rc3、rc4、m3+、hc、l1、l2、xl、n、m1及m2相同的含义。]

127、(三)一种制造方法,其为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述通式(1aq)所表示的二酮络合物与l1或/和l2进行反应,其中,l1表示由下述通式(3a)表示的磷配体、由下述通式(3b)表示的磷配体、或具有两个以上含有非共价电子对的氮原子的含氮配体,l2表示选自由水、氘代水、亚砜化合物、砜化合物、酰胺化合物、腈化合物、酯化合物、羰基化合物、醚化合物及醇所组成的组中的中性配体。

128、[化学式24]

129、

130、[式中,m3+、hc、xl、n、m1及m2表示与上述[1]中的m3+、hc、xl、n、m1及m2相同的含义。m表示0、1、2或3,q1表示中性分子。其中,在m不为0、m1为0时,不会出现q1与l2相同且m与m2相同的情形。]

131、(四)

132、[a]一种光学材料,其包含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

133、[b]一种光学材料,其包含树脂材料、无机玻璃、有机低分子材料或溶剂、及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络合物。

134、[c]如[b]所述的光学材料,其中,树脂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丙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及它们的共聚物;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或硅酮树脂。

135、[d]如[b]或[c]所述的光学材料,其中,溶剂为卤化烃类、醇类、酯类、乙二醇醚类、醚类、酮类或烃类。

136、[e]如[a]至[d]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材料,其中,所述光学材料为太阳能电池用膜、农业用膜、led荧光体、发光材料、荧光材料或波长转换材料。

137、发明效果

138、本发明的稀土金属络合物成为能够用蓝光激发且具有高耐光性的优异的波长转换材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