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生类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无土栽培基质及其应用、栽培番茄的技术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67033发布日期:2023-06-04 22:33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促生类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无土栽培基质及其应用、栽培番茄的技术模式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农业种植的,具体涉及一种促生类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无土栽培基质及其应用、栽培番茄的技术模式。


背景技术:

1、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栽培,在定植以后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无土栽培方法采用的基质可以避免土壤连作障碍,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矿质营养、水分、气体等环境条件,进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同时无土栽培用的基质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等优点。

2、目前,无土栽培技术设施的填充基质多为用椰糠、基质营养土,使得无土栽培的操作技术要求高、成本投入高、产业化规模生产难度高,从而限制了无土栽培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无土栽培技术设施也有采用低廉的废弃物发酵物作为基质,然而废弃物发酵物里面含有较多的病原菌等有害物质,容易使得农作物产生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另外生产的农产品容易含有超标的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重金属等)。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降低无土栽培技术的成本,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适合普通大众规模化生产的基质,本技术提供一种促生类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无土栽培基质及其应用、栽培番茄的技术模式。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由10-15重量份的复合微生物菌种和900-1100重量份的载体组成;

3、其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种包括重量比为(4-6):(3-5):(1-3)的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

4、所述载体包括矿源腐殖酸以及硅钙镁粉、磷矿粉、海藻渣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载体中矿源腐殖酸的含量为60-80wt%。

5、本技术利用上述重量比的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作为复合微生物菌种,并与载体组成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然后用于制备适用于茄果类的无土栽培基质。利用该无土栽培基质用于栽培农作物,能够有利于农作物苗更好的吸收营养物质,减少病虫害,进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农作物的生育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6、本技术使用的芽孢杆菌可以在农作物根系周围形成保护屏障,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净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提高农作物免疫力;且这些有益菌在繁殖代谢过程中,持续分泌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赤霉素等生长素及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强力促进农作物生根,增强农作物的吸水和吸肥能力,进而获得茎粗、苗壮的农作物。菌根真菌与农作物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生活在农作物根部,从农作物中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一些物质,但同时又向农作物根系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并分泌激素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此外,菌根真菌还可以对农作物起保护作用,菌根真菌可以吸引有益微生物在农作物根部形成有效的屏障,可减少病原菌的侵袭。链霉菌具有转化氮、磷、钾,提高基质肥力,减少营养液的用量;同时该类菌种可以刺激细胞分裂,促进农作物生根、发芽、成熟,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7、本技术利用上述三种菌种相互配合使用,富含的有益菌在代谢过程会产生抑菌素,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使得农作物处于相对健康和安全的种植环境;同时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农作物生根、发芽、成熟,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8、优选地,所述复合微生物菌种包括重量比为(4-5):(4-5):(1-2)的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

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的重量比可以为4:3:1、4:4:2、4:5:3、5:4:1、5:3:1、5:4:2、5:5:3、6:3:1、6:4:2、6:5:3。

1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的重量比还可以为(4-5):3:1、(4-5):4:2、(4-5):5:3、5:(4-5):1、5:(3-4):1、5:(4-5):2、5:(4-5):3、6:3:(1-2)、6:4:(1-2)、6:5:(2-3)。

11、经过试验分析可知,本技术将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的重量比控制为上述范围时,可以明显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12、优选地,所述芽孢杆菌选自地衣芽孢杆菌、副土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13、进一步地,所述芽孢杆菌为重量比为(4-6):(0.5-1.5):(1-3)的地衣芽孢杆菌、副土芽孢杆菌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

14、优选地,所述菌根真菌为内生菌根真菌;所述内生菌根真菌选自球孢囊霉门真菌、伊朗球囊霉、根内根孢囊霉、异形根孢囊霉中的一种或多种。

15、进一步地,所述内生菌根真菌为重量比为(5-7):(4-6)的球孢囊霉门真菌和根内根孢囊霉。

16、优选地,所述链霉菌选自细黄链霉菌、白色链霉菌、天青链霉菌、白浅灰链霉菌、热紫链霉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17、进一步地,所述链霉菌为重量比为(7-9):(2-4)的细黄链霉菌和白浅灰链霉菌。

18、不同的菌种对于不同的农作物而言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本技术通过筛选合适种类的芽孢杆菌、菌根真菌、链霉菌进行相互配合,可以显著提高茄果类根系吸收养分的面积,与茄果类农作物共生可以起到吸收、运输和储藏营养物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茄果类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土栽培基质,由粒径为1-4mm的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组成;

20、所述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所述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重量比为(4-8):(2-6)。

21、本技术调节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重量比,获得的无土栽培基质具有适合茄果类农作物生长的孔隙度,具有固定秧苗和调节水肥的作用。

22、本技术纯用微生物菌剂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成分简单明确,安全可靠,且成本低于椰糠,效益合算,有推广价值。另外,该无土栽培基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预防抗病虫害;同时固定农作物的根部、承载水肥供应根部吸收,可以连续使用3-5茬。

23、本技术提供的无土栽培基质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栽培工事简单,可操作性强,对原有土壤没有要求,有利于减少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人力的参与和消耗,有利于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工业化和产业化,且容易实现在多场景下应用(如条件恶劣地区:重度盐碱地、沙漠化、酸化、重金属污染土壤、已经产生污染的土壤)。

24、本技术提供的无土栽培基质可以供种植农业和观赏体验的同时进行,不仅满足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的追求;同时修筑工事后,种植环境清洁,有利于发展观光和采摘,提升收入。

25、优选地,所述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有效活菌数大于10亿/g;所述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有效活菌数大于2亿/g;

26、可选地,将复合微生物菌种与载体掺混,然后通过圆盘造粒形成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

27、可选地,将复合微生物菌种与载体直接掺混形成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

28、优选地,所述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所述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重量比为(6-8):(2-4)。

2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所述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重量比可以为4:2、4:4、4:6、6:2、6:4、8:2、8:6。

3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所述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重量比还可以为(4-6):2、(4-6):4、(4-6):6、(6-8):2、(6-8):4、8:(2-4)、8:(4-6)。

31、经过试验分析可知,本技术将颗粒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粉末型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的重量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32、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上述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或上述无土栽培基质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33、本技术提供的促生抗病类微生物菌剂和无土栽培基质不仅适用于番茄、草莓、黄瓜等茄果类的作物种植中,其他叶菜类等能在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和植物,都可以在这套模式下生长,投入产出比更高,且有利于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34、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栽培番茄的技术模式,利用上述无土栽培基质进行栽培,所述无土栽培基质的理化指标为:有机质含量≥30%、速效氮≥300mg/kg、速效磷≥160mg/kg、速效钾≥600mg/kg、总孔隙度50-68.50%、ec≤2400μs/cm、ph=6.0-7.0。

3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效果:

36、1.本技术纯用微生物菌剂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成分明确,安全可靠,且成本较低,效益合算,有推广价值;该无土栽培基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预防抗病虫害;同时固定农作物的根部、承载水肥供应根部吸收,可以连续使用3-5茬。

37、2.栽培工事简单,可操作性强,对原有土壤没有要求,可在多场景下应用,如在条件恶劣地区(重度盐碱地、沙漠化、酸化、重金属污染土壤、已经产生污染的土壤)不具备栽培条件的地方推广应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38、3.本技术可以同时进行种植农业和观赏体验,不仅满足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的追求,同时修筑工事后,种植环境清洁,有利于发展观光和采摘,提升收入。

39、4.成本和可操作性优势:成本低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椰糠条栽植,促生类微生物菌剂和无土栽培基质为复配好的,用户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做额外浸泡、发酵等的处理,开袋即使,非常方便。

40、5.作物普适性和保产提品优势:所有能在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和植物,都可以在这套模式下生长,投入产出比更高,有利于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41、6.环保优势:按本发明的操作规程,可以实现农业种植对过剩的营养液进行全部回收,不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