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结组件及其离型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69605发布日期:2018-06-23 01:13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粘结组件及其离型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粘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粘结组件及其离型膜。



背景技术:

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特别是在模块贴合的产业链位置,通常会贴附很多胶带在产品模块上。在贴附胶带的过程中,胶带经常会出现“反离型”现象,即胶带粘在离型膜上,无法正常撕下来,导致胶带报废,严重影响胶带的使用率和模块贴合的效率。

如图1所示,传统的粘结组件10通常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承载膜12、粘结层14以及离型膜16,其中,离型膜16靠近粘结层14的表面涂有离型剂以便从粘结层14上撕离,在使用上述粘结组件10时,操作员先将离型膜16撕掉,再用手拿住承载膜12的左右两端,将粘结层14贴于产品上,最后将承载膜12撕掉,从而可以在具有粘结层14的产品上通过粘结层14粘结另一产品。但是当操作员撕下离型膜16时,有时仍会出现粘结层14被离型膜16带走,而不是停留在承载膜12上的异常“反离型”现象。

为解决此类问题,工程师会在产品开发阶段做很多验证,以最终选定材料。但由于胶材种类系列多种多样,例如硅胶、亚克力胶、导电布等,属性各不相同,在仓储、运输过程中经历温湿度变化,很容易产生材质变性。所以在工程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即使慎重选材也不能完全避免“反离型”之类的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反离型”现象的粘结组件及其离型膜。

一种离型膜,用于覆盖粘结层,所述离型膜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包括:

第一离型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以及

第二离型层,包括相连的主体部及搭接部,所述搭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离型层远离所述第二离型层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搭接部的一端;

其中,当所述离型膜覆盖所述粘结层时,所述第二表面贴于所述粘结层上,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粘结层的两端之间,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粘结层间隔。

在上述离型膜中,在粘结层上撕离离型膜时,先拉主体部远离搭接部的一端,也即拉第二端,使得第一离型层自分离点与粘结层分离,然后继续拉主体部,以使得第一离型层与粘结层完全分离,从而完成撕离离型膜的步骤。由于搭接部位于所述粘结层的两端之间,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粘结层间隔,从而使得上述粘结组件的分离点位于粘结层的两端之间,分离点和粘结层与承载膜的分离点错位设置,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反离型”现象。

一种粘结组件,包括:

承载膜;

粘结层,设于所述承载膜上;以及

上述的离型膜,所述离型膜覆盖所述粘结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粘结层被所述第一离型层覆盖的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粘结层与所述主体部间隔的区域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粘结层被所述第一离型层覆盖的区域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粘结层的长度的2/3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膜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粘结层的两端之外,并分别构成第一拿捏部及第二拿捏部,以便于操作员用于手拿捏所述承载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拿捏部及所述第二拿捏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对位标识以及第二对位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组件还包括第一增高层以及第二增高层,所述第一增高层设于所述第一拿捏部靠近所述粘结层的表面上,且与所述粘结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增高层设于所述第二拿捏部靠近所述粘结层的表面上,且与所述粘结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增高层与所述第一离型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增高层与所述主体部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增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增高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组件还包括增高层,所述增高层设于所述承载膜上,且与所述粘结层间隔,所述增高层位于所述离型膜与所述承载膜之间,且所述增高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粘结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膜位于所述粘结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粘结层,所述离型膜位于所述粘结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承载膜位于所述粘结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粘结组件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粘结组件的截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粘结组件的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粘结组件及其离型膜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粘结组件10中,出现“反离型”现象是因为在撕离型膜16时,离型膜16在分离起始点位置没有正常分离,粘结层14在与离型膜16之间的黏力和真空力的作用下,粘结层14在错误的分离点10a与承载膜12分离,而不是在正确的分离点10b与离型膜16分离。

如图2及图3所示,为避免出现“反离型”现象,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粘结组件20,下面将详细介绍粘结组件20。

粘结组件20包括离型膜100、粘结层200以及承载膜300,粘结层200设于承载膜300上,离型膜100覆盖粘结层200远离承载膜300的表面,从而可以有效保护粘结层200。

离型膜100包括第一离型层110及第二离型层120。第一离型层11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2及第二表面114。第二离型层120包括相连的主体部122及搭接部124,搭接部124设于第一表面112上。其中,第一离型层110远离第二离型层120的一端为离型膜100的第一端102,主体部122远离搭接部124的一端为离型膜100的第二端104。当离型膜100覆盖粘结层200时,第二表面114贴于粘结层200上,搭接部124位于粘结层200的两端之间,且主体部122与粘结层200间隔。

在撕离离型膜100时,先拉主体部122远离搭接部124的一端,也即拉第二端104,使得第一离型层110自分离点20a与粘结层200分离,然后继续拉主体部122,以使得第一离型层110与粘结层200完全分离,从而完成撕离离型膜100的步骤。

在传统的粘结组件10中,错误的分离点10a与正确的分离点10b位于粘结层200的同一端,且正对设置,容易导致出现“反离型”现象。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粘结组件20的分离点20a位于粘结层200的两端之间,分离点20a和粘结层200与承载膜300的分离点20b错位设置,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反离型”现象。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均呈长方形。其中,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4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在水平面上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如此,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搭接后,得到的离型膜100位于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长方形。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型层110的材质与第二离型层120的材质及厚度相同,如此,可以采用相同的工艺来制作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非常便于制作。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一体成型,如此,更便于制作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4的方向上,搭接部124的长度为为0.5厘米~5厘米。如此,既能使得第一离型层110与第二离型层120牢固连接,还能使得搭接部124的面积较小,从而降低离型膜100的材料成本。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4上设有离型剂层(图未示)。离型剂层可以降低第一离型层110与粘结层200之间的粘附力,更利于第一离型层110与粘结层200完全分离。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二表面114进行等离子处理,从而降低第一离型层110与粘结层200之间的粘附力,此时,可以省略离型剂层。

主体部122与粘结层200间隔,也即部分粘结层200未与离型膜100贴合,露出在外。当上述粘结组件20在无尘室中使用时,外露的粘结层200不会被污染,能满足粘结需要。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4的方向上,粘结层200被第一离型层110覆盖的区域的长度大于粘结层200与主体部间隔的区域的长度。如此,可以减少粘结层200外露的面积,进而可以扩大粘结组件20的使用范围,不限于在无尘室中使用。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4的方向上,粘结层200被第一离型层110覆盖的区域的长度不小于粘结层200的长度的2/3倍。优选地,在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4的方向上,粘结层200被第一离型层110覆盖的区域的长度不小于粘结层200的长度的4/5倍。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膜30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粘结层200的两端之外,并分别构成第一拿捏部310及第二拿捏部320,以便于操作员用于拿捏承载膜300。在撕离离型膜100后,操作员的两只手分别拿捏住第一拿捏部310及第二拿捏部320,以将粘结层200粘结至产品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产品为显示面板的背板。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拿捏部310及第二拿捏部320上分别设有第一对位标识312以及第二对位标识322。如此,便于对位,以使得粘结层200粘结至产品的确定位置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位标识312为开设于第一拿捏部310上的圆形通孔,第二对位标识322为开设于第二拿捏部320上的条形通孔,条形通孔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端102至第二端104的方向平行。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标识不限于通孔,也可以为凸块。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粘结组件20还包括增高层400,增高层400设于承载膜300上,且与粘结层200间隔,增高层400位于离型膜100与承载膜300之间,且增高层400的厚度小于粘结层200的厚度。增高层400可以降低粘结层200在有尘室内被污染的可能。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增高层400包括第一增高层400以及第二增高层500,第一增高层400设于第一拿捏部310靠近粘结层200的表面上,且与粘结层200间隔设置,第二增高层500设于第二拿捏部320靠近粘结层200的表面上,且与粘结层200间隔设置。第一增高层400与第一离型层110间隔设置,第二增高层500与主体部122间隔设置。第一增高层400与第二增高层500不仅可以降低粘结层200在有尘室内被污染的可能,而且便于操作员拿捏。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增高层400可以为闭合环结构,增高层400环绕粘结层200设置。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增高层400以及第二增高层500还可以增加承载膜300与操作员拿捏的摩擦力,从而防止承载膜300掉落。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增高层500的厚度大于第一增高层400的厚度,如此,可以缩小第二增高层500与第二离型层120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二增高层500与第二离型层120之间的间距可以和第一增高层400与第一离型层110之间的间距相同。进一步可以降低粘结层200在有尘室内被污染的可能。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膜300位于粘结层2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粘结层200,离型膜100位于粘结层2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承载膜300位于粘结层2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如此,可以降低粘结层200在有尘室内被污染的可能,而且还便于操作人员拿捏承载膜30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膜300与粘结层200均呈方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