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66599发布日期:2018-12-14 21:5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波纹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地建筑的兴起,建筑行业又重新成为了热门行业,建筑行业就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而展开的行业,城市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建筑不仅仅只是一个供人们住宿休息,娱乐消遣的人工作品,它从很大的方面上与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相关联;传统的建筑外墙防水涂料只能覆盖在建筑物表面,对一些有细微裂缝的建筑物不能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易开裂,抗拉伸强度低,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非常活跃的高分子聚合物粉剂及合成橡胶所组成的乳液共混体、加入基料和适量化学助剂,经特定工序加工而成的高分子防水涂料,浆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并渗透到底材内部形成结晶,形成一道致密的防水层,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能够覆盖较小的裂缝,可以抵御及轻微的震荡,可在潮湿基面上施工,结晶体深入到底材毛细孔,抗渗抗压强度较高。

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比成份:40-55份的乳液、4.5-10.5份的纤维素、4.5-8.5份的丙烯酰胺、7.3-10.3份的轻质碳酸钙、3.5-5.5份的亚硝酸钠缓凝剂、5-8份的聚氨酯、1.5-4.5份的丙烯酸交联树脂、5.5-10.5份的酚醛树脂、1-4份的增稠剂、0.2-0.35份的醚化淀粉、0.5-1.5份的抗裂剂和0.5-2.5份的分散剂。

进一步改进在于: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比成份:48份的乳液、7.5份的纤维素、6.5份的丙烯酰胺、8份的轻质碳酸钙、4.5份的亚硝酸钠缓凝剂、7份的聚氨酯、3份的丙烯酸交联树脂、8份的酚醛树脂、2.5份的增稠剂、0.3份的醚化淀粉、1.2份的抗裂剂、1.5份的分散剂。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乳液为合成橡胶乳液和混合苯烯酯乳液的混合乳液,所述合成橡胶乳液和混合苯烯酯乳液的混合比为1:1.5。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纤维素为甲基纤维素、木质纤维素、醋酸丁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醚化淀粉为羟烷基淀粉、羧甲基淀粉、阳离子淀粉的中一种或多种混合。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按比例配置的丙烯酸交联树脂、聚氨酯和酚醛树脂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高温缩聚反应,将高温缩聚温度设定为110-15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5-10分钟,得到树脂混合物;

步骤二:将按比例配置的将亚硝酸纳缓凝剂、醚化淀粉及二分之一乳液加入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将温度调至80-110摄氏度,搅拌速率为700-850转/分钟,匀速搅拌30-50分钟;

步骤三:将按比例配置的纤维素、轻质碳酸钙、增稠剂、抗裂剂和分散剂按顺序加入到步骤二的反应釜中,在加入的同时以300-42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然后将温度升至120-140摄氏度之间加入剩余二分之一乳液,匀速搅拌3小时,得到成品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成品混合物进行自然冷却,同时将反应釜中压力控制为20-28mpa之间,待温度冷却至30-40摄氏度后排出,得到成品防水涂料。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高温缩聚温度设定为12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8分钟。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中边加入物料边以32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将温度升至130摄氏度时加入剩余二分之一乳液。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中亚硝酸纳缓凝剂采用滴加方式加入,并且滴加速率控制在15滴/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非常活跃的高分子聚合物粉剂及合成橡胶所组成的乳液共混体、加入基料和适量化学助剂,经特定工序加工而成的高分子防水涂料,浆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并渗透到底材内部形成结晶,形成一道致密的防水层,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能够覆盖较小的裂缝,可以抵御及轻微的震荡,可在潮湿基面上施工,结晶体深入到底材毛细孔,抗渗抗压强度较高,并且无毒、无害,环保安全性能高,通过各种物料之间的交联作用,可以形成粘黏强度高的成型膜,拉伸强度大,有效的延长涂料的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比成份:40份的乳液、10.5份的纤维素、4.5份的丙烯酰胺、10.3份的轻质碳酸钙、3.5份的亚硝酸钠缓凝剂、8份的聚氨酯、1.5份的丙烯酸交联树脂、10.5份的酚醛树脂、1份的增稠剂、0.35份的醚化淀粉、0.5份的抗裂剂和2.5份的分散剂。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按比例配置的丙烯酸交联树脂、聚氨酯和酚醛树脂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高温缩聚反应,将高温缩聚温度设定为12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8分钟,得到树脂混合物;

步骤二:将按比例配置的将亚硝酸纳缓凝剂、醚化淀粉及二分之一乳液加入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亚硝酸纳缓凝剂采用滴加方式加入,并且滴加速率控制在15滴/分钟,将温度调至100摄氏度,搅拌速率为750转/分钟,匀速搅拌40分钟;

步骤三:将按比例配置的纤维素、轻质碳酸钙、增稠剂、抗裂剂和分散剂按顺序加入到步骤二中的反应釜中,在加入的同时以32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然后将温度升至130摄氏度之间加入剩余二分之一乳液,匀速搅拌3小时,得到成品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成品混合物进行自然冷却,同时将反应釜中压力控制为25mpa,待温度冷却至30摄氏度后排出,得到成品防水涂料。

实施例二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比成份:48份的乳液、7.5份的纤维素、6.5份的丙烯酰胺、8份的轻质碳酸钙、4.5份的亚硝酸钠缓凝剂、7份的聚氨酯、3份的丙烯酸交联树脂、8份的酚醛树脂、2.5份的增稠剂、0.3份的醚化淀粉、1.2份的抗裂剂和1.5份的分散剂。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按比例配置的丙烯酸交联树脂、聚氨酯和酚醛树脂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高温缩聚反应,将高温缩聚温度设定为12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8分钟,得到树脂混合物;

步骤二:将按比例配置的将亚硝酸纳缓凝剂、醚化淀粉及二分之一乳液加入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亚硝酸纳缓凝剂采用滴加方式加入,并且滴加速率控制在15滴/分钟,将温度调至100摄氏度,搅拌速率为750转/分钟,匀速搅拌40分钟;

步骤三:将按比例配置的纤维素、轻质碳酸钙、增稠剂、抗裂剂和分散剂按顺序加入到步骤二中的反应釜中,在加入的同时以32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然后将温度升至130摄氏度之间加入剩余二分之一乳液,匀速搅拌3小时,得到成品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成品混合物进行自然冷却,同时将反应釜中压力控制为25mpa,待温度冷却至30摄氏度后排出,得到成品防水涂料。

实施例三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比的成份:55份的乳液、4.5份的纤维素、8.5份的丙烯酰胺、7.3份的轻质碳酸钙、5.5份的亚硝酸钠缓凝剂、5份的聚氨酯、4.5份的丙烯酸交联树脂、5.5份的酚醛树脂、4份的增稠剂、0.2份的醚化淀粉、1.5份的抗裂剂和0.5份的分散剂。

一种建筑物外墙防水层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按比例配置的丙烯酸交联树脂、聚氨酯和酚醛树脂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高温缩聚反应,将高温缩聚温度设定为12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8分钟,得到树脂混合物;

步骤二:将按比例配置的将亚硝酸纳缓凝剂、醚化淀粉及二分之一乳液加入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亚硝酸纳缓凝剂采用滴加方式加入,并且滴加速率控制在15滴/分钟,将温度调至100摄氏度,搅拌速率为750转/分钟,匀速搅拌40分钟;

步骤三:将按比例配置的纤维素、轻质碳酸钙、增稠剂、抗裂剂和分散剂按顺序加入到步骤二中的反应釜中,在加入的同时以32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然后将温度升至130摄氏度之间加入剩余二分之一乳液,匀速搅拌3小时,得到成品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成品混合物进行自然冷却,同时将反应釜中压力控制为25mpa,待温度冷却至30摄氏度后排出,得到成品防水涂料。

通过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可以得出,当含有质量比的成份为40-55份的乳液、4.5-10.5份的纤维素、4.5-8.5份的丙烯酰胺、7.3-10.3份的轻质碳酸钙、3.5-5.5份的亚硝酸钠缓凝剂、5-8份的聚氨酯、1.5-4.5份的丙烯酸交联树脂、5.5-10.5份的酚醛树脂、1-4份的增稠剂、0.2-0.35份的醚化淀粉、0.5-1.5份的抗裂剂、0.5-2.5份的分散剂时,防水层涂料的渗透性最好,防水性能、抗压强度最高后,使用寿命最长。

本发明以非常活跃的高分子聚合物粉剂及合成橡胶所组成的乳液共混体、加入基料和适量化学助剂,经特定工序加工而成的高分子防水涂料,浆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并渗透到底材内部形成结晶,形成一道致密的防水层,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能够覆盖较小的裂缝,可以抵御及轻微的震荡,可在潮湿基面上施工,结晶体深入到底材毛细孔,抗渗抗压强度较高,并且无毒、无害,环保安全性能高,通过各种物料之间的交联作用,可以形成粘黏强度高的成型膜,拉伸强度大,有效的延长涂料的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