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475发布日期:2019-08-16 22:41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面胶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双面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双面胶为三层结构,中间胶黏层,上下为离型膜层,方便使用、收卷及运输。但实际生产中,因下游客户需要匹配内部保护膜长度问题,减少长度损耗,必须满足500m 长度出货,而实际因制程异常、原料异常等不确定因素会造成小卷产生(米数小于500),因此需要将小卷接成大卷(米数满足500m)出货

但是下游需要保证连续生产,要求我们接头三层结构每一层都要单独接在一起,等撕除离型膜时,保证撕除顺畅,接头不断裂。

现有接头方式有两个问题,一是接头位置厚度较厚,影响收卷,二是最外层胶带胶层会粘到内层接卷胶带非胶面,造成接头断开。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面胶连接结构,从上到依次包括上离型膜Ⅰ、胶层Ⅱ、下离型膜Ⅲ,所述上离型膜Ⅰ包括第一上离型膜,第二上离型膜,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设置于第一上离型膜和第二上离型膜任意同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上离型膜和第二上离型膜;所述胶层Ⅱ包括第一胶层、第二胶层、主连接部,所述主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任意同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所述下离型膜Ⅲ包括第一下离型膜、第二下离型膜、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离型膜和第二下离型膜的任意同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下离型膜和第二下离型膜,所述上连接部与主连接部之间或主连接部与下连接部之间至少设置一层防黏层。胶带在拼接时密合度不好,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辊轴对基材的拉伸使其具有一定的张力,后续复原后存在密合度不好的问题,同时也有人为的操作,使得拼接时存在误差导致拼接不良,因此当进行拼接后,仍然存在缝隙,导致上连接部与主连接部粘黏或主连接部与下连接部粘黏,从而使得双面胶使用时撕开上离型膜Ⅰ或下离型膜Ⅲ时连接部位断裂。通过在上连接部与主连接部之间或主连接部与下连接部之间至少设置一层防黏层,可以有效防止上连接部与主连接部粘黏或主连接部与下连接部粘黏。

优选地,所述上连接部、主连接部、下连接部分别各自独立的包括粘合层和基材层。

优选地,所述防黏层表面水接触角≥110°,由于防黏层表面能非常低,而粘合层水接触角在80~90°,有较高的表面能,无法润湿到防黏层上,所以两者有较小的剥离力。优选地,所述防黏层的90°剥离力<20g/25mm,当防黏层的剥离力在此范围时,上下离型膜在被撕离胶层时,连接部位不会因上连接部与主连接部粘黏或主连接部与下连接部粘黏发生断裂。

优选地,所述上连接部设置于第一上离型膜和第二上离型膜远离所述胶层Ⅱ的一侧。在实际操作中,上连接部如此设置,方便制程且能精准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离型膜和第二下离型膜远离所述胶层的一侧。所述主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两侧,且所述主连接部远离胶层Ⅱ的一侧均设置防黏层。

优选地,所述主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远离所述下离型膜Ⅲ一侧,所述下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离型膜和第二下离型膜的靠近所述胶层的一侧,且所述主连接部、下连接部靠近上离型膜的一侧均设置防黏层。

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厚度分别各自独立地为10-30μm,从而使连接结构厚度减薄,改善收卷不良的情况。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黏层的材料包含有机硅。优选地,为二甲基硅氧烷。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面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剖面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上”、“下”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面胶连接结构,从上到依次包括上离型膜Ⅰ、胶层Ⅱ、下离型膜Ⅲ,所述上离型膜Ⅰ包括第一上离型膜1A,第二上离型膜1B,上连接部2,所述上连接部2设置于第一上离型膜1A和第二上离型膜1B远离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上离型膜1A和第二上离型膜1B;所述胶层Ⅱ包括第一胶层3A、第二胶层3B、主连接部4,所述主连接部4设置于第一胶层3A和第二胶层3B的靠近上离型膜Ⅰ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胶层3A和第二胶层3B,所述下离型膜Ⅲ包括第一下离型膜5A、第二下离型膜 5B、下连接部6,所述下连接部6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离型膜5A和第二下离型膜5B远离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下离型膜5A和第二下离型膜5B,在所述主连接部4靠近所述上离型膜Ⅰ一层设置防黏层7。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胶层Ⅱ为三层结构:中间PET,上层亚克力胶,下层硅胶,所述上离型膜Ⅰ为亚克力胶面离型膜、下离型膜Ⅲ为硅胶面离型膜。本实施例中,上连接部 2、主连接部4、下连接部6分别各自独立的包括粘合层和基材层,优选地,所述粘合层优选亚克力胶。所述基材层材料选自PET、PMMA、TPU、PC,优选地为PET,且所述上连接部 2、下连接部6的基材层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为10-30μm,优选地,所述上连接部2、下连接部 6的基材层厚度各自独立地为20-25μm。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各个连接部的厚度,从而使连接结构厚度减薄,改善收卷不良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黏层表面水接触角≥110°,由于防黏层表面能非常低,而粘合层水接触角在80~90°,有较高的表面能,无法润湿到防黏层上,所以两者有较小的剥离力。所述防黏层的90°剥离力<20g/25mm,当防黏层的剥离力在此范围时,上下离型膜在被撕离胶层时,连接部位不会因上连接部与主连接部粘黏或主连接部与下连接部粘黏发生断裂。所述防黏层的材料包括有机硅,优选地为二甲基硅氧烷,有卓越的耐热性、电绝缘性、疏水性、较小的表面张力、较低的黏温系数,较高的抗压缩性,而粘合层表面能大无法润湿到防黏层,形成较小的剥离力。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实施例的双面胶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从上之下依次包括上离型膜Ⅰ、胶层Ⅱ、下离型膜Ⅲ,所述上离型膜Ⅰ包括第一上离型膜11A,第二上离型膜11B,上连接部12,所述上连接部12设置于第一上离型膜11A和第二上离型膜 11B远离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上离型膜11A和第二上离型膜11B;所述胶层Ⅱ包括第一胶层13A、第二胶层13B,主连接部14A\14B设置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两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胶层13A和第二胶层13B,且所述主连接部远离胶层Ⅱ的一侧均设置防黏层 17A\17B;所述下离型膜Ⅲ包括第一下离型膜15A、第二下离型膜15B、下连接部16,所述下连接部16设置于第一下离型膜15A和第二下离型膜15B远离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下离型膜15A和第二下离型膜15B。

本实施例中,在胶层Ⅱ的两侧均设置主连接部,增强了第一胶层13A和第二胶层13B之间的粘结力。为防止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因为拼接有缝隙而与主连接部发生粘连,导致双面胶使用时撕开上离型膜或下离型膜而发生连接部位断裂。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又一实施例的双面胶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离型膜Ⅰ、胶层Ⅱ、下离型膜Ⅲ,所述上离型膜Ⅰ包括第一上离型膜21A,第二上离型膜21B,上连接部22,所述上连接部22设置于第一上离型膜21A和第二上离型膜 21B远离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上离型膜21A和第二上离型膜21B;所述胶层Ⅱ包括第一胶层23A、第二胶层23B,所述第一胶层23A和第二胶层23B两侧分别设置主连接部24A、24B,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胶层23A和第二胶层23B,所述下离型膜Ⅲ包括第一下离型膜25A15A、第二下离型膜25B、下连接部26,所述下连接部26设置于第一下离型膜25A和第二下离型膜25B靠近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下离型膜25A和第二下离型膜25B,所述主连接部24A靠近上离型膜Ⅰ一层设置防黏层27。

本实施例中,防黏层27可以有效防止上连接部22与主连接部24A的粘结。将连接部26 设置与靠近胶层一层,如此既可以起到连接第一下离型膜25A和第二下离型膜26,同时,由于主连接部24B的基材层与下连接部26的基材层相对,所以省去一道防黏层,既能增强胶层的连接又能减薄了连接结构的厚度。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又一实施例的双面胶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从上到依次包括上离型膜Ⅰ、胶层Ⅱ、下离型膜Ⅲ,所述上离型膜Ⅰ包括第一上离型膜31A,第二上离型膜31B,上连接部32,所述上连接部32设置于第一上离型膜31A和第二上离型膜 31B远离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上离型膜31A和第二上离型膜31B;所述胶层Ⅱ包括第一胶层33A、第二胶层33B、主连接部34,所述主连接部34设置于第一胶层33A和第二胶层33B的靠近上离型膜Ⅰ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胶层33A和第二胶层33B,所述下离型膜Ⅲ包括第一下离型膜35A、第二下离型膜35B、下连接部36,所述下连接部36设置于第一下离型膜35A和第二下离型膜35B靠近胶层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下离型膜35A和第二下离型膜35B,所述主连接部34、下连接部36靠近上离型膜的一侧均设置防黏层37\38。

本实施例中,下连接部36连接所述第一下离型膜35A和第二下离型膜35B的同时又能支撑第一胶层33A和第二胶层33B的缝隙连接部位,下连接部36上侧的防黏层38又能防止主连接部34在缝隙位置对下连接部粘黏、使用时撕扯损害连接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解释说明,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任何采用本实用新型实质实用新型内容而仅作局部改变的,仍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