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30035发布日期:2019-11-13 02:35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涂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实生活中,通常霉菌适宜繁殖生长的自然条件为温度23℃~38℃,相对湿度为85%~100%,因此在地面、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地方适合霉菌的生长,它们繁衍迅速,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如果采用普通装饰涂料,就会受到霉菌不同程度的侵蚀,霉菌对于有机类涂料涂层侵蚀更为严重,受霉菌腐蚀以后的涂层会褪色、沾污、以致脱落。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永久性持续杀菌的抗菌防霉地坪漆。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坪发霉,滋生细菌真菌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进一步地,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环氧树脂,分子量小于等于500,环氧值0.45-0.54eq/100g。进一步地,所述白云石粉为活性白云石粉505,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粒径d50≤4.5μm,d90≤10μm。进一步地,所述防霉剂为有机砷防霉剂,具体为lf-m301。进一步地,所述抗菌防霉地坪漆还可以包括3-4重量份的胍类抗菌剂,所述胍类抗菌剂由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组成,所述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的添加质量比为4-10:3-8。再进一步地,所述防霉剂还可以包括4-5重量份的下术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2-甲基异噻唑啉酮、卡松、1,2苯并异噻唑啉酮、溴硝醇,其比例可以任意搭配。以上防霉剂搭配使用,可以得以发挥最优秀的功效,同时复配其他增效防腐剂使其具有超强的防腐杀菌能力。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剂为byk-110,该助剂具有良好润湿分散性能,对基材也有较强润湿性,提高地坪漆对基材的附着力。进一步地,所述消泡剂为德谦6800,该消泡剂具有较强的消泡及抑泡能力,适合粘度较高、触变性强,消泡剂为分子级消泡物质,消泡机理特殊,与其它通用的矿物油、硅油基消泡物质不同,该消泡剂还具有传统消泡剂所不具备的润湿作用。进一步地,所述流变改性剂为byk-410,该流变型助剂具有优越的防沉、防流挂性能。进一步地,所述固化剂为聚酰胺yd8216,该固化剂为100%固含,不含有机挥发物环保性好,与环氧树脂混合后,固化速度快、固化硬度高、强韧性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抗菌防霉地坪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确称量上述的原料配比,加入环氧树脂,在低速搅拌的状态下,依次缓慢加入防霉剂、分散剂、消泡剂、流变改性剂,添加完成后搅拌1-2min;(2)提高转速至高速搅拌的状态下,高速分散20-30min后,降低转速至400-600r/min的状态下,加入白云石粉、固化剂,然后提高转速至1000-1200r/min,高速分散30分钟,至细度≤55μm,制得抗菌防霉地坪漆。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低速搅拌转速为600-800r/min;步骤(2)中,所述高速搅拌转速为1000-1200r/min。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运用双酚a环氧树脂和聚酰胺固化剂所形成的无溶剂型环氧地坪体系,保证本发明拥有普通地坪涂料的优异物化性能。在环氧树脂的结构中有羟基、醚基和极为活泼的环氧基存在,羟基和醚基有高度的极性,使环氧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而环氧基团则与介质表面的游离键起反应,形成化学键,稳定的附着于基体表面,长久不脱落。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是呈热塑性的线型结构,使用时加入固化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基等反应,变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成为不溶且不熔的热固性成品,附着力高,强度高、耐磨性好。本发明采用的防霉剂,可同时防霉、抗菌、抗藻类,是涂料领域非常有效的抗菌剂之一,其杀菌谱广,抑菌浓度低,对在工业上造成普遍危害的霉菌,真菌及某些细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少量添加即对霉菌、细菌、酵母菌及藻类有效,并且其化学稳定性好,不水解,酸碱性环境稳定,耐候性,耐热性好,300℃以下高温不分解,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对于环氧树脂类添加不会影响环氧树脂本身的化学性质。本发明的抗菌防霉地坪漆实现了长效抗菌功能,涂料所涂装的物品或建筑物表面长期不受霉菌等微生物的侵蚀,从而使物品或建筑物长久保持美观耐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在下文的具体实施例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本发明中,表示原料含量的单位均基于重量份计,除非另外说明。另外,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指标的测定方法均为本领域内使用标准方法,具体可参见最新的国家标准,除非另外说明。本发明中所述的各种助剂,可以采用任何一种本领域采用的助剂,可以直接购买得到,也可以按照常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实施例1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如下组分其中,所述胍类抗菌剂由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组成,所述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的添加质量比为5:4;所述防霉剂还包括5重量份的2-甲基异噻唑啉酮。上述的抗菌防霉地坪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确称量上述的原料配比,将准确称量的环氧树脂加入拉缸或大罐中,在低速700r/min的状态下,依次缓慢加入防霉剂、分散剂、消泡剂、流变改性剂,添加完成后搅拌1.5min(2)提高转速至高速1100r/min的状态下,高速分散25min后,降低转速至500r/min的状态下,加入白云石粉,然后提高转速至1100r/min,高速分散30分钟,至细度≤55μm,制得抗菌防霉地坪漆。实施例2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如下组分其中,所述胍类抗菌剂由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组成,所述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的添加质量比为7:4;所述防霉剂还包括5重量份的1,2苯并异噻唑啉酮。上述的抗菌防霉地坪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确称量上述的原料配比,将准确称量的环氧树脂加入拉缸或大罐中,在低速650r/min的状态下,依次缓慢加入防霉剂、分散剂、消泡剂、流变改性剂,添加完成后搅拌2min(2)提高转速至高速1100r/min的状态下,高速分散27min后,降低转速至550r/min的状态下,加入白云石粉,然后提高转速至1050r/min,高速分散30分钟,至细度≤55μm,制得抗菌防霉地坪漆。实施例3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如下组分其中,所述胍类抗菌剂由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组成,所述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的添加质量比为7:8;所述防霉剂还包括5重量份的溴硝醇。上述的抗菌防霉地坪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确称量上述的原料配比,将准确称量的环氧树脂加入拉缸或大罐中,在低速800r/min的状态下,依次缓慢加入防霉剂、分散剂、消泡剂、流变改性剂,添加完成后搅拌1min(2)提高转速至高速1200r/min的状态下,高速分散20min后,降低转速至600r/min的状态下,加入白云石粉,然后提高转速至1000r/min,高速分散30分钟,至细度≤55μm,制得抗菌防霉地坪漆。实施例4一种抗菌防霉地坪漆,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上述的抗菌防霉地坪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准确称量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料配比,将准确称量的环氧树脂加入拉缸或大罐中,在低速600r/min的状态下,依次缓慢加入防霉剂、分散剂、消泡剂、流变改性剂,添加完成后搅拌2min(2)提高转速至高速1000r/min的状态下,高速分散30min后,降低转速至400r/min的状态下,加入白云石粉,然后提高转速至1200r/min,高速分散30分钟,至细度≤55μm,制得抗菌防霉地坪漆。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1采用银离子杀菌剂和五水硫酸铜各1质量份,该银离子杀菌剂采用日本石冢硝子公司生产的ionpur,其他组分及步骤同实施例1。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2采用20质量份的5b环氧固化剂替代实施例1的聚酰胺固化剂,其他组分及步骤同实施例1。对本发明实施例1-4及对比例1-2制得的抗菌防霉地坪漆进行防霉性能进行测试。防霉效力测试:将制得的抗菌防霉地坪漆按照本领域常规方式如涂覆或喷涂于玻片表面,干燥后形成尺寸为50mm×50mm×(0.2-0.3mm)的涂层样品。培养包含大肠杆菌、黑曲霉菌、黄曲霉菌、变色霉菌、桔青霉、绿色木霉的霉菌混合孢子悬液,将霉菌混合孢子悬液均匀喷洒在涂层样品上,在温度为28±2℃,湿度≥90%的培养箱中培养14天后检查样品的霉斑大小和霉菌覆盖面积,评定样品的霉变等级。分别在1周、3周、1个月、2个月进行防霉效力测试得到样品的霉变等级,测试结果见表1。表1样品1周3周1个月2个月实施例10级0级0级1级实施例20级0级0级1级实施例30级0级0级1级实施例40级0级1级1级对比例11级2级3级5级对比例20级0级2级2级对本发明实施例1-4及对比例1-2制得的抗菌防霉地坪漆进行常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表2注,表2中,耐磨等级,数值越大,说明耐磨性越好;开裂等级数值越大说明开裂程度越小(7以上为不开裂),反之越大。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