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75138发布日期:2021-08-06 18:2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涂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往往会出现破损。一般会对其进行重新涂装。在重新涂装过程中,若不将旧的涂层处理干净,在其上面直接涂装新涂层时往往会将旧涂层咬起或溶解,造成与底材的松动或者层间附着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及其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在旧涂层表面涂装新涂层使旧涂层松动或附着力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包括主漆和固化剂;其中,按重量百分比计,主漆由以下原料组成:第一溶剂15%~25%、氯化橡胶10%~16%、分散剂0.2%~0.8%、水合硅酸镁0.6%~1%、气相二氧化硅0.4%~0.8%、聚酰胺蜡浆0.8%~1.3%、颜料2%~7%、磷酸锌3%~8%、绢云母3%~8%、硅微粉15%~25%、第二溶剂12%~23%、液体环氧树脂5%~10%;第一溶剂由二甲苯和芳烃溶剂s-100a混合而成;第二溶剂由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混合而成;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中,s-100a:二甲苯:异丙醇=1:(0.5~0.7):(0.2~0.4)。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的制备方法,其主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第一溶剂、氯化橡胶、分散剂、水合硅酸镁、气相二氧化硅、聚酰胺蜡浆、颜料、磷酸锌、绢云母和硅微粉混合均匀,高速分散后经砂磨机研磨至细度≤50μm,得到浆料a1;

s2将液体环氧树脂和第二溶剂加入上述浆料a1中,搅拌均匀,得到主漆。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的制备方法用于得到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既可以直接在旧的单组分涂层上直接涂装不咬底,不溶解旧涂层,又可以不被上层双组份面漆咬起或溶解,同时具有施工简便、干燥快,涂装间隔短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包括主漆和固化剂;其中,按重量百分比计,主漆由以下原料组成:第一溶剂15%~25%、氯化橡胶10%~16%、分散剂0.2%~0.8%、水合硅酸镁0.6%~1%、气相二氧化硅0.4%~0.8%、聚酰胺蜡浆0.8%~1.3%、颜料2%~7%、磷酸锌3%~8%、绢云母3%~8%、硅微粉15%~25%、第二溶剂12%~23%、液体环氧树脂5%~10%。

本发明通过选择氯化橡胶作为树脂主基料,其具有溶解性好、干燥速度快的优势,同时其对溶剂的溶解力要求不高,无需选择溶解性极强的溶剂,避免出现因溶剂溶解性高咬起和溶解旧的单组分涂层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选择添加少量的小分子量液体环氧树脂作为树脂辅助基料,其通过与固化剂混合形成交联漆膜,进一步增加连接涂料与底漆、面漆双向的层间附着力,且交联后的漆膜不会被上层双组份面漆溶解或咬起。同时,也有利于选择溶解力较弱的溶剂及稀释剂,避免咬起旧的单组分涂层。本发明中,需对液体环氧树脂的含量进行控制。若液体环氧树脂的含量过高,将导致下层咬底,若液体环氧树脂的含量过低,将被上层双组分涂料咬起。进一步地,液体环氧树脂占主漆的8%。

进一步地,第一溶剂由二甲苯和芳烃溶剂s-100a混合而成;第二溶剂由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混合而成。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中,s-100a:二甲苯:异丙醇=1:(0.5~0.7):(0.2~0.4)。本发明通过将溶剂的组成控制在上述比例范围内,能够提高涂层性能,避免溶解或咬起旧涂层。

更进一步地,第一溶剂由二甲苯和芳烃溶剂s-100a按照1:(0.5~1)的质量比复配而成;第二溶剂由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按照1:(1.8~2.2)的质量比复配而成。本发明通过将第一溶剂中二甲苯和芳烃溶剂s-100a的比例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其在具有较弱的溶解力的前提下溶解氯化橡胶,且挥发速率较快,有利于提高对旧单组分涂层的兼容性,使旧层不被咬底或溶解。本发明通过将第二溶剂中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的比例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其在具有较弱的溶解力的前提下溶解树脂,调节体系黏度,且挥发速率较快,不会溶解或咬起旧涂层。

本发明通过适当提高颜基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涂料对旧单组分涂层的兼容性,使旧层不被咬底或溶解。

本发明通过加入水合硅酸镁,能够提高漆膜硬度,同时使涂料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本发明通过添加硅微粉,能够提高涂层的强度、硬度,同时降低吸水率,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本发明通过添加适量的磷酸锌及绢云母提高原有涂层及破损处的耐腐蚀性能;本发明通过选择气相二氧化硅和聚酰胺蜡浆作为防沉剂,能够防止颜料和填料沉降,改善涂料的施工性能。

进一步地,氯化橡胶为水相法氯化橡胶。本发明对选用的水相法氯化橡胶的具体型号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水相法氯化橡胶可以为cr-1、cr-2、cr-3等。

进一步地,本发明对选用的分散剂的具体型号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分散剂的型号可以为byk-161、byk-162、byk-163、byk-104s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颜料为锐钛白、炭黑、氧化铁红、氧化铁黄、氧化铁绿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固化剂为腰果壳油环氧树脂固化剂。通过选择上述固化剂,使所得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具有快速实干的性能,可缩短涂装间隔,加快工期。本发明对选用的腰果壳油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具体型号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固化剂的型号可以为上海美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腰果壳油环氧树脂固化剂1041、md1050、md2015、md5020等。

进一步地,主漆和固化剂的质量比为1:(0.05~0.2),更进一步为1:0.1。

进一步地,上述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还包括稀释剂。更进一步地,稀释剂由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按照1:(1~4)的质量比复配而成。优选为1:3。

更进一步地,主漆与稀释剂的质量比为为1:(0.05~0.2),优选为1:0.1。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的制备方法,其主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第一溶剂、氯化橡胶、分散剂、水合硅酸镁、气相二氧化硅、聚酰胺蜡浆、颜料、磷酸锌、绢云母和硅微粉混合均匀,高速分散后经砂磨机研磨至细度≤50μm,得到浆料a1;

s2将液体环氧树脂和第二溶剂加入上述浆料a1中,搅拌均匀,得到主漆。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的制备方法用于得到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

进一步地,上述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的制备方法,步骤还包括:将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混合,得到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二甲苯、芳烃溶剂s-100a、水相法氯化橡胶、分散剂、水合硅酸镁、气相二氧化硅、聚酰胺蜡浆、锐钛白、炭黑、磷酸锌、绢云母和硅微粉混合均匀,高速分散后经砂磨机研磨至细度≤50μm,得到浆料a1;将液体环氧树脂、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加入上述浆料a1中,搅拌均匀,得到主漆。

(2)将上述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按照1:0.1:0.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得到底面包容型连接涂料。其中,稀释剂由异丙醇和芳烃溶剂s-100a按照1:3的质量比复配而成。

实施例2~3

实施例2~3和对比例1~4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选用的原料的具体组分含量不一致,具体见表1。

表1

试验组

将上述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所得涂料涂覆在不同旧涂层表面,结果见表2。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1~3和对比例3均未出现咬起和溶解下层旧漆膜现象,对比例1、2和4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咬起或溶解下层旧漆膜,与底材附着力也随之下降。

上述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所得涂料12h实干后在其表面涂覆不同涂层,结果见表3。

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4均未出现被上层双组份涂料咬起和溶解的现象,对比例3会出现被咬起或溶解,层间附着力也随之下降。

通过表2和表3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3所得涂层与旧醇酸涂料、环氧酯涂料、氯化橡胶涂料、丙烯酸涂料配套不会出现咬底或溶解现象,也不被上层双组分涂料如丙烯酸聚氨酯漆、氟碳漆、环氧面漆均咬底或溶解,且与涂层附着力好。对比例1~4会出现咬底或溶解旧的单组分涂层或被上层双组份涂料咬起、溶解的现象,附着力也随之下降。

将上述实施例1~3所得涂料喷涂在打磨后的马口铁板上,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本发明所得连接涂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耐冲击、柔韧性,能够作为底漆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涂层使用时可以不用处理掉原来旧的单组分涂层,让其继续发挥剩余的效用,又可以在旧涂层部分破损需要维护时在其表面直接进行整体涂装不咬底,减少打除旧涂层的人力、物力、工时等成本,节约底材处理时间,缩短施工周期;

(2)本发明的涂层与面层兼容性好,可与丙烯酸聚氨酯漆、氟碳漆、环氧漆、氯化橡胶、丙烯酸漆各产品兼容,不被面漆涂层咬起或溶解,层间附着力好;

(3)本发明的涂层施工简便、干燥块,涂装间隔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