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功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铜导电油墨、柔性基底及柔性基底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导电油墨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油墨体系中大量的导电粒子均匀分散,形成了一种处于绝缘状态的浆状物(包含溶剂)。导电油墨在烧结固化后,在外电场作用下实现导电功能。导电油墨主要由连结料、导电填料和各种助剂组成。导电油墨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具有多样性。以导电填料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将导电油墨分为无机系和有机系两大类。无机系导电油墨具有可靠性高、储存性能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rfid、线路板、薄膜开关等电子产品,是最近几年研发的热点。其中无机系导电油墨中的cu系导电油墨具有价格低廉,导电性好等优点。
3.金属铜具有很高的熔点1083.4℃,纳米铜一旦烧结完成高熔点会赋予其非常高的稳定性。而由于小尺寸效应,其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就能实现烧结扩散,从而实现在低温下的高导电性。但是在纳米铜应用到导电油墨的过程中仍会有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其尺寸少于一定的值的时候其表面能变的非常的高,高表面能会导致其表面的铜原子非常活泼进而在烧结过程中发生氧化的现象。致密的氧化层会阻碍原子的扩散,进而阻碍烧结的进行。发生氧化后,烧结得到的导电图案会表现出较差的导电性和与基底之间的粘附力。
4.降低纳米铜颗粒的尺寸是现在主流的增加其烧结性能的方法,但是在铜颗粒的尺寸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高表面能会使得处于表面的铜原子被氧化。氧化生成的铜氧化物会阻碍烧结过程中原子之间的扩散。因此纳米铜在烧结过程中发生氧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纳米铜焊膏在烧结过程中粘附力弱的问题的缺陷,提供一种粘附力强的铜导电油墨。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铜导电油墨,包括:铜纳米颗粒及金属有机源化合物。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铜纳米颗粒为50nm~300nm的球状颗粒。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来源于前驱体与胺配体质量比为1:1-4的络合反应。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驱体选自甲酸铜、醋酸铜、乳酸铜、氢氧化铜、硝酸铜中的任意一种。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胺配体来自二异丁胺、二正己胺环丁基胺、n-乙基丙胺、(r)-(-)-1-氨基-2-丙醇、2-氨基-2-甲基-1-丙醇、(s)-(+)-1-氨基-2-丙醇、乙二胺、丙二胺中的任意一种。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还原剂,所述还原剂选自抗坏血酸、水合肼、柠檬酸盐、聚乙烯吡咯烷酮、亚硫酸钠和硼氢化钠中的任意一种。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机溶剂载体,所述有机溶剂载体选自乙二醇、甘油、二甘醇、三甘醇、β-萜品醇、γ-萜品醇和δ-萜品醇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铜颗粒、所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所述还原剂和所述有机溶剂载体的质量之比为2-10:0.1-2:0.1-3:1-5。
15.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表面包括所述的铜导电油墨。
16.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柔性基底的制备方法,在空气或氮气或氢气或者真空的条件下,将所述铜导电油墨在150℃~300℃的温度条件下烧结至所述柔性基底表面。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效果如下:
18.本技术提供的铜导电油墨,包括:铜纳米颗粒及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本技术利用金属有机源的低温分解性能,在低温下可分解出纳米铜颗粒,新产生的纳米铜颗粒直接沉积在原纳米铜颗粒之间,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加固化后的导电性;此外,本技术提供的铜导电油墨,还包括还原剂,上述还原剂在高温下被激活还能防止铜纳米粒子的氧化。
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包括铜导电油墨,本技术利用金属有机源的低温分解性能,在低温下可分解出纳米铜颗粒,这些新产生的纳米铜颗粒也会直接沉积在基底上,进而增加与基底之间的粘附力。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制备柔性基底的原理示意图。
22.图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铜导电膜的sem图。
23.图3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铜导电膜的sem图。
24.图4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铜导电膜的sem图。
25.图5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铜导电膜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铜导电油墨,包括:铜纳米颗粒及金属有机源化合物。
3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铜纳米颗粒为50nm~300nm的球状颗粒。
3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来源于前驱体与胺配体质量比为1:1-4的络合反应。
3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驱体选自甲酸铜、醋酸铜、乳酸铜、氢氧化铜、硝酸铜中的任意一种。更优选的是甲酸铜和氢氧化铜。
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胺配体来自二异丁胺、二正己胺环丁基胺、n-乙基丙胺、(r)-(-)-1-氨基-2-丙醇、2-氨基-2-甲基-1-丙醇、(s)-(+)-1-氨基-2-丙醇、乙二胺、丙二胺中的任意一种。更优选的选自乙二胺,二异丁胺,2-氨基-2-甲基-1-丙醇。
3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还原剂,所述还原剂选自抗坏血酸、水合肼、柠檬酸盐、聚乙烯吡咯烷酮、亚硫酸钠和硼氢化钠中的任意一种。
36.可以理解,上述还原剂在高温下被激活还能防止铜纳米粒子的氧化。
3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机溶剂载体,所述有机溶剂载体选自乙二醇、甘油、二甘醇、三甘醇、β-萜品醇、γ-萜品醇和δ-萜品醇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3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铜颗粒、所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所述还原剂和所述有机溶剂载体的质量之比为2-10:0.1-2:0.1-3:1-5。
39.本技术提供的铜导电油墨,包括:铜纳米颗粒及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本技术利用金属有机源的低温分解性能,在低温下可分解出纳米铜颗粒,新产生的纳米铜颗粒直接沉积在原纳米铜颗粒之间,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加固化后的导电性。
4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包括上述的铜导电油墨。
4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柔性基底的制备方法,在空气或氮气或氢气或者真空的条件下,将所述铜导电油墨在150℃~300℃的温度条件下烧结至所述柔性基底表面。
42.本技术利用金属有机源的低温分解性能,在低温下可分解出纳米铜颗粒,这些新产生的纳米铜颗粒也会直接沉积在基底上,进而增加与基底之间的粘附力。
4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44.实施例1
45.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制备柔性基底的原理示意图。
46.将前驱体甲酸铜与胺配体二异丁胺按照质量比为1:1进行络合反应得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将纳米颗粒为50nm的铜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抗坏血酸及乙二醇和甘油组成的有机溶剂载体按照质量比为2:0.1:0.1:1混合,得到铜导电油墨;在空气的条件下,将所述铜导电油墨在150℃的温度条件下烧结至柔性基底表面,得到柔性基底。通过四探针测量得到其电阻率为6.32*10-5
ω
·
m.导电薄膜的sem图如图2所示。
47.实施例2
48.将前驱体醋酸铜与胺配体二正己胺环丁基胺按照质量比为1:2进行络合反应得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将纳米颗粒为100nm的铜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水合肼及二甘醇和三甘醇组成的有机溶剂载体按照质量比为3:0.5:1:2混合,得到铜导电油墨;在空气的条件下,将所述铜导电油墨在200℃的温度条件下烧结至柔性基底表面,得到柔性基底。通过四探针测量得到其电阻率为6.48*10-6
ω
·
m.导电薄膜的sem图如图3所示。
49.实施例3
50.将前驱体乳酸铜与胺配体n-乙基丙胺按照质量比为1:3进行络合反应得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将纳米颗粒为200nm的铜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源化合物、柠檬酸盐及二甘醇按照质量比为5:1.5:2:3混合,得到铜导电油墨;在空气的条件下,将所述铜导电油墨在250℃的温度条件下烧结至柔性基底表面,得到柔性基底。通过四探针测量得到其电阻率为1.51*10-6
ω
·
m.导电薄膜的sem图如图4所示。
51.实施例4
52.将前驱体氢氧化铜及硝酸铜与胺配体(r)-(-)-1-氨基-2-丙醇及2-氨基-2-甲基-1-丙醇按照质量比为1:2进行络合反应得到金属有机源化合物;将纳米颗粒为300nm的铜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源化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及三甘醇和β-萜品醇组成的有机溶剂载体按照质量比为3:1.5:2:5混合,得到铜导电油墨;在空气的条件下,将所述铜导电油墨在300℃的温度条件下烧结至柔性基底表面,得到柔性基底。通过四探针测量得到其电阻率为6.32*10-7
ω
·
m.导电薄膜的sem图如图5所示。
53.本技术上述实施例利用金属有机源的低温分解性能,在低温下可分解出纳米铜颗粒,新产生的纳米铜颗粒直接沉积在原纳米铜颗粒之间,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加固化后的导电性;本技术利用金属有机源的低温分解性能,在低温下可分解出纳米铜颗粒,这些新产生的纳米铜颗粒也会直接沉积在基底上,进而增加与基底之间的粘附力。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