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改良剂及其改良的方法。
背景技术:
2.盐碱地是在气候、地形、地势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盐碱地通常位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浅且矿化度高、土质疏松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少,地面蒸发量大,蒸发过程在地表集盐,久而久之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处地下水水流缓慢,矿化度高,离地表较近,矿质元素上升至地表,蒸发后在地表集盐。在干旱植被区常种有深耕耐旱盐性植物,可以吸收土壤盐分积累于自生植物体,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泌盐或矿化灰化释放至土壤中,形成盐。此外,人为不合理灌溉,过度施肥,也会形成次生盐碱地。
3.盐碱土的高盐分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盐碱土的高盐分会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板结、结构粘滞、透气性差、透水能力弱、水肥易流失、土温上升慢和土壤容重高等问题。此外,盐碱地土壤高盐分、高ph值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降低了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盐碱土的这些性质对植物造成了一系列危害。
4.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盐渍土面积约10亿hm2,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而我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3.60
×
107hm2,为此,如何改良盐碱地是目前是土地修复的重点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上述的现有盐碱地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配方合理、加工方便且能够有效的修复盐碱地、促进植物生长的盐碱地改良剂及其改良的方法。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一种盐碱地改良剂,包括a、b、c三种组份,其中,a组份为经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b组份为包括固氮菌、纤维素降解菌以及溶磷菌的复合菌剂;c组份为芯层为氮磷钾复合肥、第一层包膜层为腐植酸以及第二层包膜层为羟甲基纤维素的复合肥,其中,a组份、b组份以及c组份之间的重量占比为6:0.5:3.5。
7.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一种盐碱地的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a、首先在待修复的盐碱地上铺设一层秸秆层,待秸秆层铺设完成后,在其上将上述盐碱地改良剂中的a组份均匀的洒在秸秆层上;
9.b、待a组份施洒完毕后,将上述盐碱地改良剂中的b组份所提供的复合菌剂缓释后,喷洒在秸秆层上;
10.c、在喷洒完成后,利用深耕设备对待修复的盐碱地进行深耕;
11.d、待深耕完成后,将上述盐碱地改良剂中的c组份均匀的施洒在待修复的盐碱地上;
12.e、待施洒完成后,利用浅耕设备对待修复的盐碱地进行浅耕;
13.f、待浅耕完成后,对待修复的盐碱地的表面最后施洒有机肥。
14.作为优选,所述c步骤中,深耕的深度在30cm~40cm之间。
15.作为优选,所述e步骤中,浅耕的深度在8cm~12cm之间。
16.作为优选,所述f步骤中,有机肥为含有动物粪便、豆粕、腐叶和酒糟的有机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8.1、本发明提供一种盐碱地改良剂及其改良的方法,根据盐碱地的特性,采用物理和生物修复的结合方式,进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土壤结构、降低盐碱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持久有效的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1.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盐碱地改良剂
22.和传统单一的改良剂修复剂不同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改良剂为三种组份,且三种组份不进行混合,而是单独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配合,进而达到长久改良的目的。
23.在本实施例中,盐碱地改良剂包括a、b、c三种组份,其中,a组份为经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生物炭是一种良好的土壤修复材料,具有制备原料广、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有机官能团多等特性,但是,由于生物炭本身呈弱碱性,将弱碱性生物炭应用于碱性土可能会加剧土壤盐渍化程度,为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经过改性后,发现酸性改性的活性炭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和组分、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对离子的吸附能力均增加。这样,其保水性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为生物菌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另外,活性炭颗粒状的结构,也有利使土壤透气透水。
24.b组份为包括固氮菌、纤维素降解菌以及溶磷菌的复合菌剂,固氮菌顾名思义,能够固定住空气中的氮元素,而氮元素则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而纤维素分解性细菌是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由于纤维素酶等的作用,纤维素可一直被分解到葡萄糖为止,其能够将秸秆等分解成微生物菌剂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从而壮大微生物群体,而溶磷菌溶解无效性磷能力强,促进植物营养
‑‑
增加植物抗病能力,降低生产成,减少环境污染。而磷肥施入土壤后,非常容易与土壤中的正离子(钙、铁、铝、镁等)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磷化合物,而溶磷菌正好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为植物提供其所需要的磷元素。
25.而c组份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营养元素,为此,c组份为芯层为氮磷钾复合肥,其能够为盐碱地提供植物所需要的营养,而第一层包膜层为腐植酸,腐植酸有提高肥料药效的作用,将其对氮磷钾复合肥进行包裹,在缓释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促进植物的吸收,而第二层包膜层为羟甲基纤维素的复合肥,羟甲基纤维素具有吸水的作用,其能够更好的吸收来自地面渗透下来的水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也可以作为养分被纤维素降解菌分
解,产生营养,其中,a组份、b组份以及c组份之间的重量占比为6:0.5:3.5。
26.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在待修复的盐碱地上铺设一层秸秆层,秸秆层的铺设厚度在5cm左右,待秸秆层铺设完成后,在其上将上述盐碱地改良剂中的改性活性炭份均匀的洒在秸秆层上,在本实施例中,秸秆层的铺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隔断地下水的上升,众所周知,盐碱地的生成的主要原因就有地下水不断的上升,将盐分带到地表,而深耕后,秸秆层会在地下对地下水形成阻断,从而抑制地下水的上升,为此,而另外一个目的,则是为符合菌剂的生长提供环境了。改性活性炭的目的就是提供符合菌剂的生存空间以及活化土地,让土地透气。
27.待性活性炭施洒完毕后,将上述盐碱地改良剂中的复合菌剂缓释后,喷洒在秸秆层上,稀释的比例按照1:20来稀释即可,这样,复合菌剂会均匀的落在秸秆层上以及改性活性炭上。
28.在喷洒完成后,利用深耕设备对待修复的盐碱地进行深耕。深耕的深度在30cm~40cm之间即可,这样的设置,能够在秸秆层阻隔后,地表的土壤也有一定的存水能力,而深耕的作用,也使活性炭和复合菌剂均匀的分布在地表的土壤内,而此时的秸秆其实也均匀分布,但由于秸秆层的厚度较厚,为此,其在深耕时,还能够形成对地下水的隔断层。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复合菌剂的生存率,在深耕设备的前端设置有喷洒喷头,这样,在喷洒完成后,直接深耕,避免营养成分的丢失。
29.待深耕完成后,将两层包膜的氮磷钾复合肥施洒在待修复的盐碱地上,待施洒完成后,利用浅耕设备对待修复的盐碱地进行浅耕,浅耕的深度在8cm~12cm之间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利用羟甲基纤维性的吸收性,这样,来自地表的雨水被其吸收,从而达到保水的目的。
30.最后,待浅耕完成后,对待修复的盐碱地的表面最后施洒有机肥。有机肥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在修复完成后,就可以对盐碱地进行种植,为此,盐碱地的修复时间在种植农作物之前即可,这样,随着农作物的种植以及不断的修复,最终达到解决盐碱地问题的目的。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