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8950发布日期:2022-11-18 22:00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胶膜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


背景技术:

2.保护胶膜按应用范围分,可应用在以下一些领域:金属产品表面、涂层金属产品表面、塑料产品表面、汽车产品表面、电子产品表面、标牌产品表面、型材产品表面、及其它产品表面。
3.现有技术中的保护胶膜可以用在pcb上,使用时缠绕pcb的表面,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保护胶膜结构单一,结构强度较低,在缠绕时容易破损断裂,不便于pcb的保护。
4.现有的无硅保护膜只是单一的对硅产品进行隔离,保护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被拉伸,而无硅保护膜对使用过程中的拉伸张力的适应能力较差,存在无硅保护膜受拉伸张力作用时内部被破坏、影响使用效果的缺陷。
5.此外,传统的耐高温保护膜在使用时,存在保护膜受热点不均匀而使保护膜上的部分点位穿孔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无硅保护膜受拉伸张力作用时内部被破坏、影响使用效果,以及保护膜受热点不均匀而使保护膜上的部分点位穿孔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以提高无硅保护膜抗拉伸张力作用的能力,并使保护膜在高温环境下接近均匀受热,降低保护膜因受热不均而穿孔的几率。
7.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二防护层远离所述第一防护层的一侧设置有过渡层,所述过渡层远离所述第二防护层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所述基材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抗拉伸块,所述第一抗拉伸块包括第一支撑部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弯折设置且垂直于所述基材层的上表面,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并固定于所述基材层的上表面。
9.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层朝向所述基材层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抗拉伸块,所述第二抗拉伸块包括第二支撑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弯折设置且垂直于所述第一防护层,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两端并固定于所述基材层的上表面。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抗拉伸块与所述基材层之间形成第一形变腔。
11.可选的,所述第二抗拉伸块与所述第一防护层之间形成第二形变腔。
12.可选的,所述第二防护层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导热孔,所述导热孔内嵌设有吸热片。
13.可选的,所述吸热片选用导热金属材料。
14.可选的,所述吸热片靠近所述过渡层的一端凸设出所述导热孔。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穿设有第一拉伸丝,所述第一拉伸丝的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互相靠近的两端。
16.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穿设有第二拉伸丝,所述第二拉伸丝的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互相靠近的两端。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第一抗拉伸块及第二抗拉伸块起到抵抗拉伸张力的作用,提高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在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的适应能力;高温环境下,均匀分布于第二防护层的吸热片吸收传递至第二防护层的热量,使得第二防护层接近均匀受热,降低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表面各点位受热不均而穿孔的几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论述,显然,在结合附图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案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19.图1是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剖面图。
20.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21.图中:1、基材层;2、第一防护层;3、第二防护层;4、过渡层;5、粘接层;6、第一支撑部;7、第一连接部;8、第二支撑部;9、第二连接部;10、第一形变腔;11、第二形变腔;12、吸热片;13、导热孔;14、第一拉伸丝;15、第二拉伸丝。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2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基材层1,所述基材层1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层2,所述第一防护层2远离所述基材层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层3,所述第二防护层3远离所述第一防护层2的一侧设置有过渡层4,所述过渡层4远离所述第二防护层3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5,所述基材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抗拉伸块,所述第一抗拉伸块包括第一支撑部6及第一连接部7,所述第一支撑部6弯折设置且垂直于所述基材层1的上表面,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6的两端并固定于所述基材层1的上表面。
2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6弯折设置呈三角状,第一支撑部6朝向基材层1的两端互相靠近倾斜设置,使得第一支撑部6具有反抗拉伸的能力,第一支撑部6远离基材层1的一端呈水平状,当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7受到远离另一个第一连接部7的拉力作用,由于两个第一连接部7互相靠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6的两端,第一支撑部6朝向基材层1的两端反抗受到的互相远离的拉力,进而起到降低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在外力拉伸作用下发生形变的几率,提高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适
应能力。
25.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层2朝向所述基材层1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抗拉伸块,所述第二抗拉伸块包括第二支撑部8及第二连接部9,所述第二支撑部8弯折设置且垂直于所述第一防护层2,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9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8的两端并固定于所述基材层1的上表面。
2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抗拉伸块设置于各第一抗拉伸块之间,第二支撑部8弯折设置呈三角状,第二支撑部8朝向第一防护层2的两端互相靠近倾斜设置,使得第二支撑部8具有反抗拉伸的能力,第二支撑部8远离基材层1的一端呈水平状,在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第二支撑部8朝向第一防护层2的两端同样反抗受到的互相远离的拉力,降低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在外力拉伸作用下发生形变的几率,提高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适应能力。
27.第一抗拉伸块及第二抗拉伸块增强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在抗拉伸张力作用下的形变抗性。
28.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抗拉伸块与所述基材层1之间形成第一形变腔10。
29.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抗拉伸块与所述第一防护层2之间形成第二形变腔11。
3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处于高温环境中时,存在第一抗拉伸块及第二抗拉伸块受热膨胀的情况,第一形变腔10及第二形变腔11为第一抗拉伸块及第二抗拉伸块提供了形变的空间余量。
31.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层3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导热孔13,所述导热孔13内嵌设有吸热片12。
3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存在局部温度较高的情况时,热量由均匀分布的吸热片12及时分散,使得第二防护层3的整体接近均匀受热,根据热量传递,与第二防护层3相邻的第一防护层2及过渡层4均能接近均匀受热。
33.第一防护层2由隔热材料制成,第一抗拉伸块与第二抗拉伸块位于远离第二防护层3的第一防护层2与基材层1之间,第一防护层2起到保护第一抗拉伸块与第二抗拉伸块的作用,降低高温环境下,吸热片12传递至第一抗拉伸块与第二抗拉伸块的热量。
34.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吸热片12选用导热金属材料。
3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各导热片之间存在间隔,导热金属制成的导热片有助于在各导热片之间的间隔处传递热量,减少第二防护层3局部过热的情况,使得第二防护层3整体接近均匀受热。
36.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吸热片12靠近所述过渡层4的一端凸设出所述导热孔13。
3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过渡层4贴合于第二防护层3,即增加了吸热片12与过渡层4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量传递的效率。
38.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6穿设有第一拉伸丝14,所述第一拉伸丝14的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7互相靠近的两端。
3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拉伸丝14选用记忆金属。
40.将第一支撑部6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一端及第二端,则第一拉伸丝14的一端伸出第一端并嵌设于远离第一端的第一连接部7内,第一拉伸丝14的另一端伸出第二端并嵌设于远离第二端的第一连接部7内。
41.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8穿设有第二拉伸丝15,所述第二拉伸丝15的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9互相靠近的两端。
4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拉伸丝15选用记忆金属。
43.将第二支撑部8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三端及第四端,则第二拉伸丝15的一端伸出第三端并嵌设于远离第三端的第二连接部9内,第二拉伸丝15的另一端伸出第四端并嵌设于远离第四端的第一连接部7内。
44.当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连接第一支撑部6的两个第一连接部7具有互相远离的趋势,第一拉伸丝14具有保持原状的能力,起到抵抗拉伸的作用;同样地,连接第二支撑部8的两个第二连接部9具有互相远离的趋势,第二拉伸丝15具有保持原状的能力,起到抵抗拉伸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在拉伸张力作用下内部被破坏,甚至影响使用效果的几率。
45.综上,当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第一抗拉伸块及第二抗拉伸块起到抵抗拉伸张力的作用,提高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在受到拉伸张力作用时的适应能力;高温环境下,均匀分布于第二防护层3的吸热片12吸收传递至第二防护层3的热量,使得第二防护层3接近均匀受热,降低了无硅耐高温保护膜的表面各点位受热不均而穿孔的几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