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435863发布日期:2024-03-25 19:3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相变材料包括原材料份数如下:聚合物混合材料2-4份、溶剂油1-3份、第一导热填料70-80份、第二导热填料20-25份、添加剂0.3-2份、及偶联剂0.5-1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填料和第二导热填料均选自金属、合金、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和陶瓷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填料选自改性铝粉,第二导热填料选自氧化锌,其中铝粉改性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剂选自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低聚物、烷氧基聚合物、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硅烷偶联剂低聚物、改性烷氧基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介质选自去离子水、乙醇、甲醇、异丙醇、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溶剂选自水、乙醇、甲醇、异丙醇、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改性剂、去离子水、溶剂的质量份数比为0.5:4: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剂与铝粉的质量分数之比为0.1-3%,所述铝粉的粒径大小为1-10μm,所述铝粉的第一粒径约为1-10μm,第二粒径约为1-5μm,第二导热填料粒径约为0.1-1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混合材料为乙烯-丙烯橡胶、聚乙烯/丁烯、聚乙烯-丁烯-苯乙烯、聚乙烯-丙烯-苯乙烯、氢化聚烷基二烯“单醇”、氢化聚丁二烯单醇、氢化聚丙二烯单醇、氢化聚戊二烯单醇、氢化聚烷基二烯“二醇”、氢化聚丁二烯二醇、氢化聚丙二烯二醇、氢化聚戊二烯二醇、和氢化聚异戊二烯、聚烯烃弹性体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加上第一增塑剂、第一增粘树脂、第一石蜡油、第一抗氧剂一起制成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包括钛酸酯偶联剂,该钛酸酯偶联剂包括:钛iv 2,2(双-2-丙烯酰基甲基)丁氧基、三(二辛基)焦磷酸-o、锆iv 2,2(双-2-丙烯酰基甲基)丁氧基、三(二异辛基)焦磷酸-o、钛iv2-丙酸酯、三(二辛基)-吡啶磷酸-o、亚磷酸二异辛酯、钛iv双(二辛基)焦磷酸-o、氧代亚乙基二醇、双(二辛基)(氢)亚磷酸酯-o;钛iv双(二辛基)焦磷酸-o、亚乙基二醇、双(二辛基)亚磷酸氢盐、锆iv2,2-双(2-丙烯醇甲基)丁氧基、环二[2,2-(双-2-丙烯酰甲基)丁氧基]、焦磷酸-o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和交联剂,所述添加剂选自第二抗氧剂、老化剂、第二增粘树脂和第二增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交联剂包括甲醚化氨基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热阻、高导热、不导电的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相变材料包括原材料份数如下:聚合物混合材料、溶剂油、第一导热填料和第二导热填料、添加剂、偶联剂。本发明通过粉体改性处理来优化导热粉体跟相变基体材料的相容性和分散性,通过偶联剂反应基团和粉体表面但羟基基团发生反应,避免了导热粉体出现团聚问题,有效改善了不同材料的界面热阻的影响;以及后续采用分段式的生产工艺,相比一次添加搅拌生产工艺,可以避免一些组分之间的反应基团的相互影响,使得最后的相变导热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经过测试验证可以获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胡广超,罗裕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联腾达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